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黑客 > 正文内容

什么给我的启示400字(什么给我的启示400字作文五年级)

hacker2年前 (2022-06-12)网络黑客91

“诗意语文•悦读经典”栏目

第十期文字稿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主持人凤华: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曾说:《论语》一书,自西汉以来,已成为吾中国读书人一部人人必读书。孔子则成为吾中国共尊之至圣先师。直至于晚清之末两千年无变。非无其他书可读,然必其书近于《论语》,与《论语》可以声息相通,肝胆相照,追随《论语》在同一道路上,则其书受读之范围必更广。亦非无其他人可尊,然其人亦必能与孔子声息相通,肝胆相照,追随孔子在同一道路上,则其人受敬之程度更高。中国人几成为孔子之化身,孔子则成为中国人之缩影。换言之,孔子则成为五千年来中国人一样品。孔子与中国民族、中国文化,几乎一而三,三而一。居今而论,中国民族、中国文化,舍孔子则几乎无从说起。

而作为先师,孔子留给我们太多太多育人和育己的箴言和法宝。

分享嘉宾是浙江省长兴县实验中学李伟萍、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张金波、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八一希望学校赵小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张学明、浙江省学智教育集团王立诚。

孔子,不仅对人生全力以赴,也戮力参透其中义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渴望陶铸完美人格的同时,也积极在此世实践自我。《论语》是与孔子最密切相关的作品。从《论语》中,我们读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爱泛众等民族精神,读出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取向,读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情怀,读出了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的教育方法,读出了终身学习、慎独正己的修身途径。这些恰恰是我们最宝贵的传统,也是永恒的教育智慧。

李伟萍:诗意语文的各位同仁,晚上好!我是李伟萍,来自太湖之滨的浙北小城长兴。在这丹桂飘香的宁静夜晚,很高兴能和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还望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张金波: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我是张金波,来自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我是诗意语文的虔诚的追随者,非常高兴在这美好的夜晚与诗意相约,与美好邂逅。

赵小越:一菲老师,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吉林省白山市的赵小越,我在长白山下,鸭绿江畔向您问好!我们因语文而结缘,因语文而更热爱生活。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一路上有大家陪伴,我不孤单。

展开全文

张学明:尊敬的一菲老师,亲爱的诗意语文同仁,大家好。我是大庆实验中学的张学明。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夜晚,能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论语的一点体会,我深感荣幸。

王立诚:“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仲秋读书,闲哉!美哉!尊敬的董一菲老师,亲爱的诗意语文工作室的伙伴们大家好!我是王立诚,我在中国浙江——一座具有2500多年的江南古城、鲁迅故里绍兴向大家问好!阅读《论语》,回望经典,对话孔子,感悟教育,感谢诗意语文这个美好的平台,但愿今天晚上的交流,可以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点。

主持人凤华:想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如何修炼自己,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浙江省长兴实验中学的李伟萍老师在读完《论语》之后对此有了一番更深刻的认识。

学思结合 相得益彰

浙江省长兴县实验中学 李伟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先生说:“仅向外面学,不知用思想,终于迷惘了。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学,那又危殆了。”

——钱穆《论语新解》为政篇第二 第36页

这一则体现了孔子的学习思想:学思结合,相得益彰。只学习,只传承,不加思考,不加选择,不加甄别,没有取舍,自然越学越糊涂。生活中很多人博学,但是知识只是一种储备状态,而没有内化为能力和素质。博闻强识而不善于运用,更不用说内化成能力,内化成素质,内化成人格了。思考而不学习,必然坠入空想主义深渊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连信心都没有,何谈有收获。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学思结合尤其重要。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学生,接触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如果我们只是空有满腹的教学理论,而不能灵活运用,不知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那么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恐怕也是于事无补的。而学生如果只是死读书而不知思考变通,那么最后也难免沦为书呆子。而学生如何做到学思结合,恐怕又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可见学思结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多么重要。

【教学实践】

立足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什么给我的启示400字(什么给我的启示400字作文五年级)

在当下,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自然很多,作为一名教师,更是有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当然更常态的学习,还是阅读。不论是理论专著还是专业杂志,抑或是公众号文章,都能为自身的成长提供养料。在阅读的同时,若能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与同行进行交流,那么所得会更多。比如,学校会组织读书征文比赛和读书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引导教师注重学思并举。

值得一提的是,十多年来,我所在的学校一直在提倡“轻负高质”的理念,推行集体备课制度。我们的备课稿是在备课组集体商议的基础上完成的,个人在上课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第二次备课,对原先的备课稿进行取舍。在上好课后,再进行第三次备课,即课后反思。在这个完整的教学流程中,我们每个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而后,又对这一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发现得失所在,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等到下一次集体备课时,提出来和组内老师交流。在这样的备课机制中,每个成员的想法都能得到重视,教师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应该说,这样的集体备课制度,真正把学习、实践、反思、改进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立足课堂,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家孩子也读了很多书,可为什么语文成绩还是上不去?”归根结底,还是阅读思维能力没有提升。也就是学思结合的“思”没有跟上来,不知道怎样去思考。而学生要真正实现阅读思维水平的提升,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

为使学生的读文能力达到更高水平,语文教师需要了解阅读水平可以分几级,在什么情况下达到哪一级才算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这是个衡量阅读能力的标准问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以后的发展关系极大。阅读水平的层次标志着思维水平的层次。阅读教学思维训练也应遵循由低往高的阶梯式层次,即认知性思维——理解性思维——评价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如何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发展认知性阅读思维。认知性阅读思维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表现为认字、释词、通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些认知在获得课文意义的阶梯上是最低的,其思维水平也是最低的。

我们一向反对单纯的字词练习,而提倡在特定的环境中掌握词语的运用技能,目的是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目前这种训练方式已广泛运用到中学阅读教学中,也运用到语文阅读的考查中,它是阅读教学第一层次的重点。

发展理解性阅读思维。阅读中的理解就是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方法的领会和把握能力,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也是阅读的关键环节。这一层次的要求是能分析具体问题,能综合问题,能概括问题,能抽象出文章主旨。

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已逐步加强,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让学生将感知的新信息联系起来,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发现材料的内涵。

例如,《故乡》中课堂助学部分,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其中给“我”触动最大的是闰土的什么变化?

3.从本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乡?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

这一组问题的设计非常有层次、有梯度,而且紧紧抓住小说教学中的三个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如第1问,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情节,把握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我”回故乡搬家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2问中,对小说的主要人物的把握是非常关键的,这里涉及到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包括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都值得细细品读。“其中给我‘触动’最大的是闰土的什么变化?”这一问又把对学生思维力的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把对人物的理解指向了核心问题。原来人物所有的变化包括外貌、动作、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源于内心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根源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整个中国都陷入了苦难深重的深渊,人也变得如闰土般的辛苦麻木、如杨二嫂般的辛苦恣睢了。挖掘前后变化的深层原因,透过表象分析本质,学生的思维也从问题的表层逐渐走向深入,理解性的思维力得到了提升。

我校的语文教师经常在理解性阅读上花大力气训练这种深度思维力,设计出有利于发掘深层思维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表层到深层思考问题,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

发展评价性阅读思维。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表现的思想给予主观评价,谓之评价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思维要高于理解性阅读思维,它是读者跳出阅读材料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这一层次思维表现为:评价文章内容性质和价值;评价文章表达技巧和风格;评价文章写作背景、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例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茨威格肯定托尔斯泰缺少幸福?”教师结合“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这一文中的句子,把这个问题分解为三个部分:托尔斯泰找到幸福了吗?茨威格怎么看?我们怎么看?“资料助读”部分链接了相关内容。

这一问题来源于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教师抓住了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学生大胆猜测和怀疑,各抒己见。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补充托尔斯泰的资料和他说过的话。“其实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缺少幸福,是和他本人的幸福观有关系,茨威格和托尔斯泰一样,都是智者,具有清醒的洞察力,看透社会万象,又都想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可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心怀天下,悲悯苍生,却没有知音,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连亲戚朋友也不理解。所以这样的人注定痛苦。”可能学生的认识一时还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的批判性有所增强,他们敢于怀疑,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体会,这是最重要的。

发展创造性阅读思维。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超出文本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属于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阅读思维的最高层次。体现为:提出新问题,发表新意见,做出新答案,解决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安排了《世间最美的坟墓》片断的拓展阅读,并提问:

(1)这是怎样的坟墓?划出文中描写的句子,并请用文中一个词概。

(2)托尔斯泰墓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我们给他写一段墓志铭。

这里安睡着一个

在学生回答了“世间最美的坟墓也是世间最朴素的墓”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没有……唯有……”的句式说话,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至于解决“这里安睡着……”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都联系了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找依据,从各个角度去解读和评价,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答案。

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于自我潜能的开发阶段,需要拓宽思路、展开联想,进入创造性思维阶段。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特点表现在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常使用一些指导策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多角度想问题,取其最佳者。也引导学生要善于假设推理,教师也要接受学生思维的未成熟现象。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老师这里没有现成答案,你怎么想就怎么说。”这样的思维训练,如能持之以恒,必能促进学生创造性阅读思维的发展。只有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发展了,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思结合,相得益彰。

主持人凤华:老师成为更好的学者,学生才能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李伟萍老师从现实的教学实践出发,以阅读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学思结合,不仅提升了个人的素质修养,更发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下面我们来听听河北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的张金波老师是如何从分析人类思维的过程来解读学习能力的不同的。

思维训练:提升学习的境界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 张金波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钱穆《论语新解》第五章,第106页

在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关于学习能力的图表,这个图表应该代表了很多人对学习能力的理解。

孔子和子贡的这段对话,把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贡和颜回做了一番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同样是以“一”为起点,子贡闻一知二,而颜回闻一知十。这个结果,对子贡而言有点尴尬。我们有理由推测,孔子的这两位学生应该都是肯下功夫的,但是学习效果大不相同,按照图表对号入座,子贡属于“学弱”,而颜回是个“学霸”。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天赋的的差异造成的。

按照世俗的眼光,面对同样的问题,瞬间就能找到思路的人一定天赋极高,苦思冥想也不得其解的人天赋自然较差。天赋与生俱来,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天赋,也无法与天赋对抗。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天赋的余额不足。

那么,颜回和子贡的差别真的是天赋的差别吗?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天赋”,很可能是“假天赋”。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所谓的“学神”“学霸”,也需要学习。只不过,“学神”“学霸”们在学习上的付出,拥有很高的性价比。而高性价比的背后起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这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如此隐蔽,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天赋”的错觉。颜回的“闻一知十”,其实就是一种思维习惯,或者说是一种思考方式。

思维习惯有多重要?我们在学习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把它与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和联系。比如,我们第一次见到汽车,我们会记住它的特征——有轮子、有座位、以燃油为动力的交通工具,以后再见到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会马上判定这是一辆汽车,因为我们见到的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都被我们归为“汽车”了,于是,这一类物品就和“汽车”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转到学习上面,我们所了解的具体事物或者积累的经验,对于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大有裨益,比如物理课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听说过“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

孔子特别重视学习中的思考,他关于思考的经典论述,除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了。

上海特级教师陈军把“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这八个字称为“八字宪法”。他认为,这八个字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智慧,充分概括了孔子的思考特点,也充分表述了孔子对于人们思考问题的引领期待。人们一般认为,“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二者没有什么区别,实则不然。“举一反三”是演绎类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或学习方法的特点就是“类推”,即由已知到未知的类比相推。只要是同类事物,都可以使用这种类推方法。“举一反三”是一种基础性的思考方式,渗透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比如文言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现象,由“吾谁与归”一句,即可推知其他同类的语法现象。“闻一知十”是由已知的事物进行推断演绎的思维方式,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比如,一个人饱读诗书,这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并不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就不符合“闻一知十”的基本要求。

“闻一知十”是比“举一反三”更高的思维境界。一般人“闻一知二”,像颜回达到“十”的境界是极其难为的。孔子连用两个“弗如也”评价颜回,既肯定了子贡的谦逊的态度,又高度评价了颜回“闻一知十”的思考特点。我们推测,并不一定是颜回在天赋上胜过子贡,而很可能是子贡在思维习惯上输于颜回。而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并非与生俱来,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这样,也给教育工作者留出了无限的作为空间。我们不应该草率地用天赋论否定学生,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优秀思维习惯的培养,积极作为。

“闻一知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主能力,并且超越了一般的学习能力本身而转化为实践上的创造能力。能够“闻一知十”,学习自然跳出蒙昧的状态,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教学实践】

一、信息是思维的起点

在学习活动中,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已知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思维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本之木。大脑中没有任何信息的存储,就谈不上思维活动。

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首推阅读。美国人莫提默·J·艾德勒在他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书籍分为两种:一种提供经验,一种教授理论。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一本科普杂志,除了经验之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经验也好,理论也好,都是有价值的信息。当然,阅读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还在于获得十分宝贵的思维习惯。一个热爱阅读小说新闻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过阅读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早期经验积累,而人总有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这个过程好比核裂变里中子的释放一样——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或者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个热爱阅读科普杂志或者浅显理论的孩子,则更容易养成锻炼出自己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很可能会在价值观上激励他们思考,并养成强烈的思考倾向。

二、联系是思维的法门

在记忆和阅读的基础上,要训练学生善于把已知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能够熟练地把已知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思维的品质就会逐渐提升。当然,对于某些已习惯在语文课上只听记,不思考的同学,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质疑兴趣。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激疑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语文大纲》规定,高考语文考查考生的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分别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运用和探究。其中,识记是最基本的能力,其他五种能力都是识记能力的延伸,体现了思维的不断深化。从信息的角度看,识记是掌握基础的、必要的信息,而其他五种能力是根据已知信息之间的关系,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要提高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必须善于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度。我常常在课堂上随机设置疑问,引导学生通过寻找信息之间的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孔子有个学生叫宰予,字子我。“宰予”的“予”是个多音字,有yú和yǔ两读,那么这里的“予”应该读什么音呢?已知信息:宰予,名予,字子我。根据古人名和字的关联(同义、反义、相关),可知宰予的名和字是同义关系,据此“予”即为“我”,故应读为yú。这种小型的思维训练,新鲜有趣,颇受学生欢迎,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做题是思维的锤炼

随着考试的科学化和标准化,考试正逐步由对知识的考查转到对思维的考查上来。近些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也越来越重视对思维的考查。做题是锤炼锻造思维品质的有效方式。即便是大家所公认的天才,其成就也源于常年思维习惯的锻炼。这种后天的思维训练的效果可能超乎想像。试题当中,往往隐含着极强的思维套路,一个经过高效思维训练的人,对其中的思维套路烂熟于心,解答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而一个没经过高效思维训练的人,不熟悉试题的思维套路,要解决这个问题,他就要占用极大的工作记忆空间,经历无数次试错,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解答就见怪不怪了。

我们每做一道题目,每理解一个概念,每尝试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断地熟悉其内容底下的一个个思维套路。熟练掌握这种思维套路,就会迁移到我们可能遇到的具有类似逻辑的问题中去,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做题,熟悉思维套路,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从而让自己的逻辑习惯能更好地契合实际问题的路径。这种认知,为高考备考打开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通道,做题不是就题说题,而是抓住题目中的思维考查点,有的放矢,从而使高考备考摆脱题海,提高效率。

凤华:金波老师认为要想在高考备考中摆脱题海,提高效率,就必须熟悉并掌握一类题的套路,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本身就是对孔子“学思结合”的身体力行。而来自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的张学明老师却从《论语》中读到了一种为人为学的态度,那便是时时仰望星空,处处脚踏实地。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 张学明

(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新解》先进篇第十一 第250页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新解》先进篇第十一 第266页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新解》颜渊篇第十二 第273页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新解》颜渊篇第十二 第275页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新解》颜渊篇第十二 第276页

(二)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新解》颜渊篇第十二 第277页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新解》颜渊篇第十二 第278页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新解》颜渊篇第十二 第281页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新解》颜渊篇第十二 第287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新解》颜渊篇第十二 第295页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能略显夸张,但《论语》早已超出一部书本身的意义,变成了几千年中国读书人的文化“圣经”,其对中国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然而,近代已降,孔子作为圣人的文化地位却发生了惊天而反复的变化。其中既有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五四一代的“打倒孔家店”,亦有建国之初喧哗与躁动中的“打倒孔老二”。在历史碧波的沉浮之间,孔子渐渐走下神坛,但却又并未消逝,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在我们的世界。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开始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回顾我们的文化。此时,孔子又慢慢的回到我们的视野,无论是举国上下的“国学热”、还是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无不昭示着这个时代我们对孔子的关注与推崇。

可是,在喧嚣之时,我们也应当清晰地看到,很多人关注孔子是裹挟着利益的商业行为。以国学为幌子,以孔子做吆喝,却并不关心其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市场上诸多的国学培训机构多是如此。此等背景下,学校教育虽已开始重新审视孔子,审视经典,却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走进孔子,了解孔子的思想。那么要真正地了解孔子,了解孔子思想,又该如何去做呢?我想与其听任有些“当代大家”演绎经典,莫不如自己静下心来拿起原典,重温那些我们已经陌生的文字,这远比各种读本要深刻而有意义。

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自己的学生去追溯经典,亲自带着学生在经典的文字里摸爬滚打,那么纵使脚下之路充满泥泞,但依旧令人感动而欣慰。

【教学实践】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论语》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主要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文约而义丰,其对当下中学语文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因材施教是他极为推崇的教育理念,并且他也一直身体力行,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而在当下,如何针对学生的需要,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更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备的条件。

如何因材施教,孔子在《论语》中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范。其中,在《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就曾明确按照学生特质将所教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而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更是直接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因材施教。《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孔子的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分别问仁于孔子,孔子并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面对领会能力强,品学兼优的得意门生颜回,他告诉要“克己复礼为仁”,坚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 “仁”的根本要求是依礼而行。“仁”为内核,“礼”是外表,二者相依,密不可分。面对有雄才大略,仁慈贤德的仲弓,孔子便从侍奉君主和管理人民的角度来解释“仁”。强调对待君主和人民要严肃认真,要宽以待人。而面对“言多而噪”的司马牛,孔子则强调说话要谨慎。

同样的事例更发生在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冉有身上。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这意思是是否听到了就该做呢?孔子回答:“还有父兄在上,怎可听到便做呀!”意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然而,当冉有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自然听到便该作呀。”面对截然相反的回答,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十分不解。于是就去求教孔子。孔子说:“求呀!他老是退缩,所以我要拉他向前。由呀!他一人要兼两人事,所以我要抑他后退”。

从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依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禀赋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成长才会具有更大的意义。

而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也努力根据我学生的特点,找适合他们学习方式。我力求创设开放、包容、多元的语文学习环境,为提供更多的、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譬如我在班级开设“为你读诗”的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到台前勇敢地表达自己,我清晰的记得我班有位同学第一次站在台前时紧张的模样,但经过多次历练,当高中毕业的时候,他也已经可以站在台前镇定自若的表达自我的想法;同样,鼓励班级善于写作、情感细腻却又一直得不到大家认可的同学写作,坚持肯定他独特想法,多次将他的作文印成范文在班级阅读,在我的语文公众号·黄金时代上发表他的读书笔记,当众将公众号赞赏发给他,在一次次的鼓舞中,他重拾语文学习的信心,并最后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样,从“书林漫旅”的读书交流会到素质拓展的室外语文课,从“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系列写作到“摄影师·秋韵实验”,从“研究性学习”到创办“黄金时代·语文公众号”,多元的语文学习生态,更多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设置的语文活动,让我的学生能够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方式。 注重人格养成教育——君子人格

梁恕俭老师说,语文教育的理念应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我想能做到这些,那一定是有故事的语文。我坚信那也必是我的追求,努力去做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温度,有思考,有担当,有属于语文的美好。基于此,我一直主张语文教学应追求“有趣而深刻,温润而博约”。因为我深知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强调知识的讲授,还关注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具有志向远大、独立意识、社会担当、家国情怀品学兼优的卓越学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重点,语文教师尤是如此。因为语文课不仅是文学课,语言文字课,它在基础教育中所扮演的学生人格的养成意义更大。相对于一课一文,我倒觉得会与不会,透与不透,理解与不理解都无伤大雅。关于知识的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都会迎刃而解。但是,唯有人格的培养耽误不得,一旦在幼小的心灵留下污秽的种子,其结果不言自明,危害甚大。

而读《论语》,读孔子,最让人感怀的莫不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也唯有读《论语》才会更让我们真正懂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义。孔子的伟大,在于他的“君子人格”。自始至终,孔子都在强调我们的文化终极意义是要培养“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真正的君子有“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有家国情怀,是一位脚踏实地矢志不渝的实践者。

孔子不仅一直在教育他的弟子要做一个君子,而且也以自己的言行来践行君子的誓言,知行合一。孔子他热烈,赤忱,不计个人得失,虽然落魄,但依旧笃定。两千年来,虽为“丧家犬”的孔子却是无数的读书人的榜样,激励着世人坚守着救世济民的大道。

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君子之道》中写道“君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读《论语》,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孔子的伟大,更能让我们认清自己,让我们在逼仄的现实世界里保持一份理性和冷静。《论语》是一部需要用一生去品读的书,不同的境遇会有不同的感悟与理解。人生漫漫,很庆幸让我在还很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和我的学生一起读这部人生之书。

盛夏夜深,遥对苍穹,心中不禁浮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八字,或许这便是两千年前的孔子给予我此刻最深的启示。

凤华: 看得出来,张学明老师真的是读进了《论语》,又走出了《论语》,他为先贤孔子的学说和人格魅力感动,又在实践中真正去领悟参透圣贤之说的。来自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八一希望学校的赵小越老师既从理论的角度向我们阐释了“有教无类,善莫大焉”的深层含义,更是在每一天的平凡教育中去努力践行这一思想的。

有教无类,善莫大焉

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八一希望学校赵小越

子曰:“有教无类。”

——钱穆《论语新解》卫灵公篇第十五 第381页

什么给我的启示400字(什么给我的启示400字作文五年级)

“有教无类”区区四字,却内蕴深厚。

古代汉语辞典中的“教”在“有教无类”中取“教育”义,“类”取“种类”义。钱穆《论语新解》有云:“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惟就教育言,则当因地因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复有类。”从中可提取出两层含义:其一,从思想基础来看,“有教无类”可探源至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即“性善论”思想,也是他施行“仁”政的具体体现;其二,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不把分数作为评定人才唯一标准。

孔子的学生里,既有像冉有[2]、孟懿子[3]这样的显贵人士,也有像颜渊、原思这样的贫寒子弟,东汉刘向在《说苑》中也记载了东郭子惠的疑问:“夫子之门何其杂也?”[4]可见,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正是由于每个人出生时原始天性相近,在后天不同环境中受到不同影响才会产生差别,因此,每个人均应受到平等待遇。而在孔子提出此思想之前,教育一直被贵族阶层所垄断,奴隶社会等级森严,贵贱有序,孔子的这一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

当今社会,“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并未因时代变迁而失去它的光彩,教育工作者们仍将它看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大到宏观之国家层面的教育公平问题,小到微观之班级层面的成绩优劣生对待,“有教无类”所产生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查阅教学资料,不难找出大量利用这一思想进行的教学实践的创新尝试。如何才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神圣的教学思想呢?

与“有教无类”想配套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作为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我们无法站在教育制高点上俯视当今教育现状,从改革层面去实现无差别教育,然而,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立足于课堂,将“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与“因材施教”方法紧密结合,尽我们所能,让所有孩子都能够在语文学科中寻到自己一方天地。

【教学实践】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记得研究生刚毕业时,我看到董一菲老师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一书,第二辑《云飞雪落》旁边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有时想,如果命运让我做一个乡村女教师,我也许也会心无旁骛地做得很好,想来,我也许是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

毕业一年后,我考上了特岗教师,去了离家不远的一所乡村学校,担任中学语文老师。一菲老师的话语对我来讲竟一语成谶。如今,我也真的是心无旁骛,每天和我钟爱的文学在一起,和可爱淳朴的孩子在一起,心中别提有多么充实、多么高兴了。许多朋友问我,研究生毕业可以有更好地选择,为何一定要去乡村?这个问题,几千年前的孔老夫子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有教无类。正是这样一个思想影响着我,让我深知哪里的孩子都一样,而乡村的孩子有权利接受更好地教育,开拓更广阔的视野,需要有人来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人生苦短,我想体验一些我未曾经历过的人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听着孩子们略显稚嫩却认真地读书声,在那一刻,我便可以忘却所有烦恼。

深情朗诵后求知娓娓来

一直以来,分数都是社会、教师、家庭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甚至在某些地区是唯一标准。然而,这种评判标准无疑会扼杀青少年的个性,将青少年培养成“千篇一律”的应试人才,而这绝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根据“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无论成绩好坏,教师都应该正视学生个性,挖掘每位学生闪光点,而不是只看重成绩好的学生。我们班上有一位男孩,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倒数三名,让很多老师头疼不已。在平日语文课堂上,思想总是开小差,功课草率,为此,我也没少做工作,可成效不大。然而,我无意中发现,每次在课堂朗诵点评环节,他无意中自言自语总是能切中要害,并在自由朗读环节认真朗读。对于他来讲,这是课堂上少有的举动。于是,我当场叫他起来朗读,给他机会展示自己,他也不负众望,让同学们吃了一惊。接下来,便是雷鸣般地掌声,他终于不只是大家眼中的“调皮鬼”和差生了。在年级举行的诗歌朗诵会上,我推荐了他,他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厚重沉稳、慷慨激昂,夺得了年级第二名,令全校师生刮目相看。而在朗诵会后的语文课上,我竟然看到了他闪着光芒的求知眼神……我想,这也许是一个老师最欣慰的事了!

对于很多成绩不佳的孩子来讲,他们只是缺少关怀与发现!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学校领导给了我一个重任,让我在学校范围内办一个文学社。钟爱文学的我心中自然欣喜,并和学校一些老师谈及开展文学社团的思路和计划。有的老师建议我可以选拔几位“精英”进社,不仅可以减轻工作负担,还可以少很多麻烦,容易出成绩。我却不以为然。

在我的世界观中,语文“精英”并不一定真正热爱语文,而想学好语文的孩子不一定就能拿高分。只要孩子喜欢,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机会,加入诗意社团,接受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熏陶,让他们慢慢产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岂不是更值得开心?

我将文学社命名为“晨风”,取自《诗经·秦风·晨风》,愿孩子们像清风一般,开启属于自己的美好时代。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写得好:“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我希望文学社的孩子能有风的蓬勃朝气。所以,在招员过程中,我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每个想学习的孩子都可以来听课,人数创下少年宫社团之最高。每个孩子的语文基础不同,我采用分读书小组方式,把不同语文基础的孩子分到一个组,让基础稍好的学生做组长,基础稍差的孩子可以在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语文素养。在表演课上,许多基础稍差的孩子还是表演中的主力,让人惊喜!

学校的六一文艺汇演,晨风文学社的孩子们全员上场,为全校师生呈现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汉服表演、诗歌吟唱、朗诵,看着孩子们排练时认真的神情,我觉得我为文学社孩子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我会尽我所能,让身边的孩子爱上文学,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这已是我此生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因此,我会将“有教无类”这一崇高教育思想贯彻到我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来。

有教无类,善莫大焉。

凤华:谁说这个时代不需要理想主义者,赵小越老师正是用他自己的一腔文学热情在播撒着语文的种子。我相信有梦者就有希望,有心者必有所成。其实,每个语文人都是有心者,你瞧,王立成老师在课堂上处处留心,时时启发,巧抓教育机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也是位有心人吗?

[1]出自《论语·阳货》

[2]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

[3]鲁国孟孙氏第9代宗主。

[4]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父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砥砺之旁多顽钝。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

巧抓“愤”“悱”教育机遇 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浙江省学智教育集团 王立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第八章》)

上章言孔子诲人不倦,编者以本章承其后,欲学者自勉于受教之地。虽有时雨,大者大生,然不沃不毛之地则不生,非圣人之不轻施教。

——钱穆《论语新解》述而篇第七 第156—157页

愤,心求通而未得;启,谓开其意;悱,口欲言而未能;发,谓开发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老师)就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老师)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指学生)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这阐明了孔子先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与探索的学习意识,再进行适时、恰当的启发的“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这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深刻体会。不言而喻,孔子反对“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课堂上,不能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应该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然而,纵观实际的教学过程,限于教学进度紧,教学时间不充裕,预定的教学设计流程太密集等诸多因素,教师往往等不及学生“愤”就“启”了;等不及学生“悱”就“发”了。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基础知识点的强行灌输;古典诗歌阅读鉴赏课中,词句赏析的缺乏个性解读的答案摘抄;小说阅读课程中,毫无讨论前提下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唯一论”;散文教学中,越过文本精读的过程,直奔散文情感主旨的讨论……类似的语文教学的现象并不罕见,认真的学生笔记满满当当、色笔区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的学生,久而久之,则把语文课当作了“大脑休息课”和“休闲消遣课”。众多教师一味追求对知识和结论的机械刻板的呈现,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自由。时间一久,思维的冲动逐渐淡漠,语文学习的兴趣日趋减少,独立思考与探究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鉴于以上现状的描述与分析,有目的性地、有计划性地、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冰冷的、死的知识“灵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唯有这样,方可一改死寂、呆板、枯燥的语文课堂,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底蕴,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

【教学实践】

运用生动有趣时新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的“愤”与“悱”是一种教学中我们希望学生达到的最佳心理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才会卓有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可实现。但同时,“愤”“悱”也是一种教育机遇,这种机遇的把握必须以充分了解并理解学生为前提和基础,对策略、方法、时机进行科学选择。教师需要努力寻找,有时还要在适当时机努力去创造学生“愤”“悱”的状态点。

创造学生“愤”与“悱”的关键点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求知欲,无求知欲是不会有“愤”与“悱”的情境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一知识具有浓厚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去探索,并能达到“愤悱”的境界。

例如,执教苏教版必修五最后一个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最后一个专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体验人类文化经典中宇宙论和人生论的精华,认识到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体认人与宇宙的关系,进而思考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追问),所选的文章都是中外思想与文学的经典,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我在重点班中已经完成了《逍遥游》文本的疏通和基本大意的了解,临时接到了要上校级公开课的要求,如何设计这堂公开课,既体现本专题的教学主旨,又能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有所得(尤其考虑到上课的班级是重点班,重要的是让他们能理解和把握庄子的思想),我“自作主张”,将教学视野定位在了“鲲鹏”身上,试图通过鲲鹏形象在不同层面的解读(后来确定是从三个维度解读:字里行间读鲲鹏;天道无为读鲲鹏;后代文学读鲲鹏),基本明确“鲲鹏”形象在文章里的作用;庄子想象如此雄伟的形象有何作用等问题,拓展延伸,领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鲲鹏”所被赋予的新的象征意义,由此来带领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庄子笔下“逍遥”的哲学内涵。

在第二板块“天道无为读鲲鹏”教学过程中,我呈现了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比较生动有趣的“曳尾于涂”的故事(文言文版),通过对故事诙谐幽默地讲解和演绎,让学生分角色诵读文本,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故事中,一个消极避世的庄子,为什么在他的头脑中会出现如此宏伟的鲲鹏形象呢?同学们利用课前搜集的关于庄子的生平、战国社会现实、庄周理想与战国现实的矛盾等资料,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做出了非常精彩的回答,博得了在场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笔者认为,在具有严密的授课逻辑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课堂之上的独立思考问题(准确地说是核心问题)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抓手。

同样是这一堂公开课,第三板块“后代文学读鲲鹏”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力求通过学生回顾、背诵后代有关“鲲鹏”的诗句(学生的答案比较丰富,毛泽东、李白、李清照、苏轼等人的诗句纷纷呈现出来),着重让学生分辨后代诗文中的“鲲鹏”形象与庄周笔下的“鲲鹏”的不同点,以及思考其所具备的的新的象征意义。有学生回答是“后代诗人将庄周心中的鲲鹏形象幻化为了自己内心的雄心壮志,如同毛泽东所说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将自我的雄心壮志移注到了鲲鹏身上,他对鲲鹏形象做了一次新的创造。”对于学生的回答,我表示了极大的认可。我在学生踊跃回答、精彩发言的过程中,灵感忽然闪烁于脑海中,想到了2012年6月神舟九号成功发射升空的国家重大事件,立即与学生进行以下的分享:同学们,此时此刻,我忽然想到了神州九号,想到了我们国家的宇航员的太空遨游的场景,这哪里是九万里高空的遨游啊……不仅仅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如此,我们的人生之路难道不也是如此吗?无待才会逍遥!立刻难关,摆脱束缚,趋于永恒,不但超越,进入更加伟大的境界!这一番激情昂扬的陈词,又一次将学生探究“鲲鹏象征意义”的激情点燃,整节课的高潮达到了极点!

教师设疑: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展有效的个性化阅读

董一菲老师曾经说过,“文学强调的是个性,强调‘我’;而科学强调共性,强调‘我们’。”这与语文教学倡导个性化阅读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我认为,这正是语文课堂中最直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体现。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下的自主、独立、各取所需、探究发现的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阅读(史爱荣《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而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转换教学观念,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老师唱“独角戏”的格局,摆脱“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五大板块”或“六大程序”的禁锢,走出忽视明象,陷入直接讲道;忽视感受,陷入坐实理解;忽视形式,陷入纯讲内容的误区,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点拨下自读、自悟。

在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展有效的个性化阅读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非常讲究“问”的质量和技巧,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善于把学生的求知欲直接激发到思考的制高点。然后经过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有合理的思维强度和成就感,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学思的有机结合。

诚然,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因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心理特征以及阅读经验的差异,对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种对文本的不同反应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结果,是十分可贵的阅读品质的反映。但也不可否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初感还有许多不合理的成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其阅读认知水平还处于幼稚的、低层次的阶段,因此需要通过对话,尤其是与教师的对话,推动这种阅读初感向文本更深处发展,与文本更深处的内容展开对话,从而创造出更深厚、更丰富的对话成果。

在执教苏教版必修四《声声慢》的教学过程,我将“品读法”贯穿始终,努力倡导有效的个性化阅读。“三品”教学法无疑将古代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拿捏得恰当好处,然而,我在传承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了适时地设疑。例如,将情感基调的把握和诗歌创作背景进行有机结合——在“初品”过程中,要求学生细心体会和领悟,真正实现“初品:整体把握情感基调”的教学目的。但是,我并未将此罢休,继续巧妙设问:为什么这首词具有这样的情感基调。于是,水到渠成,将李清照的创作前后期进行了完美而又恰当好处地讲解。学生各抒己见,答案包括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和沦落之苦”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有效追问、设疑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文本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视野瞬间开拓,并且对于文本的把握准确度也是随之而提升的。

再如,一次听同行执教戴望舒的《雨巷》,该教师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如何欣赏和分析该诗歌的核心意象——姑娘。教师通过提问、追问和反问的形式,分别进行以下设疑:本诗那无尽的忧愁和哀伤凝聚在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之中;作者在诗歌中是如何描绘这个形象的;作者为什么反复使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为什么诗歌当中的姑娘是需要“愁怨”的气质,难道有高洁和美丽还不够吗?这样一连串问题的设置,诱导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较好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完整地将意象分析与意境领悟和谐相融。

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回答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但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稍作点拔,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主人公的感受相当深刻,甚至还拟出了一些与《雨巷》这个题目相比,更有创意的题目,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可贵的“碰撞”,这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前提下的个性化阅读效果,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设疑,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加以学生亲身去阅读、感悟,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碰撞?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意识是一种怀疑精神,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语文教学中应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如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1)从无疑到有疑,引导理解性质疑。面对一篇文章,无论是从课题,还是文中的重点词句,还是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以及文章的结构等方面,都要从无疑到有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执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如果让学生细读题目,学生就会提出疑问:“忘却是忘记,纪念是记住,忘却与纪念不是自相矛盾吗?”经过讨论,大家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深刻与含蓄。诸如此类,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往往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挑战常规,引导学生批判性质疑。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我们应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想法以及作者不一样的看法。例如,在教《鸿门宴》时,有一位同学忽然提出了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观点,他说:“我认为司马迁的这篇文章写得不符合事实。①项伯晚上从自己军营跑到敌人军营,项羽这一方为什么完全不知?在两军对峙时期,这种事情可能吗?②项伯回去后,在项羽面前给刘邦说好话,项羽就一点儿也不怀疑他吗?为什么不问你是怎么知道刘邦心里想法的?③刘邦在酒席间,以去厕所为名,偷跑回自己的军营,那么长时间不在,项羽为什么没有早发现呢?为什么没有起疑心?这可能吗?”这三个问题一提出,全班哗然。不少同学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司马迁是著名史学家,他不可能写错吧?针对这几个问题,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鸿门宴》这个故事经《史记》记载,确有其事,事情是真实的。但司马迁在记叙这段史实时,运用了文学的手法,加入生动的描写和一些细节描写,在以上这些地方,艺术构思有可能不够缜密,因而出现了上述漏洞,这是作品的欠缺之处。一个好的质疑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会学的学生,这也正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3)引导学生对传统的已形成定论的阅读结果质疑。观摩福建省宁德市高级中学张海容老师授课《雷雨》(第二课时),就围绕着“探究周朴园身上的人性复杂性”这个话题展开文章。在师生对话中,有学生表达了自己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周朴园除虚伪、冷酷、残暴之外,他的内心深处也有对鲁侍萍的眷恋和自责。然而,教师巧妙引用曹禺《雷雨》序中的语句:“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学生敢于提出质疑,甚至提出了“周朴园身上其实有他真情的一面……”从此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懂得了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复杂的人性,这种审美意识也是富有个性化的,这个过程所体现的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一览无遗。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有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的人,是奋发向上和个性张扬的人,是充满活力和开拓创新的人,是思维品质良好和想象力丰富的人,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给后人非常重大的启发之一。400年前,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因而他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努力追求。

凤华:总结: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好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吉祥三宝”,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其中专业阅读,就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鼓励教师和那些最伟大的教育著作对话;专业写作,即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让教师打破时空的局限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感谢“董一菲诗意语文群”给我们提供了可以无限成长的平台,感谢今天的五位嘉宾。

诗意语文工作室由“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领衔。目前已广纳全国23省、4个直辖市、3个自治区418位语文教师。“诗意语文”追求汉语的诗意、思维的诗意、审美的诗意、文化的诗意、理性的诗意,唤醒生命中的诗意,达到师生共同诗意栖居。

工作室线上线下结合,打破空间限制,开展了丰富多彩而意义深远的主题活动:

“诗意语文讲坛”

“诗意语文沙龙”

“诗意语文公众号”

“诗意语文悦读经典”

“诗意语文文本解读”

“诗意语文诵读有声”

“诗意语文读写寻趣”

目前,工作室已结集出版《高中语文经典篇目同课异构与点评》等三部文集,编写六部初中读本,二十一部名著导读,并于2016年获得牡丹江市创新成果奖。工作室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优秀教师能力为目标。致力于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提升,打造优秀语文教师团队。引领有情怀,有理想,有境界的语文人走向诗意的远方!

诗意语文工作室

携手同道语文人,漫享诗意芬芳。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黑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任教于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诗意语文”的倡导者,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2016年入选“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多家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获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大赛一等奖,兼任全国多所大学硕士生导师。应邀在全国五十几个城市讲座授课,著有《紫陌红尘拂面来》《董一菲讲语文》《仰望语文的星空》《雪落黄河静无声》《千江有水千江月》《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等六部专著。其“诗意语文”入选“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之一,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本期责编:陕西省 渭南市 渭南高级中学 杨英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黑客接单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therlest.com/109953.html

分享给朋友:

“什么给我的启示400字(什么给我的启示400字作文五年级)” 的相关文章

淘宝什么时候发货(淘宝一般都是什么时候发货)

随着12月的到来,“双12推广”也如约而至。作为2020年电商最后一次推广,三天爆发也需要提前布局。 1双十二赛马规则 过去双十一促销,很多商家说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很多免费流量也没有改变。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赛马规则。大推广前会有额外的赛马规则分配免费流量。想要在推广期获得更确定性的流量,必须了解...

【干货知识】高級不断渗透第八季-demo就是远程控制

本季度是《高級不断渗透-第七季demo的发展》的持续。 点一下文尾左下角“阅读”可阅读文章第七季文章正文。 在第一季有关后门中,文章内容提及再次编译程序notepad ,来引入有目标源代码后门结构。 在第六季有关后门中,文章内容假定不在获知notepad 的源代码,来引入无目标源代码沟...

网咖加盟店排行榜(网吧加盟有什么牌子)

杰拉,网咖的话有网鱼、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看动漫,而网咖可以做到吃喝玩乐于一体,会业务人员跟你联系,连锁加盟要看品牌的影响力和运营能力,其实武汉的网咖还是蛮多的,有直营店。 这是选择加盟模式非常重要的地方,http/wgoldenkccn/网吧showneasp?NewsID=158网吧连锁的管理方案简...

我老公老是让他家的亲戚来我家,我该怎么办?请各位帮我想想办法,我

我老公老是让他家的亲戚来我家,我该怎么办?请各位帮我想想办法,我 请各位帮我想想办法,开网店怎么找女装货源唔爱神起助您成就财富人生,想做微商?想开实体店?想开淘宝店?什么才是你创业的最重要步骤?货源!想在微商卖童装母婴用品纸尿裤女装,开童装女装店铺,你去哪里找最好的货源?如何找童装女装一手货源呢?...

种植土茯苓亩产多少斤(2020年广东土茯苓收购价格)

茯苓菌种每亩需要1800-2000袋,茯苓价格悄悄地涨了一点点,价格相对来说也是广东比较高的?笔者愿以此文与商家药农探讨,土茯苓的块茎分为赤白两种。 多生于山坡或林下。生活的。常年经销户,在亳州,统计中得到印证:安徽亳州:年销量6000吨以上。主要是零售。每年收一次。 主要是看品种,2005亩产-2...

如厕阅读-如厕时读书看报有哪些坏处?

如厕阅读-如厕时读书看报有哪些坏处? 读书、看报兼如厕,不少人有这样的习惯。然而这一习惯非常不好。蹲厕时读书看报,会干扰大脑对排便传导神经的指挥,延长排便时间。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蹲厕超过3分钟即可直接导致直肠静脉曲张淤血,易诱发痔疮,且病情的轻重与时间长短有关。蹲厕时间越长,发病几率越高。因为久蹲...

评论列表

礼忱绾痞
2年前 (2022-06-12)

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记得研究生刚毕业时,我看到董一菲老师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一书,第二辑《云飞雪落》旁边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有时想,如果命运让我做一个乡村女教师,我也许也会心无旁骛地做得很好,想来,我也许是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毕业一年

只酷夙世
2年前 (2022-06-12)

合问题,能概括问题,能抽象出文章主旨。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已逐步加强,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让学生将感知的新信息联系起来,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发现材料的内涵。例如,《故乡》中课堂助学部分,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本文的主要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