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驴的电影(窦娥冤电影张驴儿)
深刻解构高中语文,发人深省醍醐灌顶。
文贼读语文系列之一《窦娥冤》
窦娥真的冤吗?其实一点也不冤,她完全是咎由自取。
窦娥就是个自私愚昧冷血尖酸刻薄的人。
先梳理一下情节: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个秀才,为了进京赶考就把七岁的窦娥卖给蔡婆婆当童养媳了。为了自己的前程就不要闺女了。
窦娥长大后和蔡婆婆的儿子圆房,没有多久丈夫病死了。蔡婆婆的丈夫也早就死了。这下就剩下婆媳二人。
蔡婆家很有钱,到处放贷。蔡婆去要债的时候被债主拿绳子要勒死。这个时候张驴儿父子出手救下了蔡婆婆,看蔡婆婆一个人,就要求父子俩娶蔡婆婆媳俩。蔡婆婆是愿意的,并且劝儿媳窦娥也从了。但是窦娥死活不同意。
这时候张驴儿的父亲喝汤死了,因为汤里被人下了药。
窦娥说是张驴儿下的药,本来他是要药死蔡婆婆,然后霸占窦娥。张驴儿说是窦娥下的药。
最后县官判决窦娥下药毒死人,把窦娥斩了。
以上就是故事梗概。到底是谁下的药?窦娥被斩冤不冤?
我认为就是窦娥下的药,她一点不冤。
窦娥药死张驴儿的父亲,是为了破坏张驴儿父亲和蔡婆婆的关系,阻止他俩结婚。蔡婆婆和张驴儿的父亲慢慢产生了感情,关系亲近,俩人结婚之后,张驴儿父子就会名正言顺地住在蔡家,接下来窦娥就很可能被张驴儿侵占。于是窦娥就想毒死张驴儿父子。
而张驴儿根本没有犯罪动机。蔡婆婆和张驴儿父亲感情很好,而且蔡婆婆一直劝说窦娥嫁给张驴儿。张驴儿脑子有坑,才会去药死蔡婆婆。
窦娥是个很自私的人。她因为自己不喜欢张驴儿,就极力阻挠蔡婆婆和张驴儿父亲的结合。
窦娥20岁,她的婆婆,蔡婆婆,虽说60岁了,也是有生理和情感的需求的。
而张驴儿父子的年龄与窦娥婆媳正好不相上下。因此,如果照张驴儿的说法, 你要这婆子,我要他媳妇儿,何等两便 !
而蔡婆婆表面上扭扭捏捏,实际上是同意此事的。
窦娥呢?窦娥其实很闷骚。
看看窦娥的唱词: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圞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得情怀冗冗,心绪悠悠。
窦娥家境殷实,衣食无缺,为什么还这么忧愁呢?满腹闲愁,其实就是在压抑性欲。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这都饥渴到什么地步了?情怀冗冗,心绪悠悠。其实就是想汉子了。
蔡婆婆就自己再嫁征求窦娥的意见。窦娥的理由是: 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这话说的。家里不缺衣食,你为什么自己也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呢?许你思春,就不许婆婆思春?物质的满足能代替感情的需求吗?饱暖思淫欲,正因为物质满足了,才更加渴求感情的满足。
窦娥又说: 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 。
这话也是毫无道理。首先,晚年的精神需求更加强烈。其次,前夫已死多年,自己应当追求新的幸福。再次,不能怕人嘲笑就苦了自己。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窦娥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典型。一切的冤情悲剧,都是窦娥死要面子导致的。
窦娥自己想男人,却不好意思说。心里有鬼的人,越是表面上要装出义正词严的样子,来掩饰自己。掩饰自己也就罢了,为什么要阻止婆婆追求幸福呢?
不仅压抑自己,还要压抑婆婆。
蔡婆婆说: 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 。
可见蔡婆婆是很满意张驴儿的父亲的。她已经下了决心了。
窦娥则继续用吃人的陈腐的礼教来扼杀婆婆的决心:
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用死人来剥夺活人的幸福。何其迂腐!何其颟顸!。
蔡婆婆的决心却是鲜明的: 事已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 !
这是多么明智的建议!你个窦娥也别装了,你也不是不想男人。
蔡婆婆多么开明,慨然允许自己的儿媳再嫁!真是天下好婆婆。
而窦娥却骂婆婆: 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 。
这话说得就更加无耻了。
这个家,家业是谁的?婆婆管你吃喝,养你十几年,现在你竟然指责当家做主的婆婆的追求幸福的选择了。你有什么资格?
无仁义无耻的不是婆婆,恰正是窦娥。
看到蔡婆婆和张驴儿父亲之间互相谦让喝汤的表现,窦娥的心理是这样的:
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这言语听也难听,我可是气也不气!
这窦娥看不得婆婆好,看不得婆婆与别人恩爱。
其实窦娥日里夜里都在想男人,想着和男人恩爱。但是她始终压抑着这种想法,不敢表露出来。别人大胆表露出来了,她却看不惯。这就是酸葡萄心理。
指责、干涉、阻止婆婆追求幸福的选择。这就是窦娥干的事。
张驴儿父亲被毒死,蔡婆婆伤心落泪。
窦娥却仍然在一边说风凉话: 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恓惶泪。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
如此的冷漠没心肝,而且说风凉话。这就是窦娥的尖酸刻薄。
对于药死张驴儿父亲一案,不要说当时的县令糊涂。就是现在,按照常情推断,也是窦娥的嫌疑最大。张驴儿根本没有犯罪动机!
关汉卿对此的解释是:
可奈那窦娥百般的不肯随顺我;如今那老婆子害病,我讨服毒药与他吃了,药死那老婆子,这小妮子好歹做我的老婆。
这种说辞也是毫无道理,根本就缺乏逻辑,不能使人信服。
“药死那老婆子,这小妮子好歹做我的老婆。”
这两句话之间的逻辑是什么?药死婆婆,怎么就能促使窦娥嫁给张驴儿?
关汉卿完全是在打马虎眼。
因此,说张驴儿药死蔡婆婆,是于情于理都不通的。
而窦娥药死张驴儿的父亲,就很容易理解了:
窦娥眼看蔡婆婆和张驴儿父亲之间你情我爱,一是看不惯,二是担心二人成了好事,就该催促自己嫁给张驴儿了。干脆坏了婆婆的好事,断了婆婆的念头。婆婆讨汉不成,也就不会撺掇自己嫁给张驴儿了。于是窦娥心生歹计。
公堂之上,窦娥又栽赃陷害张驴儿,编出一套说辞:张驴儿要药死蔡婆婆,误杀了亲爹。
县官驳回了窦娥的诡辩,英明断案。
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自己风流潇洒,却赞扬守寡不愿再嫁的窦娥,思想如此迂腐保守。
估计他是认为妇女应该保守,他作为男人尽可以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