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楼武打的电影
现如今的网络之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腿有李小龙,拳有陈惠敏”。
然而,这句话其实是谬传。
70年代初,李小龙被嘉禾签入旗下,而1971年的《唐山大兄》也顺利问鼎了当时的港片市场票房冠军。
“嘉禾”与李小龙驰骋功夫片市场之际,彼时的港片巨头“邵氏”,也将“东南亚国术拳赛·轻量级冠军”陈观泰,推上了功夫片大银幕,希望借助这位“东南亚拳王”的名头,与“嘉禾”竞争功夫片市场的票房红利。
在电影银幕中,李小龙擅长凌厉腿法的表演,而陈观泰则擅长刚猛拳术的展示。
于是在70年代初的“功夫港片”大银幕上,有了“腿有李小龙,拳有陈观泰”的说法。
原本,这句“腿有李小龙,拳有陈观泰”是用来形容70年代初,两位功夫影星的电影打斗风格。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腿有李小龙,拳有陈惠敏”。
想来,这可能与70年代中后期,陈观泰的影坛过气,有着一定的联系吧。
虽然70年代末,陈观泰在功夫片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被“后起之秀”洪金宝、成龙所代替。
但是,在70年代初的港片大银幕上,陈观泰也留下过不少优秀的电影作品。
其中,1972年上映的《马永贞》,就是一部对后世港片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
“马永贞”与中国动作片的发展
对于现在的观众而言,“马永贞”这个名字,已经和“黄飞鸿”、“叶问”、“霍元甲”一样,成为了华语功夫片创作的标志性符号。
但相比于“黄飞鸿”、“叶问”、“霍元甲”的名号,“马永贞”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显然更为巨大。
“马永贞”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是在1879年。
1879年4月,生活在上海的马术骑师马永贞,因为与马贩子发生债务纠纷,被人“打死”在了“一洞天”茶楼。
之后,这件事情被刊登在了当时的《申报》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起因“民事纠纷”演化而成的“刑事案件”,也成为了老百姓们热议不断的话题。
正所谓:三人成虎。在寻常百姓的口耳相传之中,“马永贞”的故事变得越来越邪乎。有人说马永贞是因为得罪了“洋人”,才招来了杀身之祸;也有人说这不是“债务纠纷”,而是“流氓争斗”。
1927年,“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张石川联手,将民间的“马永贞传闻”改编成黑白电影《山东马永贞》。
在这部片子里,马永贞被塑造成了一名身手了得的拳师,因为在上海与俄国大力士打擂获胜,遭到了“洋人”的暗害。
《山东马永贞》里,拳师打擂的经典桥段,也在之后被“霍元甲电影”、“叶问电影”相继承袭。而这部《山东马永贞》,也成为了中国影史上的第一部“动作片”。
30年代末,随着“抗战”的爆发,中国电影的发展,也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战乱之下,不少电影人为了避难,来到了香港。而“马永贞”的故事,也在此时流传到了香港影坛。
1962年,港片导演贺宾,组织拍摄了电影《山东马永贞》。在这部电影中,故事被改编成了马永贞、马素贞兄妹,为了给大哥报仇、千里追凶,一路从山东来到上海,之后手刃仇敌的故事。
1972年,邵氏名导张彻、鲍学礼联手,为“东南亚拳王”陈观泰,拍摄了一部新版《马永贞》。
在这一版的《马永贞》里,张、鲍两位导演,融入了大量的“黑帮”元素,并对老上海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出色的还原,使其成为了一部风格另类的功夫片作品。
而这部风格另类的功夫片,也对八、九十年代港式黑帮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陈观泰的《马永贞》
在传统功夫片的故事里,导演总是喜欢将主角,塑造成为一个“英雄”。
然而,在陈观泰的这部《马永贞》里,张彻、鲍学礼两位导演则玩了一把反套路,设计了一个反英雄的故事。
从乡下老家,来到上海滩打拼的马永贞,拥有一身过硬的功夫,一直渴望出人头地。他与老乡小江北一起替人擦马车时,意外认识了上海滩“黑帮大佬”谭四。
谭四告诉马永贞,在上海滩想出人头地,就要敢抢敢拼。有钱人的锦衣玉食,都是从别人手中抢来的。
“流氓大亨”的这一套“强盗逻辑”,让马永贞大受震撼。
同乡小江北,约马永贞到“一壶春”茶楼吃茶。在茶楼,二人意外遇到了争抢地盘的“斧头帮”。马永贞出手,赶走了斧头帮的成员。
斧头帮的成员被赶走之后,茶楼老板连忙向马永贞献上“保护费”,而马永贞也稀里糊涂成为了“一壶春”一带,新的“看场老板”。
谭四和斧头帮的杨老板,是上海滩的两大“黑帮势力”。
杨老板一心想要铲除谭四,对于突然出现的马永贞,杨老板决定对其加以容忍,先集中力量,对付谭四。
杨老板的容忍,让马永贞在“一壶春”一带,站稳了脚跟。众人一口一个“马老板”,也让马永贞逐渐迷失了自我。
有了自己的地盘,稳定了经济收入之后,马永贞也开始买房子、买马车、撑场面、摆阔气。
马车行的老板告诉马永贞,上海滩每天都有人起来,也每天都有人倒下。可是,马永贞却对此充耳不闻。
一番挥霍之下,马永贞从“一壶春”一带收来的保护费,很快花完了。为了寻找新的财路,他又从斧头帮杨老板的手上,抢了几个地盘。
杨老板为了对付谭四,决定保存实力,于是再度对马永贞做出了让步。
然而,此时的马永贞却认为,“斧头帮”的杨老板怕了自己,结果变得更加骄横。
杨老板安排手下,袭击了谭四,吞并了谭四的地盘。解决了心腹大患之后,杨老板也开始掉转枪头,对付马永贞。
杨老板约马永贞在“一洞天”茶楼谈判,暗地里设下埋伏。心高气傲的马永贞孤身赴宴,结果在一番血战之后,命丧茶楼。
被成龙模仿,被元奎翻拍
这部1972年版的《马永贞》,虽然披着“功夫片”的外衣,但骨子里却是一部“黑帮题材”作品。
对时代背景的出色还原,精彩的电影配乐,也为这部1972版《马永贞》增添了不少年代史诗的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马永贞》里,张彻、鲍学礼两位导演,对民间流传的神秘组织“斧头党”,进行了影视化形象创作,设计出了“斧头帮”这么一个特别的“黑帮组织”。
“斧头党”的原型,是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间组织“铁血锄奸团”。抗战期间,“铁血锄奸团”的成员,经常对日军高官、卖国汉奸展开“暗杀”。因为他们经常将斧头作为“暗杀”工具,故而在民间又被称为“斧头党”。
在1972年的这部《马永贞》里,张彻、鲍学礼对“铁血锄奸团”的民间形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使其变成了黑帮组织“斧头帮”,而且组织内的成员,人手一把斧头。
张彻、鲍学礼这个不经意的设计,被后世的诸多电影人模仿、沿用。
在成龙的《A计划续集》、周星驰的《功夫》里,人手一把斧头的“斧头帮”形象,屡屡出现在大银幕之上。
而成龙的《A计划续集》,更是致敬了《马永贞》里那场经典的“五对一斧头打斗”。
除了“斧头帮”这一独特的电影元素,这部1972版《马永贞》独特的题材表现方式,也对八、九十年代港产黑帮片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马永贞》里,张、鲍两位导演以一个“恶人”的成长为视角,展现了一群“恶人”的故事。
这些恶人们在权力争斗之中的丑恶嘴脸,让人性的阴暗面,得到了充分展现。而主人翁最终的死亡命运,也让故事充满了苍凉的宿命感。
在这部《马永贞》的奠基之下,以“恶人故事展现凶恶人性”的黑帮片作品,开始在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市场一步步崛起。
2005年杜琪峰的《黑社会》,更是让这一类“黑帮题材”作品走上了巅峰。
1997年,元奎与元彪、金城武合作,翻拍了这部1972年版《马永贞》。
在翻拍版的故事里,元奎淡化了原作里“严肃的黑帮主题”,将故事集中在了“马永贞与金铃子”、“谭四与艳阳天”这两段感情戏的表现之上,并为电影增加了不少喜剧桥段、娱乐元素。
喜剧元素的融入,确实让1997版的《马永贞》增加了不少娱乐性。
但过于娱乐化的表现方式,也使得元奎的翻拍版,失去了原版的故事深度、史诗气质。
这也使得元奎版的《马永贞》与张彻、鲍学礼版的《马永贞》,在市场口碑方面,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结语
70年代初,陈观泰正是凭借这部《马永贞》,一举打响了自己的影坛名号。
而1972年时的李小龙,也是在看过了这部《马永贞》之后,特意到《刺马》剧组,探班陈观泰、姜大卫等人,并希望与陈观泰这个“东南亚拳王”,合作一部电影作品。
只可惜,1973年的李小龙突然去世。港片大银幕上的这“一拳一腿”,最终也没能获得合作机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