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姓唐是黑客的小说(女主姓唐是黑客酒神)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我目睹了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
I've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auser Gate.
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the rain.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
一如眼泪
消失在雨中
——《银翼杀手》(1982)
「老大哥不再注视着你」
《银翼杀手2049》上映后,我才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对80年代的一切都满怀着眷恋。
在乔治·奥威尔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中,“老大哥注视着你”的恐惧曾经像病毒一样感染了那个时代。1984年1月,乔布斯所领导的苹果公司在当年的“超级碗”广告中,生成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行业老大哥IBM。
展开全文
乌托邦爆热、电子科技行业巨头兴起、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将这些元素汇聚到一起,你想到什么?
赛博朋克。
它的热潮从未褪去。随着《银翼杀手2049》的上映,这个话题更加活跃了起来。
我们也有必要梳理一下赛博朋克的发展历程。在这个逐渐下沉的世界里,也许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时间背景是2019年的《银翼杀手》,其实拍摄于1982年。票房失败但立意超前的它成功催生了押井守1995年的《攻壳机动队》,启发了沃卓斯基地兄弟1999年的《黑客帝国》,也终于在35年后等来了自己的续集《银翼杀手2049》。
没错,80年代那批靠着盗版小光碟追剧的科幻迷们,他们的春天又回来了。
「high tech, low life」
这部电影开创了赛博朋克的先河。「high tech, low life」是赛博朋克的主旨——高耸入云的楼宇脚下是又脏又乱的街道,闪烁的霓虹灯照不亮城市阴暗的角落,精英阶层和底层居民隔着一堵无法逾越的墙,这是一种反乌托邦的典型设定。
那时的人类拥有任劳任怨的机器人、拥有各种电子器官、拥有各种高新科技,然而这些仍然无法填充生活中的空虚,吃饭靠脏乱差的中餐馆、娱乐靠红灯区的梨花苑。在表面高度发达的科技下,隐藏的是已经被割裂的生活。
「离奇的故事一个个都成了真」
80年代的大多数人对“机器和科技”有着超乎其意义的崇拜。
美国经济的大萧条直到1982年才结束,而80年代又是计算机开始普及到千家万户的年代。不景气的经济背景加上计算机这一新事物的普及,意外的给了人们足够广大的想象空间。
你可能是你家附近方圆十八里唯一一个知道“互联网”这个词是啥意思的人,但当时的报纸却被“克隆人”、“万维网”、“登月”、“太空资源”刷屏。
听起来离奇的故事,一个个都成了真。二战后的“电子战争”热潮一定程度上催生了80年代的科技大爆炸。萧条的经济、污染严重的城市、极大的贫富差距,导致当时的人们对“科学和机器”寄托了过多的希望。类似于“人类离外星定居不远”、“克隆绵羊成功后人类也许可以追求永生”、“机器人工人代替人类”这样的观念数不胜数。
很多人有类似这样的经历:放学后骑着横杠自行车,大家伙儿凑了2块钱,挤在唯一一个有“影碟机”的同学家里,一起看从租碟屋压了2块钱押金租来的碟片。那时候大部分人家里连摩托车都没有,但大家看的电影却是《大都会》、《星际争霸》、《2001太空漫游》。
「不会用电脑的科幻鼻祖」
当生活方式跟科技研究成果严重脱节的时候,想象力的大爆炸时代就来了。
1983年,科幻小说作家 Bruce Bethke 正式创造了 “赛博朋克” 这个词,并用在了自己的小说标题上。不过此举并没有深刻含义,只是为了吸引人。真正确定赛博朋克基调的作品应该是 William Gibson 在1984年出版的《神经漫游者》。在这部作品中,开始有了 “网络空间” 的概念。
也正因如此,这部作品被后世称之为赛博朋克科幻的鼻祖之作。值得玩味的是,提出“骇客”、“克隆人神经”、“网络空间秩序”的科幻帝国创始人Gibson, 其实根本不会用电脑。所有关于魔幻21世纪设定的文字都是他在一台打字机上匆匆写就的。
「令人失望的魔幻21世纪」
然而,真实的21世纪并没有那么酷炫。
第一部《银翼杀手》的设定是2019年,也就是后年。跟80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作者菲利普·K·迪克认为21世纪的世界会天翻地覆——人类至少已经在太空定居而不只是去种个蔬菜。
1982年,迪克看到了《银翼杀手》的粗剪片,本来对电影不屑一顾的他,充满了对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感激,因为斯科特镜头里科技发达却暗无天日、阴雨连连、肮脏潮湿还冒出蒸汽的世界,正是迪克想要呈现的21世纪的样子。兴奋的他积极地跟导演合影,然而没过多久,这位生前穷困靠人接济的天才作家,就撒手人寰。
与梵高相似,天才作家迪克是身后成名,他的作品也一样“后劲十足”。比起《大都会》,《银翼杀手》在当时更像一部“文艺片”。缓慢的剪辑节奏,充满哲学意味的场景设定,让很多人在电影院睡着。以至1982年6月公映时,电影并未获得很大反响,甚至是恶评如潮。多年后,《银翼杀手》魅力才被人理解,它不仅成为赛博朋克的先驱,其设定还成为了像《星际争霸》、《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等科幻作品的标配。
「这个设定一用就是30年」
也许是菲利普·K·迪克等人提出的概念太过超前,导致现在大多数的科幻类影片都走不出他们的设定:
不会用电脑的Gibson在书中的女主角Molly成为了许多赛博类科幻片女主角的范本,无论是《捍卫机密》里的 Jane 还是《黑客帝国》里的 Trinity,看上去都特别像 Molly 的形象再造。
《银翼杀手》里的建筑风格、社会等级制度、克隆人或机器人的反抗、甚至对东方元素的应用,似乎在后世的作品中都没有得到突破。很多电影虽说没有照搬,但是硬核始终是不变的。
尤其是《全面回忆》、《记忆裂痕》这类主角丧失记忆,找回记忆后发现自己是个大英雄的设定,至今还被频繁地当做主角标配使用。
「沉睡在影碟机里的科幻朋克大佬们」
《银翼杀手2049》拍的非常良心,但它的最佳观影格式却是2D。
本片导演迪金斯专门提到:这部电影其实是使用2D摄像机拍的,3D版本为后期另作。也就是说,无高科技立体特效的朴素2D其实是导演最想表达的效果,而3D版本更多是一个商业妥协的版本。
毕竟,连3D都不是的科幻片怎么能叫科幻片呢?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连电脑都不会用的Gibson用打字机写出了赛博科幻世界,而他所幻想出的21世纪的人们,居然还在用他的设定依靠视觉效果强行科幻。
所以,颜值哥特别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对80年代的一切都满怀着眷恋,虽然年代的久远必然会使许多东西变得既模糊又美好,但赛博朋克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敢于畅想未来,而现代科技社会却一次次地让人失望。比如:真的会有人喜欢苹果的那个新耳机吗?
也许2019年我们还不能去外星定居或与克隆人大战。但是颜值哥依旧希望大家继续做那个花2块钱租了《太空骇客》然后梦游宇宙的少年,而不是一个带着一挤就掉无线耳机的乏味人类。
如果你还没看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