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1观后感1000字(黑客帝国1观后感2000字)
●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阳光中学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美育改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将举办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书画摄影展、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这次活动获得了阳光中学学生的积极响应,但学校规定参加活动的人员只限于高一高二学生,很多高三学生对这个限制表示不满,决定推举一位代表给学校写一封建议书,希望学校允许高三学生参加这次活动。
请你以高三学生推举的代表身份,给学校写一封建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新材料情境作文试题,彰显了“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文题材料以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为主导目标,旨在转变学校、教师等的观念,做好美育工作,落实“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要求。
首先明确文体。文题要求写建议书,建议书的格式与一般书信相同。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或“关于允许高三学生参加文化艺术节活动的建议书”的字样,标题的拟写对高三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因为应用文和一般议论文的标题拟写还是有所不同的。建议书正文要先说明缘起、目的,再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其次是明确对象。写作者的身份是高三学生,是向学校相关领导提建议,而学校不让高三学生参加文化艺术节活动也有其理由,所以,在提建议的时候,态度要严肃、认真,语气要谦恭、恳切,不说过头的话,不用命令的口气,不要让人误以为要挟。
第三是明确目的。写建议书的目的是希望学校允许高三学生参加文化艺术节这一活动,因此首先要弄清楚学校不允许参加的原因,推测一下,不外乎是耽误学习,影响高考成绩。因此,在写作时可以考虑使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和“釜底抽薪”的手法,赞扬学校对美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比较到位,美育工作落实比较到位,对限制高三学生参加活动的初衷表示理解,然后论证活动和考试成绩的关系,最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议。
【佳作赏析】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关于允许高三学生参加文化艺术节活动的建议书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我是高三的一名学生,我谨代表全体高三学生向您提出关于允许高三学生参加文化艺术节活动的建议。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展示多样的校园文化,將美育工作落实到位,给广大学子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值得大力提倡。唯一的遗憾是高三学生受到了限制。
展开全文
我们充分理解学校限制高三学生参与这次活动的初衷。我们知道进入高三,高考已迫在眉睫,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学校的良苦用心我们理解,但限制我们参与活动却并无必要。
学校担心我们参加活动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但我们认为参加活动与耽误学习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在高三这个关键时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成绩固然重要,可我们也不能忽视适当的课外活动。笛卡尔曾说:“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正如可口的佳肴需要油盐酱醋的合理搭配,精美的画作也少不了各色的巧妙点缀,即使是面对高考,认真备考也并不意味着被学习填满,参与艺术活动何尝不是对时间的另一种有效利用呢?
参与艺术活动,甚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学习状态。有位哲人说:“休耕之后的田地会献出累累的硕果。”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方为正确的学习之道。我们观察燕子的飞行轨迹,会发现它在高飞前总会降低高度,紧贴地面,待力量积蓄完成,便倏然向上,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其实,课余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我们积蓄力量的最佳机会;暂时的降速,不正是冲击巅峰的预热吗?从主张治国一张一弛的周文王、周武王,到用一天酒醉缓解九日案牍劳形的杜甫;从为创作《最后的晚餐》而白天做梦的达·芬奇到通过放松获得创作灵感的莫扎特,都深谙这一道理。相反,若是过分强调高压工作,忽视了必要的休息,反而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作为高三学子,我们深知,真正的实力不会因为短暂的欢娱而降低,学习成绩的提高也绝非临阵磨枪就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底气,来自数百个日夜的栉风沐雨,等待最后的厚积薄发,也请学校相信我们。
每个人都有追求艺术的需要,也渴望着一个绽放自我的舞台。我们恳请学校能够考虑我们的建议。
此致
敬礼
高三学生代表:×××
2021年xx月xx日
【点评】
文章开篇亮明观点 ——请允许高三学生参加文化艺术节活动,接着概述材料,肯定学校开展文化艺术节的意义以及限制高三学生参与的原因,并顺势强化自己的观点。然后从“参与艺术活动是对时间的另一种高效利用”“参与艺术活动,甚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学习状态”两方面逐层展开,环环相扣,既呼应了学校对高三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担忧,又点明了高三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意义与作用。结尾用得体语言呼应开篇,强化观点,简洁有力。建议书格式正确,观点鲜明,论述思路清晰,内容充实鲜活,语言表达精准而不失灵活,值得借鉴。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 扬州文化馆从搬迁开放之日起就确立了“无障碍、零门槛、纯公益、全天候”的办馆理念,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其“零门槛”的做法让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获得了广泛好评。
材料二 国学大师陈寅恪立下遗嘱,其作品出版必须使用繁体字,而且必须竖排;钱锺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也因为作者不同意用简体字出版而只有繁体字版。这些书籍为阅读设置了高门槛,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现代社会,常常以零门槛、低门槛来吸引大众,而一些学者却自设门槛,有意将一些人拒之门外。
对设置“门槛”这一现象,你是如何思考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这是两则叙事性材料,两则材料一个有关“无门槛”,一个有关“高门槛”,孰是孰非,需要围绕“门槛”进行辩证分析,多层面多角度确定立意方向。两则材料中同时出现了“门槛”这一关键词,因而在作文前须对这一形象化用词进行概念界定,即“门槛”在不同的语境中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的“门槛”可以解读为不利于普通民众进入文化场所开展文化学习、接受文化熏陶的各式规定等。材料二中的“门槛”可以认为是读懂严肃的学术著作所需具备的学识、能力等条件。对关键词进行概念界定后需要写作者摆明立场,亮出观点。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前者实施“零门槛”,后者设置“高门槛”,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立统一的,只因场合、受众、目的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了做法的差异。参考立意:①“零门槛”让大众亲近文化,“高门槛”体现学术尊严与价值,降低“门槛”与抬高“门槛”应因时因事而需。(最佳立意)②亲民文化方可春风化雨。③学术殿堂岂可擅入?
【佳作赏析】
文化无门槛
《水浒传》一书,堪称一部气势恢宏的农民战争史诗,可是当初竟然连作者姓甚名谁都众说纷纭,难以考证。
若问成书的时候作者缘何不敢署上大名?很大程度上怕是要“归功”于那些刻意为文化设置门槛的所谓“精英文人”。
精英,自然是瞧不上文学界的那些“旁门左道”的,唯有汉赋、唐诗、宋词这类“高雅文学”方可登堂入室。在这些人眼中,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门槛横亘于文化殿堂的大门之外。于是,诸如元杂剧、明清小说之类的新兴文学样式便被当年的文化精英们不屑地赶进了勾栏瓦肆之中,只能由评书艺人去手口相传。
然而,这些“沉沦下僚”的“没有文化品味”的文人及其创作当真如此不堪?不然。
试问,自古以来那些被后代称之为“文学”的东西到底缘何而来?还不是从“俗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中产生并发展而来。其中的瑰宝如《诗经》者,被后世尊为诗歌的鼻祖,历千载而不衰。其实,这些诗歌中的“奇珍”当初也不过就是乡村普通百姓口中的民歌民谣。倘若真要为文化筑上一道“去粗取精”的门槛,恐怕《诗经》中绝大多数的作品都要被拒之门外。可以说,正是由于民间俗文化的积淀,才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人类文明的“煌煌大厦”。
而所谓的“文化人”又由何而来?“人非生而知之者”,何人不是首先受着俗文化的熏陶,再一点点求经问道,才得以脱颖而出?因此,还是吁请我们的精英人士能高抬贵手,鉴定文化的质量和档次时等量齐观。就通俗文化而言,大浪淘沙后,它或许百不存一,可一旦流传下来,却足以登堂入室,昂首挺进经典文化的殿堂,让后人须“仰视才见”。谓予不信,瞧一瞧四大名著,哪一部当初不是“俗文学”?
细想想,我们的精英人士真该拜白居易为师。白居易的诗作清新朴实,据传白居易诗成之后都要读给老媪去听,再作修改。这样一位重量级的文化人如此放低身段恐怕是我们的精英人士难以做到的。“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这句慨叹特别发人深思。
当年曾有不少文化人嘲讽宋词的媚俗,嗤笑元曲的通俗,鄙弃明清小说的流俗……他们高筑起文化的门槛,拒绝将这些文学样式“扶正”。殊不知,时至今日,这些文学样式历经多年,最终化作文化殿堂中不朽的丰碑。正如陶行知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文化的殿堂,当撤除门槛,任人徜徉。
【点评】
本文开篇以《水浒传》为例,反面论证“门槛”的荒谬。接下来层层深入,分析文学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无需立“门槛”。结尾卒章显志——文化的殿堂,当撤除门槛。文章既有清晰的逻辑性,又有很强的思辨性。
●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胡适先生说:“科学之最精神的处所,是抱定怀疑的态度。”
材料二:有人发抖音称小学语文教材拼音出错,误人子弟,“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微博上公开回应,称拼音没错,但确实读起来拗口,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大家都可批评指正。
材料三:华东政法大学一学生没有按时交作业,老师允许其以“论证迟交作业的正当性”的作业作为替代,两人由此开展了颇具学术性的交流。
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如何面对质疑?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这是一首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中明确表明中心——“怀疑”是可贵的精神品质;材料二表明对问题有争议有怀疑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来对待;材料三表明对产生争议的问题展开平等对话,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题干中提问“如何面对质疑”,发问展现出辩证与思考,关注理性思维的阐发。
参考立意:从材料一中提炼,如“质疑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索,而不是对科学的恐惧”“质疑使科学得以发展”等;从材料二中提炼,如“善疑”“质疑是谨慎思考后的提问,而不是冲动盲目的攻击”“质疑是对灵魂世界的检验”等;从材料三中提炼,如“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等。提炼出的立意都要从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眼,从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而不是汲汲于一己私利,仅仅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思考。
【佳作赏析】
善疑方能进步
宋朝思想家张载曾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善疑方能进步。善疑,是科学发展的要求;善疑,是推进时代进步的动力;善疑,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
善疑,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并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禁锢僵化理论。伽利略对科学进步的贡献,有赖于他善疑的个性,否则他又怎么会从教堂里摇摆的大吊灯上得出自由落体理论呢?不仅仅是伽利略,还有牛顿、爱因斯坦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因为他们都是善疑的并且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万有引力及相对论才能问世。就如费尔巴哈的名句一样: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与怀疑一道形成的。科学,也是从怀疑中逐步发展的。
善疑,是推进时代进步的动力。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者。他经过多年的观察、大胆的猜疑,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做了千百次实验,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此书的生物进化理论推翻了之前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此书的出现,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此书出现之前,达尔文因提出这些观点,而遭到当时社会的激烈抨击,但他却依旧相信科学,并最终冲破谩骂声,把人类文明带进了一个新的世界。达尔文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启示:善于怀疑,才能使我们生存的时代多一些新的光彩。
善疑,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著名画家齐白石曾感慨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意在鼓励年轻人打破陈规,奋发向上。中国的教育方式多囿于传统、死板,学生们只会照着课本学,极少有会摆脱课本,拓展到课本之外的。但如要立足于社会,必不可少的便是“鹤立鸡群”的能力。身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打破封建的陈规,勇于猜疑、大胆实践。有许许多多神秘的事物围绕在我们的身边,等待我们去发现。善于怀疑身边令人不解的东西,不仅仅会使自己更好地往前飞,而且会使祖国的未来变得更加辉煌!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无不得益于善疑精神。善疑,才会使我们、使科学、使社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点评】
文章首先运用引用论证表明中心论点“善疑方能进步”,其次采用并列分论式,提出三个分论点:善疑,是科学发展的要求;善疑,是推进时代进步的动力;善疑,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最后总结,“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无不得益于善疑精神”。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
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技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技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核心技术。因为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此题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较为贴近,以“青年的素质”决定“国家未来”为核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旨在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精神”。此题好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思维上仍然强化逻辑和理性思考,也是切实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注社会,关注自身成长。题目乍一看似乎否定共享,推崇独创,但实际上“共享和独创”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的二元对立,其真正的逻辑关系应该是要共享,更要独创。
【佳作赏析】
以他山之石,筑独创之基
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火爆,“共享”一词大热。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习惯于便捷的“拿来”。但过分依赖共享,就将失去创造的动力。借他山之石,汲取既有成果是巧思,但只有在此基础上的独创才能成就个人和国家前行的不竭伟力。
诚然,“共享”是新兴科技附赠的红利,它的确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信息更加丰富。然而,在这个眼见未必真实的时代,我们需要高度警惕方便之下慢慢滋长的依赖和懒惰,需万分小心丰富背后的盲目和沉溺。繁花背后有毒蘑,清泉之下藏暗流。一旦我们习惯于张口就要、伸手便来的共享模式,我们能获得的可能也仅限于他人咀嚼后抛来的残羹冷炙。
三毛曾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于个人而言,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留下思考和感动。于国家而言,唯有独创才能造就真正的进步。近代战火兵燹之中,有人选择“共享”西方的社会制度,最终因不合国情而被淘汰;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上,有人选择“共享”他人的毕业论文,最终身败名裂。只有真正秉持独创精神,我们才能远离盲目,凸显特色,化解障碍。
但提倡独创并非要求我们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板桥的话正是表明创新须以既有成果为基础方能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正确利用共享所得的知识,我们便能有方向、高效率地创新。像钱学森学成归国创造的“两弹一星”,像华为公司借鉴国际成果设计的新型手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打开眼界广纳各种知识成果,而后才能以深厚雄浑的底蕴触发灵感,点亮创新之星。
在如今的青年群体中,泛滥着“共享者”,而那些“独创者”却只是凤毛麟角。当人人自诩佛系青年,被所谓青年“丧”文化所控制时,我们便耽于共享之轻松,而畏惧独创之艰辛。独创之旅是孤独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只有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方能像清华学子程正雨、可可西里保护者秋培扎西那样耐得住独自探索的艰难与寂寞,为个人、为国家奉献青春之力,从而建设强大之国!
新时代的我们当肩负使命,以博采众长为他山之石,用刻苦勤奋的苦干和坚守筑成创新之高塔,指引国家之帆船破浪前行,一往无前。
【点评】
作者眼界非常宽广,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事例都被巧妙引入,从而大大增强了事实胜于雄辩的力量。标题融对仗于活用之中,化用格言,表现力强。
●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世界各地的登山家多以征服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为荣,但自2004年以来,有近两百人在攀登途中遇难,此事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有人认为时至今日,人类的勇气和精神力量,不必靠登山来体现;有人认为冒险登顶满足了自我,却可能把悲伤留给亲人,不负责任;也有人认为在实现自我和追求梦想的途中有些代价我们必须承受。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由材料中三类人的看法,可以得出三种立意。其一,人类的勇气和精神力量表现形式多样,不必靠登山体现;其二,自私的冒险,给家人带来伤害,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三,实现自我和追求梦想时必担风险,必付代价。写作中应选择一种进行评判,亦可结合两至三种综合阐述。其中,第三种观点比较容易脱离材料和语境,造成偏题。“自我实现在日常”“追梦亦有代价”“追梦与责任当并重”“人应朝着更高的山峰出发”都是得当的标题。
【佳作赏析】
人应朝着更高的山峰出发
珠穆朗玛峰是许多冒险者心中的神山,登上世界第一高峰一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荣耀。然登山之途凶险,不测风云着实良多,众人闻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登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在我眼里却不是这样。试问,为何“蛟龙”能下五洋捉鳖,“嫦娥”能上九天揽月?皆因探索与追求。
如果说“蛟龙”下洋深潜、“嫦娥”飞天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不断求索,那么,我们人类为何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寻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理想?人各有志,我的理想就是对困难的不断挑战和对自己的尽力超越。
如果没有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牧羊少年怎会跋涉万里,追寻自己生命中的宝藏?从拼搏到失败,从失败再到拼搏的人不会一无所获,不会丢掉自己心中的金字塔。牧羊少年完全可以和镇上的姑娘结婚,就此度过自己平凡的一生,只是当他晚上醒来仰望星空时,他会感到内心的空虚。
在日寇侵略下危难重重的中国,也有一部分人选择苟且偷生,当了亡国奴。我们现在歌颂的那些奋起反抗、不惧牺牲的烈士们,他们才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他们英勇的大无畏的精神没有离我们远去,反而在时代的冲刷下熠熠生辉。
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往往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问题,“安逸”成了最大的自重,它在把人拉进虚空中时还不忘嘲笑那些逆流而上者:“这么拼命干吗?多休息一会儿不好吗?”社会总是这样,倒退者裹挟着不动者,前进者却被践踏、嘲笑。
假如在哥伦比亚的独裁高压下不敢反抗、挑战,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又怎么能发出摧毁旧时代和建立新时代的渴望?假如陷入春秋无义战的泥泽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又怎会“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假如在腥风血雨的法兰西没有一颗敢于质疑的头脑,雨果又怎会说出“若无新闻出版,万古如长夜”,争取民众的知情权,宣告思想的重要性?
回首前人之功绩,展望今日之未来,我们又怎能对知难而上者质疑?所有受过的伤,都是我们的勋章。走过千山和万水,踏遍天南和地北,请别再踯躅,试着自我批判,我们比那些登山者少的是将梦想付诸实践的努力。都说时间不饶人,但我们更不应饶过时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若不能至,奋力登之。
【点评】
本文标题简明,结构清晰,紧扣题意。字里行间显现出该考生平时较大的阅读量和良好的语言功底,其善用古今中外的素材,能用驳论对比等方法。语言生动有力,亦能联系现实,读来令人心怀开阔、热血沸腾。
End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本文由资料整理整合,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