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黑客1995)
撰文丨岳菲菲
讲这件事情,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有点业余。但政知君深知,这件事情从现在开始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日常,也触动着人们的“饭碗”、政府的治理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无人驾驶、医学诊断、语音识别等技术已经作为人类新时代的“前奏”纷纷亮相。无论如何,人工智能都越来越无法绕开,那个人们曾经在电影里看到的科幻世界正在加速到来。
采访前,心虚没底的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先找来奇点大学校长、谷歌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和美国通用人工智能会议主席本·格策尔(Ben Goertzel)等人的著作一观,经过解放思想、三观重构后,将信将疑地参加了由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和Y星人社区联合主办的2016全球创新者大会(GIC)。
政知君与大家一样,对这个不远的将来充满好奇,有十万个为什么想要追问。幸运的是,本·格策尔也出席了这场被称为“汇聚最有趣人”的会议并接受了政知君的独家专访。
大多数人“失业”毫无疑问让格策尔去描绘人工智能新时代的样子,无人驾驶的汽车,机器人辅佐人类的生活日常,这自不在话下,他描绘的图景中,有一点令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虎躯一震”。
在未来10到30年的时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就会接二连三地取代各类行业和工作,而且最后,人工智能可能比人类的智慧要高出成千上万倍。
2013年,由牛津大学一位研究者发布的论文显示,未来有700多种职业都有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职业中可自动化、计算机化的任务越多,就越有可能交给机器完成,其中以行政、销售、服务业最为危险。
后来,这份危险职业的名单越来越长。在知乎上,“未来有什么工作绝对不会被人工智能(AI)取代?”的提问被人们认真地讨论着。
也有声音认为,尽管机器可以模仿人类的大脑进行学习,但相比人类,机器欠缺了原创能力、互动能力和谈判能力。因此,具备这三种要素的职业便不容易被机器替代。比如文创、科技和管理行业,就比较安全。前提是,现阶段。
但对于人类终将“无所事事”的状态,格策尔深信不疑。
格策尔等研究者曾在著作里讨论这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美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正视这一问题。甚至美国社会政策领域的学者也正式地把这一问题提上日程,讨论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冲击并提出一个“全民基本保障收入”的新社会保障计划。
在科学家看来,这人们曾经称之的“乌托邦”,将是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新象。
人工智能时代是好是坏?很多科幻电影里都有类似的怀旧场景,以昭示“人之为人”的因由:《黑客帝国》里没见过旧世的年轻人会珍藏一份泛黄的海报图册,《瓦力》会在灭世一样的地球上痴痴地反复播放人类跳舞的录像。
有太多的影视作品和未来学家对于下一个时代的到来表示过担忧。当什么事情都不需要人类自己做的时候,当“失业”是一种理所应当的状态,当机器绝顶聪明远胜于人的时候,当永续生命成为可能的时候,到底会怎么样?我们该不该欢迎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或者说人类有没有做好准备?
库兹韦尔预言, 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本身,并将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他提出,现在,作为人类只能基础的简单生物“算法”已经被发现,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将它们“扩展”到设计智能机器上,更要为从容应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带给人类的重大挑战提前做好准备。
格策尔本人也表示, 每想到人工智能将比人类的指挥高出千万倍也会感到非常可怕,但是在害怕的同时有一种非常刺激的感觉。
“就在几年前,当智能手机开始占领大家的生活时,有人会说不喜欢这个时代,它取代了大家面对面的沟通,让时间碎片化。”格策尔接着说,“然而,每个人都还是埋头使用智能手机。” 他认为,科技发展带来的方便和对人们需求的满足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
格策尔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更应该是解放而非抑制。“每一种职业可能未来都是人工智能做得更好。但是,人类想做什么还是可以做什么。”格策尔曾说,我还可以去爬山,虽然有人比我爬得快;我也可以继续弹钢琴,虽然有人比我弹得好。”
总体而言, 他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机器学习更多的人类世界的知识,让它变得更加的智能,这是目前的一个大趋势。”他在“2016全球创新者大会”上的发言更多是在讨论赋予人工智能以认知能力,通俗点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更像人以及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最懂人工智能的人筹措经费困难”不管未来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世界的科技创新格局已经到了一个“人工智能崛起的大时代”。那么,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处于什么位置?
关注时政的各位应该已经注意到,创新与创业是中国当下的时代命题,而“十三五”规划写到,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其中提到加快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在“科技创新-2030项目”中,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成为重大工程之一;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等,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
新华社报道称,2016年,不仅是“十三五”起步之年,也是中国人工智能商用的元年。
“如果你有想法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么你可以低成本地在深圳等地实现。在美国、日本和韩国,他们制作机器人的一个手指头需要花费5000美元,在深圳数百美元或许就可以实现。”格策尔告诉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这就是竞争力,得益于良好的政策,格策尔认为,中国在人工制造的应用转化上已经较为领先。
不过,在格策尔看来,尽管中国在应用领域有所长,但在人工智能方面仍缺乏真正的创造力,尤其是在理论的建树上。
“海量的大数据,无疑是中国研发人工智能的第一大优势。”新华社援引业内人士的话指出,中国科研人员的数理运算能力世界一流,在建立运算模型方面速度快、国际领先,但具体运用上的创新,却还很少。”
格策尔还指出,在中国,最懂人工智能的是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学者,但是他们面临筹措科研经费的难度。如果这部分人的能力能够发挥出来,中国人工智能的理论和创新发展可能会有大的改变。
令格策尔羡慕的是中国“长期规划和执行能力”,相比美国,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优势。
“这些技术并不能和我们竞争并最终取代我们。自从人类捡起一根棍子去够更高的树枝起,我们就已经通过工具扩展了自身……我们与不断发明中的智能技术融为一体。正是这样的技术,我们才有能力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如维持健康的环境,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资源,战胜疾病,大大延长寿命及消除贫困。”
在库兹韦尔以及格策尔等人的眼里,那个超乎想象的未来是笃定会上演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可以更加美好。
校对 | 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