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3岁黑客天才(2023世界黑客大赛)
一位14岁的哲学博士是怎样炼成的?
吴建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8世纪的德国,在一个叫洛赫的小村庄中,有位卡尔·威特的牧师,好不容易有了孩子,但是当这个孩子出生才几个天的时候,却不幸夭折了。
在接受了这样的巨大打击之后,卡尔·威特52岁时,终于有了他的第二个孩子。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却是一个早产儿。即便如此,卡尔·威特也十分欣喜,他以自己的名字给儿子取了一个名字。
由于早产的原因,小卡尔在婴儿时期反应迟钝,显得有点痴呆。卡尔·威特很悲伤,但他没有绝望。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自信的他在给堂弟的信中写道“我的儿子得之不易,怎么会不爱他呢?我要用我的方法去爱他,必将他培养成非凡的人。”
在卡尔·威特的精心教育下,小卡尔从儿童时,就表现出不凡的能力,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小天才。
8岁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国语言,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尤为擅长数学。接下来,他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一个个学业和事业上的奇迹。
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小卡尔后来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教学度过。
孩子早早的成功,应证了卡尔·威特断言:“天才儿子是我教育的结果;不管谁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于是,他就把对小卡尔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躁径的教育方法。
这是一本中外教育史上的奇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之一。当我听到这本书的有声读物,并在三联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距该书的写成已有近300年。据说,《卡尔?威特教育全书(典藏版)》问世后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了,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藏有的一册,据说是美国的唯一珍本。如今看过原书的人极其少。我买到这本在《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个版本的书,是从厚达1000多页的德文版删繁就简,转译为英文版,然后再从通过英文版译成200页汉语版的。
通观全书,无不清晰地说明,小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全赖他父亲的早期教育有方。
关于卡尔?威特的早教实践和思想,贯穿在孩子早期教育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很多的经验性总结和预见性分析中:
——母亲的作用至关重要。“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做法有失天性。”
——早教必须尽早开始。“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的越早,取得的成效就越显著,孩子越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从出生到3岁之前,是个最为重要的时期。婴儿依靠动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人远远所不能及的。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孩子的天赋需要挖掘。“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人人内心都潜藏着的。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及早挖掘、诱导孩子自由地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就可造就出更多的天才。对于刚出生时天赋一样的孩子,环境尤其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会使有的人成为天才或英才,而有些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饮食习惯决定大脑。“从孩子一出生,就培养定时饮食的习惯,使他的生物钟从一开始就形成规律,以免血液老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如果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大脑将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情感教育不可忽视。“父母要随时随地解除孩子的不愉快,以最敏锐的感觉去感知孩子的需要。愉快是健康的关键,需要将孩子周围的环境布置得令人心情愉快;让孩子的身体能自由自在地活动;经常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沐浴;培养孩子喜欢洗澡的天性,每天为孩子洗澡、按摩手脚,发展孩子的触觉,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活。”
……
等等方面中,我感觉老卡尔·威特实际上就是一位出色的生涯规划师。他无成熟早教实践及理论指导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孩子自信而大胆的试验。从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到情感教育,道德培育,品格培育,以及孩子航向由“专才”向“全才”的纠偏指导,他娴熟地因材施教,极大地开发孩子的潜能,最终成就了一个天才的孩子,也成就了一位早教史上跨时代的伟大父亲。
当然,对于阅读这本书,我还是有一种后怕的感觉,假如这样的父亲所探索的教育方法是存在重大缺陷的,或者他对孩子一生的规划是一种人为过分干预下的特殊制造,而不是孩子本身将自由到达的一种境地,那么岂不是一种最大的失败。但所幸的是,老卡尔·威特绝对是一个天才的儿童教育家,将这些方面比较完美的结合了起来。从功利的角度看,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是一种极致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及理论,据说很多教育家和父母,受本书早期教育思想的影响,按照书中的方法成功培养出许许多多的天才和名人。我认为,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的确值得每一个年轻的爸爸妈妈借鉴参考,结合实际,运用在自己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当然,也不敢确保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尽善尽美的,与自己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
作为一名老师,我更能充分的感受到,如今家长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苛求和焦灼,以及借此热销各种版本此书的书商们的社会心理。记得在上个世纪,中国培养过一批少年科技班大学生,但随着时光的流逝,绝大多数的黯然凋零,成为一个个普通的人,有些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对于小卡尔?威特14岁就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我作为一个经历了22年教育,29岁方才获得哲学博士的人,在阅读这样的传奇故事之余,也最担心他小小的年纪如何能接受得了与此年龄和心理极不匹配的负荷,特别关注他16岁获得教授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
果不然,通过我的多方查询,知道了小卡尔?威特的一生。纵观他的人生,感觉到他其实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在度过灿烂的童年以及青少年后,进入沉寂的中年,进入尴尬的晚年,如一颗流星而消逝。
小卡尔?威特成为教授,但是他长时间却没有出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学术水平成了许多教师议论的话题。他虽然说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他的教学并不成功,不善言辞,跟学生交流困难,非常不讨人喜欢,学生寥寥无几,门可罗雀。最为要命的是,步入成年的他,把父母的说教当成一种酷刑和折磨,而由此带来的怨恨,使他与父母彻底决裂。更为遗憾的是,他孤僻的个性使他一生并未婚娶。
就在这样的日子中,他非常不顺畅和纠结地度过着的绝大部分生命,直到62岁的时候才正式出版了一部为他赢得广泛声誉的作品。这个七岁便在德国叱咤风云的神童,可谓起了个大早,最终却只赶了个晚集。
教育的路有千万条,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种怎样的人?其实是摆在我们每个父母面前的一道严肃命题。是让他成为神通、天才、名人……,让他们早早就读完别人未读之书,阅历完别人未经之事,让他们早日“出人头地“?到底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还是为了功利世界的自私需求而成长,这的确是经济社会下,很多新老父母纠结和难以释怀的地方。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对于自然的尊重。《老子》“道法自然”一语甩时下从西方多度转译拼接过来的教育“羊皮卷”几条街。道法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前几天我在一篇随笔中,提到了竹子的成长。毛竹用了4年的时间, 仅仅长了3cm, 在第四年开始, 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 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孩子的早教也应该如此,如果本来应该帮助他去长“根须”的时候,父母却忙着帮他长“枝干”,那无疑就是一种“揠苗助长”。
每一个生命都逃不过自然法则。在什么年龄做什么的事,这几乎是一种铁律。违背这样的规律,其实就是一种危害。不当的早教就好像,从孩子生命启程时,让他抢跑一样,而实际上,人的一生是一场长跑,抢跑未必能对最后的名次产生什么影响。
慢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14岁炼成博士能如何?16岁成为教授又能怎样?
最有价值和最富生命的明理至道都是最简化的。无论孩子的早教,还是一生的教育成长。如果孩子的父母心中没有大“道”,仅仅就各种各样的小“术”,那么父母累其一生,孩子一生还难以大器。
所有的命运,其实归根结底,逃不过机缘和冥冥之中的归途召唤。可以说是智商、情商、胆商的魔力,也可以是传承、修行、造化的力量。如果是这样,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何必焦灼,何必奔忙,何必苛求,满足孩子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下,尽可能给孩子提供观察世界和认识生命的方法,让他们在遵从基本的社会规则下,自由成长,按照生命本应的方向去生长即可。
此时耳边响起了那句老话:慢慢来,比较快!
----------------------------------
查看更多教育随笔,请关注吴建华公众微信:教育随笔(jiaoyusuibi),欢迎分享,互动交流,收获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