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人迷信影响子女生活的电影
文/孙海帆
相比纪录片,故事片有人物、故事情节和生动的场景,因而从宣传效果上它所表达的观念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和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其中革除人们的旧观念和迷信思想,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利用电影故事片来宣传共产党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
195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神鬼不灵》,就是这样一部影片。
影片海报
《神鬼不灵》由张波导演,刘柳、徐捷主演。其故事并不复杂:农民康有的媳妇生了孩子,因为是旧法接生,得了产后风,孩子也生了病。
康有去请巫神,但巫神的孩子也正在病着,巫神自己并不欺骗自己,他把孩子送到医务所去治疗,根本没花钱,就治好了病。
而他自己却到康有家跳大神,结果大人的病越来越重,孩子被折磨死了。
巫神临走时还拿走了康家不少的东西和财物,但康有并未因此相信科学,他又请来了巫神给媳妇看病。
康有舅舅在庙会上听巫神的姑妈讲巫神骗人的把戏,才请来了医生给康有妻治好了病。
过了两年,康有妻生第二个孩子时,请姥姥用旧法接生,结果大人和孩子又病倒了,还是医生治好了他们的病,这使康有终于明白了有病要让医生来治的道理,村里人也逐渐明白起来,医务所也因此越来越忙了。
《神鬼不灵》片长只有40分钟,它采用旁白加剧情的方法,让影片更加适合文化程度较低的观众接受。这是一部完全从观念出发的电影,剧情简单明了,道理也讲得明明白白,完全符合“普及教育片”的要求。70年后,我们又拍摄了《我和我的家乡》,除技术上的发展和变化之外,在创作手法上和《神鬼不灵》异曲同工,这应该也是中国电影的传承。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即使是当年的剧情类电影,也可以从中看到那时华北农村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和人们的淳朴,这使影片具有很强的文献影像的价值。
本片导演张波是山西省运城人,和当时许多由革命文艺战士出身的导演一样,他也是延安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戏剧系的学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波到东北,曾在合江文工团、东北民主联军文工团任演员和戏剧股长。1946年转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之后,任东影驻哈尔滨办事处副主任。1948年进山海关参加北平军管会电影处接收小组,任副组长。全国解放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副导演,参加过短故事片《神鬼不灵》的拍摄。后又调到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任编导,编导了《苏长有砌砖法》、《杠杆》等十多部科教片,上述两部科教片曾获文化部1956年铜牌奖章。1959年调到峨眉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曾在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中担任副导演。在峨影期间,还导演了川剧戏曲艺术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1963年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任导演,编导了科教片《早稻矮杆良种》,又导演了河南越调戏曲片《夫妻俩》。文革期间受到严重打击和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带病坚持工作,拍摄故事片《雾都茫茫》期间于1980年7月3日病逝。享年56岁。
张波
影片主角青年农民康有由刘柳扮演,其在参演《智取华山》等影片后至山东电视台任导演,1982年与陈敏等人执导山东版电视系列剧《水浒》,刘柳执导其中的《武松》,并扮演《武松》中的“老总管”。
刘柳
下一期,介绍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拍摄的《民主青年进行曲》。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写,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