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熊猫中国古代的电影(中国古代大熊猫多吗)
《功夫熊猫》由梦工厂出品,以中国古代为背景,讲述了一只叫阿宝的大熊猫虽然为面馆的继承人,但心中怀抱着成为武林高手的梦想,通过自身不断努力,一步步成长为真正的“神龙大侠”的故事。影片中浓郁的中国风元素风靡全球,2008年6月2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后,取得了1.8亿票房的好成绩。
一、集体潜意识对影片的影响
集体潜意识理论由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指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低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无论大家认识能否,它都会影响着人们的一些行为准则与情感共鸣。集体潜意识存在于人类种群中,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集体性。在这种共性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可以排除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交流方式不同,甚至政治倾向不同等障碍进行交流与沟通,形成心理共鸣。
《功夫熊猫》虽然由美国团队进行制作,对中国故事移植,但影片中体现出大量的集体潜意识,很好地融合了美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阿宝作为美国主流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能够被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政治背景的人所认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大众产生共鸣,就是建立在人性最基本的共性平台之上。阿宝起初作为一只笨拙而胆小的熊猫,不愿靠着开面条店而度过一生,心中始终怀有拯救世界的英雄梦。
在选拔“神龙大侠”的比武中,阿宝机缘巧合被选中,由于浣熊师傅心存偏见,初入师门的阿宝并未受到同门待见,但阿宝心中并未气馁,在师父的指导下,努力习武,练成一身绝世武功,阿宝逐渐成长为能和“五侠”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他们一起习武保护村庄,打败了大龙,成长为真正的“神龙大侠”。
二、《功夫熊猫》中的集体潜意识
导演将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根植于《功夫熊猫》中,即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不论是多卑微的小人物只要心存信念,勇敢坚强,勇于承担责任与痛苦,最终都会获得成功,甚至成为“救世主”。影片将阿宝塑造成为一位“美式英雄”的典范。由于美国的历史原因,在美国人的思维深处都有一个英雄梦,这种集体潜意识也或多或少地呈现在他们的影视作品中,阿宝这种“救世主”的形象就是美国人无数次经验累积而沉淀在脑海记忆结构中的原型,因而本土观众在观赏作品时,在潜意识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在精神上也更加放松感觉愉快,最终在观影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影片中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等大量的中国元素的铺排,则更加迎合了中国观众的喜爱,影片中的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犹如中国传统山水画一般,浓郁的中国风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击中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影片着力于将中国式元素填充进来,塑造一个已被西方人长期认同的神秘化东方。
熊猫、武打功夫、面馆、舞龙、太极、龙堂等等极富中国特色的造型和故事环境,让中国观众有非常高的认同感和接受度。皮影、水墨画的出现,不仅够勾起广大观众对过去的回忆,这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国人的集体潜意识,这种代代相传、早已深深渗入每个中国人骨髓和血液里的文化遗传密码。影片将功夫熊猫塑造成一个神话,而神话情节根深蒂固与中国人的脑海之中,直至今天都在民众之中广泛地鲜活着。
由此可见,《功夫熊猫》的成功,离不开创作团队将人们意识与潜意识中所能接受的价值取向与影片娱乐性的巧妙融合,使之更容易激活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原始意象,从而在精神上实现心理补偿。
三、《功夫熊猫》的原型意义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以原型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原型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碰到问题时相对应的平衡和补偿因素。由于它是几千年来人类生存斗争和环境适应的经验的沉淀物,因此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相类似的情境,都会重新唤起这种原型所积累的贮藏。在影视创作中的原型,并不是一味地进行还原,而是赋予作品新内涵与生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不能脱离事件本身,又不能单纯只再现事件,而是要遵循真实为主,兼顾虚构的原则。作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只有通过观众自己经验和想象的再创造,才能在观众心中形成一个鲜活丰满真实的“人物”。
《功夫熊猫》中,阿宝是英雄原型的化身,阿宝战胜恶魔的过程,象征男人脱离父母束缚,长大成人的过程。阿宝憨态可掬,天真和善。在原型刻画上,主人公不再有人物光环,而是更加贴近于现实,影片中的阿宝笨手笨脚,喜欢幻想,有时还会耍点小聪明,是一个典型的美式平民英雄形象。但就是因为他身上的这些小缺点,才拉近了典型人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导演对原型角色的刻画不再是一味脸谱化的高大上形象,在人物设置上更加平民化和多元化,增加人物的立体感。与受众的经历相类似的"原型"任务,更加符合受众心中潜意识对动画形象的要求,在观影过程中更有利于观众跟随主人公一起成长,获得心理认同。
总结
影片《功夫熊猫》在票房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在中国乃至世界掀起的追捧热潮,离不开隐藏在观众内心深处的集体潜意识的影响。影片塑造的主人公阿宝,是典型的美国主流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美式幽默与中国元素二者巧妙融合,证明了跨文化交往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