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惩罚的电影(神惩罚人类的电影)
在以往,哪怕曾见过了再精彩不过、令内心的震荡至无语言表的电影时,也不过只是暗暗记在心头,饶是颇有感触,也只是动笔三两行间划在笔记中罢了。可毕竟这是作为远渡重洋在异乡看到的第一部电影,何况,它给予我的感触相较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要深刻得多,我想为自己破一个例也并不为过。
也许是我自己年纪太小吧,见不多识不广,“随随便便”观看了什么影片都要拎出来大书特书。的确,跟众多从专业角度把电影讲的头头是道的影评人相比,确是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了。但是我相信,电影如同人类文明延续至今的诸多艺术诠释方法一样,首先是为人们带来观感上的冲击,精神上的影响。我想这部电影的的确确是做到了。至于看完无感的诸君,我也想问,也望各位自己扪心自问,是不是被残酷的现实把棱角磨得太平了,不知怎的竟麻木至此。
电影和破案倒颇有相似的地方,重在细节。山火算是作为大背景注脚的存在,后面的险阻离不开它。主人翁对待不断骚扰追问着自己的记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僚,甚至自己的服务对象——向警局热线求助的市民们,都是一副玩世不恭、狂放不羁的态度,倘若是你打的电话,面对这样态度敷衍、好像发生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接线员,你会作何感想?若是你的好意关心和再正常不过的工作交流迎来的只是同事的冷眼相对乃至大声呵斥,你又该怎么回应呢?两相对比,与妻子分居后仍然佩带着的婚戒、设置成女儿照片的手机屏幕加之对妻子留言时的低三下四,倒有一番讽刺且苦涩的滋味。一言以蔽之,电影的代入感值得一提,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主人公对于自己工作的厌恶,对于家庭关系危机的焦虑却又无可奈何,以及对记者追问所引出却又让观众一头雾水的“明日即将发生的那件事”的闻之则暴怒,一切的一切好像形成一个无比恶劣的闭环,将男主愈发向黑暗的深渊拖去。
一个自私自利,从来不对发生在自己身边之外的事感兴趣的中年男人,也在影片的前半段被塑造的淋漓尽致。面对多年的老搭档也只是不断地进行使唤,脑袋里只希望在让搭档帮自己一手的同时不要因为饮酒过度而影响到自己明日的出庭结果;面对同事的问候恶语相向,短暂过后的示好却只是为了达成下一阶段的目的;面对其余部门的帮手,不加以任何言语解释,即便有着良好的出发点却只会高亢的颐指气使,只能说,妻子对他本人的评价是话糙理不糙吧。可我们似乎从未想过,发生在这个男人身上的苦难,似乎足以压垮我们其余的每一个人,可他不得不接受着这份乏味的工作,接受着妻子的离去与嫌弃,接受着或许以前对自己倍加尊敬的同袍或下属如今的奚落与呵斥。
似乎我们应当更为仔细地思考,是什么缘由,让这个已经活得不成人样,精神与肉体都被折磨的不成人样的接线员,对一个意外的来电如此上心?对周围几乎所有人都表现的毫不在意的他,好像没有必要在明日就要对自己开庭审理、不久后就可以溜之大吉的环境下继续跟进这样一宗案件。为何呢?是同样支离破碎的家庭,唤醒了他内心尚存一丝的善良?是小姑娘在电话另头无助哭喊想要母亲的声音,让她想起了自己许久未曾谋面甚至无法交流沟通的女儿吗?还是说,他纠结,踌躇着希望履行好最后一天,作为警局接线员的职责?不论怎样,他的内心未必有他外表所呈现的那样不堪。
案件起因伊始,给人的观感不过是一起普通的绑架案,再到后来的反转,确也未必有那么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原因未必是影片平平无奇,或许是因为仍旧埋藏在片中的蛛丝马迹起到了作用。是的,按照小姑娘艾比的解释,确实是父母二人起了冲突,可从未有一个清晰的起因展现在我们面前,是我们自己的刻板印象作祟,在弱势的艾米丽讲电话打入求助的一瞬间,在我们同乔一起在警局系统上看到亨利过往犯下的罪状时,我们的内心便早已倾斜,不带一丝犹豫。这使得我们忽略了主人翁义正言辞地陈述着臆想出的亨利的毒手时亨利的不解,他所想做的仅仅是想履行好一个父亲的责任,不再让孩子收到精神不稳定的母亲的伤害;我们同时也忽略了在乔早已不耐烦却又故作镇定试图安慰艾米丽时,女方“受害者”的虚无缥缈般的描述有多么不正常。因而当反转真正到来时,绝大部分观众有的只是迷惑,百思不得其解,而非真正有对同乔一样程度的震惊,那磕磕巴巴的“was,was it you...?”恰是我当时观影时的内心写照。在发觉到蹊跷却又不敢认定谬误时,斩钉截铁的把真相揭露无遗,才是对当事者最为莫大的打击。恰似福尔摩斯所言,“当排出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还剩一个时,不管有多么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
除去剧情,最为吸引我的是杰克-吉伦哈尔的表演。很高兴他走上了一条和基努-里维斯、华金-菲尼克斯殊途同归的道路。从青涩的鲜肉到如今稳重却又富含张力的表演家,这样的改变是令人最为欣慰的,希望他可以继续多多出演一些这样寓意深刻(乔从前犯下的罪暗讽的是什么,相信所有人都看得出),剧情引人瞩目的影片。当然,以往的《断背山》、《源代码》和《夜行者》,也很能突出杰克-吉伦哈尔的演技,可塑造的形象不同,性情迥异,带给观众的体会自然也有着区分。影片里主人公的性格似乎更加“亲民”一些,因为我们日常里也难免会落入到类似的消极情绪中去,这也恰恰是最能给观众带来共鸣的地方。
而影片的拍摄方法也是一绝,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前几年看过的一部低成本却很标新立异的一部影片《网络迷踪》。与哪部电影我们全程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好似在了解案件过程又有不同,我们似乎是站在第一视角却又即将坠入旁观者的边缘一般。正因为在主线中男主并非是通过面对面与推进剧情走向的人物进行交流,这才能让观众更加关注到主人翁的面部表情和流露出的情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去反转之时吉伦哈尔眼神里所流露出的迷惘,就是之前他在安慰艾米丽时似乎将要在不耐烦的崩溃爆发边缘仍然努力克制着自己的五官,以及在警察到达艾米丽事发地想要拖住她不让其做傻事时不断重复着的带着哭腔的Listen(在海报中也有体现)。Listen一词此外也在多次对话中出现(与CHP女警官,在外巡逻队的中士和与自己妻子的对话中反复出现),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吉伦哈尔焦躁,试图把对话拉向自己一边,宣誓主权的方式。偏偏在安慰小女孩和艾米丽的时候,他又能展现出影片中所呈现的最好最温柔的一面。因此,即便在对着同时大吼大叫可转念一想是为了两个孩子的人身安全和侦破案件时,我们也未必会产生相当程度的恶感。
看到有评论说,到了后半段无感甚至觉得越来越拉胯,我只能斗胆回敬一句,并非是嗓门吼的越大,语气越激昂,代表演技更精湛。切身体会乔的角色才会真正发现,到了后半段,最后30分钟开始,才算真正意味上的高潮迭起。也许最后在厕所的哭戏确实有些牵强,但几分钟前吉伦哈尔面对得知母子二人皆无恙时眼含泪光,露出如释重负的惨笑,屏幕前的我也身临其境的长舒一口气。不可不谓是“心碎人救下心碎人。”
最后我想回答一下可能有些人仍旧存在的疑问,就是为何乔要展示出与自己人格性情完全不符的对案件的关心。其实片名就给了答案。Guilty。不如看作是内疚感作祟,不如看作是为自己赎罪。我本以为,可能影片的原名会像七宗罪一般与sin,原罪颇有关联,不过现在看来,翻译才是更为高明的那一位。是蛇,是那条教唆着人类远离神性的蛇,重新将即将坠落的乔拉回。
马太福音第一章第21节说,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祂起名叫耶稣,因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片中乔说的脏话(swear word)也不在少数,例如常见的Jesus Christ,God damn it。也许是我自作多情,过度解读,可上帝之子本就该将我们从原罪中解脱,升华。不过,我曾见过一篇根据阿富汗战争老兵真实经历所著的短篇小说,男主战友濒死时将从不向外人展示的十字架交予男主手中,背后刻着一行字,“上帝惩罚我们,因为我们有罪。”究竟上帝是要责罚与我们,还是将我们拯救出罪恶的苦海?也许这就像片尾交代的那样,乔所奋力做的一切,无人知晓,留下的只是认罪后舆论的责罚与社会信条的崩塌。这个问题,或许没人能1够解答,也不将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