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和团的电影(关于义和团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说起《清宫秘史》这部电影,人们可能并没有什么印象,因为作为一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映的香港影片,看过它的人本就不多,更何况它还由于种种原因曾被封禁,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被封禁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被封禁的直接因素,竟是源自毛主席的亲自批判,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作为一部反映清末纪实的电影,《清宫秘史》围绕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义和团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展开,主要揭示了当时清政府内部尖锐的“帝后之争”。
我们知道,历史上“帝后之争”中慈禧是占据了绝对优势的,而这也使得电影创作者站在了“弱势”一方的立场上,对慈禧展开了抨击。
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其实就是肯定和赞扬了维新派和支持变革的光绪帝,以及批判和揭露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
这在如今我们看来,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妥。甚至该片于1950年3月在大陆上映以后,它还受到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好评,认为影片褒扬新政,抨击旧党,具有进步意义,更是宣扬“爱国主义”的作品。
然而,当毛主席在看过这部电影以后,却当即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不仅没有在这部影片的“爱国主义”基调上发表意见,反而还直截了当地指出:“这部电影是卖国主义的影片,应当进行批判!”
只不过,当时这番话并没有在公开场合讲,毛主席也没有对此作出过多的解释。因此,无论是主席身边的陈伯达、田家英等人,还是中宣部的陆定一、周扬以及胡乔木等部长,都以为毛主席所言是一家之言,遂没有引起重视。
结果,到了1954年10月,毛主席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一封信》中再次指出:“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没有被批判。”
不久后,他又表示:“《清宫秘史》五年来没有批评,如果不批评,就是欠了这笔债。《清宫秘史》是拥护帝国主义的影片。光绪皇帝不是可以乱拥护的!”不难看出,主席此时的言辞之中,已然带着不满和愤慨。
直到这时,人们才意识到,毛主席对于《清宫秘史》的批判,并非是说说而已,这件事已然被他放在了心上。
因此,相关部门这才开始拟作文章准备批判,但鉴于当时中央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文章不敢太过尖锐,这也使得批判《清宫秘史》的文章大多不痛不痒,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到了1965年12月,毛主席在杭州与众人谈论历史和哲学相关问题时,他再一次提出:“《清宫秘史》有人说是爱国主义的,我看是卖国主义的,彻底的卖国主义!”
这时,已经是毛主席第五次提到了对《清宫秘史》的批判问题,而且当时国内也已经到了“大风暴”的前夕。而主席此次明确表态过后,国内对于《清宫秘史》的批判热潮终于开始酝酿起来,与此同时一场由文艺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上的浪潮,也开始成型。
很快,一大批批判《清宫秘史》的文章就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红旗》杂志历史编辑组组长戚本禹于1967年发表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历史影片<清宫秘史>》一文。
这篇文章从“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性和群众性出发,极力讽刺了清廷统治者对义和团的软化和利用,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为,以此来映证了伟人所提出的“卖国主义”观点。
但最为关键的是,戚本禹的文章还不失时宜地将“卖国主义”这个观点与政治运动联系了起来,从而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会疑惑,毛主席为什么会不依不饶地“抓”着《清宫秘史》不放?并坚持认为不对其批判,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呢?
其实,透过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感概,伟人在政治上的嗅觉之敏锐,其思想高度之超然。而他之所以坚定认为《清宫秘史》是一部“卖国主义”影片,主要是从两个出发点进行了分析,而这两点,也正是他反感这部影片的根本原因。
第一点,正如戚本禹所言,《清宫秘史》中对于义和团运动有着明显的贬低和批判。
这里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义和团。义和团又称义和拳,最早发源于山东、直隶一带,最早是由民间组织构成,并随着列强对华殖民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壮大。
可以这样说,这个团体的发展就是为了与洋人相抗衡的,特别是他们还以“扶清灭洋”作为了口号,这还在很大程度上争取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这支主要由农民构成的队伍对洋人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甚至还一举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这个意义,对于当时乃至后来的整个中国,都有着相当了不得的影响。而这也是毛主席为什么格外推崇这起运动的缘故。
然而,在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毅然就放弃了这个“扶持”自己的组织,并将其作为了向列强“示好”的投名状。而后在清政府与列强的联合绞杀下,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就以一种悲壮的姿态从历史舞台上谢幕,成为了令后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诚然,义和团运动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的确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愚昧性的,比如运动过程中参杂的“刀枪不入”、“抵制一切洋货”等思想。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情有可原。
然而,电影制作者却死死抓住义和团的这条“辫子”不放,还采用了某些史学研究者的片面观点,对这一点无限放大,将义和团运动描写成为了“无知愚昧”的“野蛮骚乱”,以及一群“乌合之众”所搞起来的“邪术妖法”。如此批判,显然置这场运动的历史作用于不顾,用今天的话来讲,简直就是“为了黑而黑”。
更为关键的是,电影还有意淡化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义和团运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没有将这场运动的根本原因引到洋人身上,而这种无视基本历史事实的做法,虽然躲过了大多数观众的眼睛,却被毛主席一眼就看了出来。
因此,一向将民族性看得比什么都重的毛主席,才会在观影后对其中暴露的这个问题“大动肝火”,并表示了评判的意思。当戚本禹将批判《清宫秘史》的文章送给主席过目后,毛主席还大笔一挥,作了这么一番补充:
“究竟是中国人民组织义和团跑到欧美、日本各帝国主义国家去造反,去“杀人放火”呢?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跑到中国这块地方来侵略中国、压迫剥削中国人民,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贪官污吏?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不可以不辩论清楚。”
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几乎将历史吃透的革命家,毛主席比谁都明白义和团运动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半个世纪以前,是外国列强对中国的肆意侵略以及他们对中国百姓犯下的滔天罪行,才引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怒,从而自发掀起了一场反抗斗争。
这次运动,可以说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历程中的一次伟大经历,而那些参与其中的大众,他们都称得上是响当当的勇士。
也正是出于对反帝勇士的崇敬,毛主席不允许任何人对那场运动出言不逊,更不允许有人妄图抹黑。他清楚,如果这样一场运动都会被视为“无知愚昧”的“野蛮骚乱”的话,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缺乏抗争精神的,这显然不符合他拼尽全力缔造一个新中国的初心。
但遗憾的是,一些观众不仅没有发现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反而还不明所以地极力推崇影片中所谓的“爱国主义”,就算后来毛主席明确提出了其中不妥,可还是有不少人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为《清宫秘史》辩解。
因此,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毛主席才会大动肝火,并且三番五次地强调这个问题。或许也正是因为其中影射出的巨大隐患,毛主席才会亲自督促对这部电影的批判,并坚定地将其斥责为“彻底的卖国主义”。
然而,对于毛主席来说,他对于《清宫秘史》的反感还不仅仅在于义和团运动被“污名化”,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里通外国”思想,才是他最大的反感之处。
“里通外国”这个词汇原出自鲁迅文章,意为勾结外国的行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汉奸”行为。后来这个词成为了毛主席的特定用语,而在他的“词汇表”里,“里通外国”算得上是最可耻的一个。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将这个“最可耻”的词,用在了《清宫秘史》上呢?
其实,毛主席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因为他特别讨厌电影中的光绪和珍妃这两个人物,可在电影中,这两个人物又正好是当作正面人物来塑造的。而伟人之所以反感他们,是因为珍妃对光绪说过这么几句话。
影片中珍妃对光绪说道:“现在外国人都支持你这个皇帝,反对她(指慈禧),你不要跟她走,外国人打进北京来,会让你来收拾这个摊子,外国人支持你,他们可以帮你把权力夺回来。”此外,珍妃还说道:“我相信各国非但不会伤害皇上,还会帮助皇上恢复皇位,重振朝纲。”
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企图依靠外国势力,与外国人里应外合来争夺权力!这不就是明显的“里通外国”吗?
要知道,我们不断开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其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驱除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力,谁和洋人走得近,革命就率先针对谁。这一点,从孙中山先生那时起就已经成为了纲领,后来虽被国民党继承,却终由中共发扬光大。
在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推翻了沦为帝国主义“工具”的清政府,抹灭了充当帝国主义“打手”的北洋政府,更是打垮了迷信帝国主义的“信徒”蒋介石政权。
能够消灭层出不穷的“里通外国”者,其中不易毛主席比谁都深有体会,而他的民族情怀也因此比谁都强烈。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才会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一系列旨在消除帝国主义影响力的基本外交方针,从而为新中国彻底摆脱外来势力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正是在强烈的民族情怀下,毛主席才会对影片中所出现的错误思想倾向难以忍受,更是对之产生了难以遏制的愤怒。而他也由此深刻感受到,必须要对“里通外国”的行为进行批判,才能杜绝部分意志不坚定者步入歧途。
于是,借着批判《清宫秘史》这个机会,毛主席将“里通外国”这个问题进行了放大,并不止一次对其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着历史定论的人物,他都能从这个角度入手,作出一些新奇的评论。
比如商纣王的哥哥微子,这位历来都被视为识大局的正面人物,他劝说纣王无效后便派人到周地清兵,颇有大义灭亲的气度。但毛主席却认为,商朝是微子的祖国,尽管纣王不道,微子也不应该请周入朝。而微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里通外国”,是“汉奸”的做派。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身为高官却暗地与外部势力相勾结的人,毛主席更是表示出了相当明确的鄙视态度,他尤其喜欢用“里通外国”这个词汇来批判这些人,将他们的行为看作“最坏”,是“汉奸”。
当然,在现实的党内斗争中,毛主席也保持了同样的态度,对于“里通外国”的群体最为反感。他还曾严肃地提醒全党同志:“切不可背着祖国,里通外国。自古以来,里通外国的人从来没有好结果。”
此外,毛主席还语重心长地说过:“只要不是里通外国,错误就还可以挽救。”……“其他一切都好谈,里通外国就难办了。”如此看来,毛主席的确是将“里通外国”的行为看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而他的坚定态度也决定了这批人不会得到原谅,这于国于党,都产生了巨大的警示作用。
因此,不论是基于民族情怀还是政治警惕,都使得毛主席对于《清宫秘史》不可能淡然视之,他必须要防患于未然。
所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毛主席才会对《清宫秘史》的批判问题念念不忘,不断指示相关部门行动起来。但人们也都清楚,主席“紧捏不放”的严肃态度下,实则是他的一片苦心。
之后,《清宫秘史》就受到了相当猛烈的批判,没过多久,它便被彻底封禁了。
但客观来说,单就艺术性而言,这部影片仍不失为一部水准较高的先驱电影。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它又得以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脱离了“禁片”的行列。
如今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待伟人当时的举动,虽然有所争议,但绝非是一些人评论的那般简单地“上纲上线”,因为在当时的国内环境和局势下,伟人需要考虑的,远远比普通人要多得多。要知道,对于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来说,“政治敏感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素养,而这一点体现在毛主席身上,更加显而易见。
从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发起,到对《清宫秘史》的“紧捏不放”,都是伟人政治敏锐的表现。当然,我们不能说他执着于将文艺问题政治化,因为在那个年代,意识形态的斗争无比重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所以,基于对大局的考虑,伟人才会将自己的政治神经遍布在各个行业上(特别是文化行业),一个人操着七亿中国人民的心。
历史证明,伟人对于文化领域的重视是相当正确的,因为就算到了今天,当我们审视整个文化产业,情况其实比当年也好不了多少。
比如最常见的舶来电影、公知舆论等等,或多或少,其中都充斥着意识形态的输入,令人防不胜防。而在这些意识形态的侵蚀下,国内到底滋生出了多少“里通外国者”,我们不得而知。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文化领域的管控和净化,加紧对“里通外国者”的发现和揪出,而对于那些已经显露出来的“里通外国者”,更要保持对他们鄙视和警惕,绝不能让他们有机可乘。当然,这批人,注定会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如今我们在提及《清宫秘史》这部电影时,基本上只能记起它是新中国第一部被禁的影片,而对于它身上发生过的斗争故事及其象征意义,很少还有人能够记起。
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电影终将走进博物馆,被更多的人知晓,而我们也期待届时一旁的介绍中,记录着它和毛主席的这段特别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