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小鱼苗怎么养正确方法「图文」
罗非鱼苗池塘放苗前的准备及病害防控日常管理
1 放苗前的准备
1.1 育苗池准备
育苗池应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花育成夏花以每池 1334 ~ 2001m 2 为宜,太大不利于分筛操作和均匀投饲,从而影响育成苗种的整齐度;夏花育成规格鱼种以每池 2001 ~ 3335 m 2为宜。
1.2 清塘
放苗前 7 ~ 10 d 清理池塘,平整塘底,清除杂草垃圾,排除多余池水,保留 10 cm 左右。每亩用生石灰 80 kg 或漂白粉 10 kg 调浆全池泼洒,杀灭野杂鱼,对池底消毒杀菌。病害较多的老塘留 50 ~ 60 cm 水,带水清塘效果更好,每亩用生石灰 150 kg 或漂白粉 20 kg 调浆全池泼洒,2 ~ 3d 排干池水待放苗。
1.3 育苗池进水
清塘一周后药性消解,将鱼池注水至 50 ~ 60cm,进水口用鱼苗网箱阻拦,防止野杂鱼进入。
1.4 水质检测
注水完成即进行水质检测,主要检测池水酸碱度、水体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项目。用 pH试纸及常用水质分析仪测出数值,再对照养殖标准数值看是否相符合。若无检测仪器,可取塘底水 5 L 左右装在氧气袋里 , 放入 10 ~ 20 条小鱼充氧气试水 24 h,通过观察小鱼是否存活、活动情况是否正常即可推断出清塘药性消解水质合格与否。罗非鱼水花清水下塘较好,因水花鱼苗娇嫩,经长途运输体质较弱,肥水下塘极易出现不适应状况。待鱼苗下塘适应后,通过泼喂豆浆或饲料逐渐肥水更安全。
1.5 水花下塘
1)放苗密度。以每亩 15 万~ 20 万尾为宜。
2)放苗时间。进水后 2 ~ 3 d 水质检测合格即可放苗,放苗最佳时段为早上 9 ~ 10 时,但天气正常的情况下不必等待最佳时段放苗,一般接到鱼苗后做些必要的处理(见放苗操作)就立即放苗,防止鱼苗在袋内呆久了造成更大的损失。
3)放苗操作。首先解开苗袋加入 2 ~ 3 L 井水或山泉水和经过过滤处理的熟鸡蛋蛋黄汁(半个蛋黄),再充好氧气,使水花鱼苗在改善后的袋内补充能量和恢复体质。其次将处理后的苗袋放置于苗池里自然浸泡 0.5 ~ 1 h 进行调温,使袋内外温差小于 ±3 ℃。随机选取 1 个苗袋试放,方法是解开苗袋加鱼池水至 2/3 袋,翻卷袋口在水面漂 15 ~ 20 min 让其继续适应,然后压低一边袋口让鱼苗自行游出袋口。若鱼苗在池水里游动自然,无在水面打转等异常现象,说明鱼苗已能适应池水环境,可将其他剩余鱼苗按同样方法全部放掉;放苗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反应,应继续调温观察待放。此外,苗袋浸泡在苗池待放过程中,若有强阳光照射,需要搭棚遮阳或用喷水式增氧机冲水降温,否则袋内蒸汽温度会迅速升高致鱼苗死亡。
2 日常管理
2.1 投饲
前 10 d 投喂黄豆浆,按每天每亩 2 ~ 3 kg 的量分 3 次现磨现泼洒全池进行投喂,分别在早上9 ~ 10 时、中午 2 ~ 3 时、下午 5 ~ 6 时投喂。无磨浆条件可使用蛋白含量较高的超细粉混合饲料代替,同样将粉料调成浆后,每天分 3 次全池泼洒投喂。10 d 后改投干粉料,此时鱼苗依然很小且游动差,应均匀地沿池边撒开投喂,投料量每天每亩 3 ~ 4 kg。以后根据鱼苗吃食情况逐步加大投料量,遇到连续阴雨则少喂或不喂。
2.2 监测
每天早晚巡塘。一看鱼苗活动情况。鱼苗游动情况、体色是否正常,若鱼苗反应呆滞、体色发黑异常,应及时捞起查看;小鱼苗最易生车轮虫,发现要及时治疗。二看水色变化情况。常监测水质溶氧、氨氮、亚硝酸盐指标,看水色是否嫩绿爽眼,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三看池塘入水通漏情况。检查池塘通漏,防止洪水入池等。
2.3 补充水源
放苗一周后可加水 15 ~ 20 cm,以增加鱼苗活动空间和池水溶氧空间,防止鱼苗浮头。然后隔一周左右再加水一次,每次加水 15 ~ 20 cm。水质太肥可多加水,水色水质太差可换掉些老水加新水,进出水口一定要用网箱拦好。
2.4 池塘增氧
每个育苗池应配备 0.75 ㎞单相喷射式增氧机1 台,在晴天中午、阴雨天下半夜或临晨开机。
2.5 鱼苗分池
鱼苗水花饲养 20 d 后已长成夏花规格(多数6 ~ 7 朝、少数 8 朝),即体长 1 ~ 3 cm,此时鱼苗摄食活动能力明显出现差异,再继续同池培育育苗密度太大,规格差异大,甚至发生相互残食情况,需要过筛分池饲养,把规格相同或相近的分在同一池饲养。鱼苗分养密度根据池塘情况或计划出塘规格而定,池塘多或需要出塘规格大则放养密度低,反之则可适当密养。若鱼苗长有寄生虫,在拉网过筛时易死苗,故拉网分筛前 2 ~ 3d 要泼洒杀灭寄生虫的药物,过筛分塘完成后要杀菌消毒,使受伤鱼苗得以恢复体质。
3 病害防控
3.1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用肉眼看不清,鱼苗出现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可捞起用显微镜检查确诊。较小的病鱼可将其直接放在载玻片上查看,用低倍镜调整焦距查看可见尾鳍上有许多车轮状漂移活动的小虫,即车轮虫;较大的鱼苗可刮取鱼体体表或鳃上的粘液检查。车轮虫病在鱼苗下塘后 3 ~ 7d 即可发生,此时须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车轮净或车轮清等杀灭车轮虫的药物按药品标注的剂量和方法处理。经常发病的鱼塘需每半月仔细检查处理一次。
3.2 细菌性烂尾烂身病
患细菌性烂尾烂身病的鱼苗头部、嘴角溃烂发白,尾鳍糜烂,身体鳞片松散脱落。可用霉虫净等外用抗菌药按标注量全池泼洒,严重时隔天再泼洒一次,同时再用磺胺嘧啶溶于水拌饵料投喂3 ~ 4 d,拌药量为每千克饲料用药 10 g。
3.3 细菌性烂鳃病
患细菌性烂鳃病的鱼苗体色发黑,鳃丝肿胀黏液多,粘染淤泥。该病确诊病后每立方米水用生石灰 3 g 全池泼洒(水深 1 m 用生石灰 20 ~ 25kg),也可用二氧化氯等杀菌药物按标注量全池泼洒。再用抗菌药物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按标注拌饵投喂 3 ~ 5 d。
3.4 水霉病
水霉病常发生在 20 ℃以下的低温水环境里。拉网、运输等造成鱼体受伤再遇上 20 ℃以下低温就可能发生水霉病。此病症状较明显,受伤小鱼粘附着棉花状物体,捞起小鱼反而不易看清。此病易造成暴发性感染,必须高度重视。鱼苗拉网转塘、运输操作时动作要轻缓,苗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认真消毒,鱼苗运输或转塘时用 3%的氯化钠溶液或其他消毒液消毒后入池。发现此病应及时用水霉净、霉虫净等药物按标注全池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