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建筑平面发展?西方古建筑立体发展?
如果简略概括一下的话,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
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出现立体发展的倾向,在战国到秦汉时曾经出现过高台建筑,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秦咸阳一号宫殿、西汉未央宫前殿,这些建筑内部是多层的夯土台基,木结构依附着台基层层上升,但台基最后被建筑包裹起来看不到,外观上形成木结构高层建筑的形象,这种土木混合结构的顶峰是北魏时候的永宁寺塔,这可能是中国建筑史上最高的一座木构建筑,高度大概有147米(据杨鸿勋的复原图),同样是用一个大约有六层高的夯土的台基作为内芯,木结构将其层层包裹起来。
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这座木塔仅仅存在了18年就毁于雷击造成的火灾,而现存的高层建筑中(大约也只有佛塔了),应县木塔是现存的唯一一座纯木构佛塔,其他很多塔或者是纯砖构,或者塔身用砖造,外围才是木构,木结构因为各种原因毁掉之后就会露出里面的砖石结构(比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塔的砌筑方式一方面说明,因为砌筑的技术难度,单纯用木结构做高层建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采用砖石会方便许多,但烧砖一开始成本很高,只是到明代晚期才随着技术的成熟开始普及,也很难大批量得用在民居上(也就是做成无梁殿之类的),除非是像佛塔、佛殿这样因为信仰可以不计成本,否则要获得更多的空间只能平面发展。客家土楼可以做到四层,是因为防御的强烈需要而采用了非常坚固的夯土墙砌筑技术,同样不是单纯的木结构。
另一方面也说明,木结构在防火方面是很脆弱的,如果用木结构做成片的高层民居,建筑密度很大,一旦发生火灾毁得通常会很彻底,而平面发展的话建筑密度小了很多,还可以依靠山墙进行比较有效的防火(比如徽州的马头墙之类的)。
*本人自行整理,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