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历史思想最活跃的时期?
各路诸候互相掐,互相算计,互用谋略,军师一大堆,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谋略也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个个英雄,将才被小人害死。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历史人物的事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感谢邀请!
春秋和战国是社会性质不同的两个时代,春秋从总体上来说属于奴隶制的社会形态,而战国则属于封建制的社会形态。由干春秋和战国之交是我国历史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的大转换时期,这个转换的过程,就各方诸侯国来说,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不仅各诸侯国进行封建变革的时间有先后,而且变革的程度也有深浅的不同。在这个普遍变革的大环境之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各色各样的宗派名流。这些宗派名流们既有独立的个性,也有相互交融的共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的老子、庄子等人;法家主要的代表有申不害、韩非等人;儒家的代表有孔子、孟子等人;军事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孙子、司马穰苴和吴起等人。商家的代表人物有吕不韦、范蠡等人(当然这二人兼有双重身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张仪、苏秦等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个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年代,整个社会处于动荡、分化、改组的过程中。这种历史特点反映到思想领域,就是既有要求思想解放摆脱传统文化束缚,又不能和传统文化完全决裂;既要求提高人的地位正视主体的价值,又不能和天命神学一刀两断。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大多是矛盾的复合体。封建改革的洪流,推动着他们向前;而宗法奴隶制的绳索,又捆绑着他们,使其举步维艰。传统与创新、开拓与限制、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在同一个人身上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齐国的管仲,他提倡法制,主张革新,或为法家先驱。但在管仲的改革措施中,同时也含有许多旧秩序的遗传因子。他相桓公,匡天下,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推行霸政,使齐国成为中原霸主,维护了华夏民族的统一。然而这一切都是借周天子的旗号进行的,所谓“挟天子以令诸候”是也。管仲的法治主张,一方面冲破了周礼的某些条条框框,对周礼有所破坏,另一方面又容纳了周礼的某些内容,对旧的传统有所保留,表现出了浓厚的协调融合的色彩。管仲的思想给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为后来齐法家的滥觞。齐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力一支别具特色风彩的文化系统,与管仲是有直接的重要关系。再如,郑国的子产,以田赋、铸刑书、作封洫,破坏了奴隶制的井天制,冲击了上下尊卑的宗法制。但是,他对周礼仍以虔诚的态虔倍加赞誉。他曾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他曾以知礼著称于世。他把天道”和“人道区分开来,是位出色的无神论者,但在对某些问题的解释上又拖着一条宗教神学的尾巴。比子产晚些时候著作《道德经》的老聃,主张“贵柔”、“守雌。他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和清静无为的政治论,既是对西周以来传统宗教神学的声讨,也是对当时以周礼为指导原则的政治思想的否定。但是,他的哲学思想明显地充满着矛盾,他打倒了皇天后土,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又甩不掉“天志”论的影子,认为天道对待善人和恶人是不一样的;他否定了鬼神的作用,但又不取消鬼神的存在;他宣扬静观玄鉴”,主张“不行而知”,但又要人们“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他抨击仁义忠孝,但又提出“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总之,他的思想也明显地带有旧贵族思想的烙印。曾经向老子“问礼”的孔丘,代表了由奴隶主转化来的地主阶级利益,一方面和旧的宗法奴隶制藕断丝连,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分化改组十分不安;另一方面又要向新兴的社会力量谋求妥协。他宣扬人的“仁德”,用“仁”来补充“礼,修正“礼,企图实现他梦想中的“德治主张,使天下归于“有道”,他的政治思想带有较为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在世界观上,他宣扬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但又不排斥学而知之的经验论;他尊重理性,“不语怪力乱神”,但又不放弃信仰,说什么“祭神如神在”;他鼓吹天命论,认为理智的目标是“知天命,但又主张积极从事,甚至提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论调。这种对“天命”、“鬼神所表现出来的二重心理,也是当时新旧矛盾在孔子身上的特殊表现。荀况,是战国末期人,他是以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向往三代王道政治;他与孟子不不,在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苟子则主张性恶论等等与传统儒家的不同。墨翟则更大不同,他代表“农与工肆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抨击“伤生害事”的礼制,背周道而用夏政”,是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但是,他的“天志”、“明鬼观念犹如一根粗大的绳索,紧紧地捆绑了自己的手脚,使他无力挣脱传统的天神观念的束缚。他的这种矛盾思想,也只能是在当时的社会矛盾、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思维形式上的反映罢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业绩实在是太多了,因为时间有限,略述到此。我在此强调的是:特别是这一段历史文化思想,并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历史垃圾,它不仅在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发挥过积极作用,而且,仅就其独特性来说,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充分表明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多种可能道路和智慧的多种类型。正所谓“殊途同归,一致而百虑”。当今整个世界范围内都面临着思维方式更新的任务,虽然其背景和内容不同,但也说明没有一种现存的文化传统能够成为人类未来的唯一样板,也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和思思维类型具有绝对的优越性。未来是历史的继续,但更是新的创造,我们每个人不能不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但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清醒、全面、彻底地估量它的长短之处,在新的挑战中汲取新的力量,才能会创造出更有活力的新的时代的智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