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到1894年中国的历史?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毒害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禁烟而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战争结果,中国第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辱求和,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而独立的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苦难道路。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但鸦片战争又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中国近代化是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因此,鸦片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的这两个开端,便交织成一部旧中国109年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双重作用。即既刺激和促进了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又压迫和抑制了中国近代化的顺利进行,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道路。
自鸦片战争西方入侵,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在“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社会经济震荡中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百年激荡,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基础成分——以家庭生产为主的手工业影响如何,是我们认识和判断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变革状况、变革道路和变革特征所必需的。本文的分析表明:百年来中国传统手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入侵与传播”有关。但影响变革的关键是中国的内部因素——中国国情,包括需求、消费习惯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正是这个内部因素,使中国传统经济在外力影响下仍有其继续生存的余地和驱动力。
上述矛盾及其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历史和当时实际决定的国情。这个国情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和大部分人口——农村和农民,主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消费水平都基本未变;现代城市和现代工商业和新阶级虽然出现并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愈益扩大,并影响到农业手工业,但它们的生存和发展根本上要受制于前者。在建立于前者的基础上。中国近代历史表明,现代经济对农村传统经济有两方面影响,当它能够帮助后者发展,利于后者发展时,它就为本身发展创造出良好条件。反之,它一定发展不好,难免两败俱伤。工商业的市场、原料、劳动力成本,工业品价格、生产成本和竞争力,无一不在主要方面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包括农村手工业副业的基本状况。这种状况一天不根本改变,中国的现代经济就一天不可能取代传统、发挥所谓“必然战胜”的历史趋势。近代中国在经济上同样是“农村包围城市”,不从解决农村问题入手,希望以若干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带动中国的现代化(其理论代表是二元经济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必然变为资本主义的一元化),和政治军事上企图以中心城市起义取得全国胜利一样,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