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乃人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那乃人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那乃人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那乃人是谁?那乃人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那乃人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那乃人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那乃人图片
那乃人个人资料简介
那乃人(Nannais,赫哲族),都是俄罗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
那乃人 – 民族
俄罗斯的那乃人即中国的赫哲族。据史料记载,赫哲族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元明清时称女真。赫哲名字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得以传承。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中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俄罗斯联邦境内的那乃人及中国的赫哲人主要是剃发黑斤的后裔,乌尔奇人主要是不剃发黑斤的后裔。乌尔奇人自称那尼,与那乃人同源。由于当初俄国学者误将乌尔奇人称呼奥罗克人的称呼“乌尔奇”,当作了乌尔奇人的自称,后来便以讹传讹,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定其族称为“乌尔奇”,成了不同于那乃人的一个新的民族体。
那乃人 – 历史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属于肃慎系统的挹娄、勿吉、黑水H、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与赫哲族的祖先有渊源关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官私文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那乃人 – 生活
衣
那乃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
食
捕鱼和狩猎是那乃人衣食的主要来源。那乃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那乃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住
在居住上,那乃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的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窖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
行
狗拉雪橇是那乃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那乃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历史上那乃人又被称为“使犬部”。
时代发展至现代,那乃族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街津口乡,那乃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发展旅游事业,过上幸福生活的那乃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向着小康迈进。
那乃人 – 文化艺术
那乃人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流传最普遍的“依玛坎”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它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与民间文学的通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通常是老人对儿童讲述,对儿童有启发教育意义。赫哲族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特有乐器称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传,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那乃人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衔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外精彩。
那乃人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乃人有语言,无文字。长期以来,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乌・白辛是解放后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戏剧家。他先后改编创作了20多部歌剧、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影响较大的有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歌剧《好班长》、《焦裕禄》、话剧《黄继光》、《雷锋》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礼》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
那乃人 – 风俗
那乃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那乃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那乃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那乃人 – 婚俗
在那乃人的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那乃人 – 食俗
那乃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也将鱼片和兽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他勒卡”;鱼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那乃人 – 节庆
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是一年中饮食最丰盛的日子,那乃人的家家要摆鱼宴,用当地产的各种鱼类制作各式菜肴,以鲜红、透明的大马哈鱼子制作的菜肴最为鲜美。节日里还必须吃饺子和菜拌生鱼,饮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饭,把剩饭存起来,待到过完春节后再吃。
那乃人 – 宗教信仰
那乃人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那乃人的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
以上整理的那乃人个人资料信息、 那乃人图片、那乃人简介、那乃人简历、那乃人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那乃人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