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尚博主排名,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作文
秋天的第二个月
中秋节快到了,部门计划一起吃饭。关于去哪里吃饭的问题,老员工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突然收到一个去年入职的新同事和1994年的弟弟发来的微信。年轻人写道:“什么都可以吃,就是不吃小龙虾。”我以为是他对海鲜过敏,没想到后来问了原因。年轻人涨红了脸,低下头说:“我有点怕社会,比不上姐姐。你天生患有社交牛X病。”
借用一句网络热梗,“听你的话,如听一句话”。一位年轻同事的演讲给我带来了两大震撼:
首先,在我的印象中,小龙虾是最好的社交食品。只有吃了这个,才能放下手机聊虾肉,才能举杯向朋友致敬,才能聊到心里话,聊到好久没说的话。没想到,在当代年轻人眼里,小龙虾是社会恐惧的天敌。和不熟悉的同事吃饭,无异于新时代的社会折磨。
其次,什么是“社会牛x病”?有了“病”字,恐怕就不是病了。现在的年轻人不是都学会这么夸人了吗?
它是网络名人中的一个新词汇,就像轰动一时的绝觉子和YYDS一样。坦白说,网上造字运动的迭代速度快赶上了双速苏百米冲刺。借用网梗的现实表达,很容易让人有一种我不是在说,而是“话”在说我的感觉。
《社交牛X病》的起源最早是从短视频诞生,然后变成网络热梗,再延伸到现实。
当初用“社交牛X病”来定义过度自我释放、炒作流量的短视频博主。他们的共同点是在公共场所大声表演,在刻意制造的尴尬中寻求快感。另一位自称患有超级社交恐惧的博主,不仅成功摆脱了口吃,还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咆哮,在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发表演讲,成为了社交专家。
但随着“社会牛X病”的普及使用,逐渐脱离了贬义的一面,走向褒义的另一面。有人解释过,这个词是社交恐惧的反义词,指的是一种在公共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散发着自己的魅力,自得其乐的人。
网上有人总结了“社交牛X病”的几种临床表现,分别是“招呼王者”“无门槛交友”“百科聊天”“C位存在”等。我逐项勾选症状,才发现同事眼中的“天生社交牛X病”患者真的是我。
其实在我们家乡的东北,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社会牛X病”。如果你想让东北爷爷奶奶评论,他们肯定会说,不要纠正这些新词。不就是说人“天生熟”吗?的确,东北字典里好像根本没有社会恐惧这个词。只要有一个东北方在方圆五米以内,场地就永远不会冷。你可以无所不谈。
除了东北人,老年人似乎与“社交恐惧”这个词“绝缘”,每个人都是社交专家。他们似乎可以和任何人交谈,从来不用手机来掩饰被迫社交的尴尬。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年轻人可能会面临两种结局,要么是“社交恐惧”变老后患上“社交牛X病”,这将使老话成为晚年的必需品。或者30年后,在公园里,旧的“社交恐惧”会得到锻炼,永远不会在任何时候侵占对方的私人领地,与他们认为舒适的社交距离隔开。
村上春树说,没有人喜欢孤独,但他害怕失望。很多当代年轻人夸耀社会恐惧,羡慕社会人才,这也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社会,他们更难与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们害怕轻易献出自己的真诚。他们更担心的是,如果他们说得更多,他们会失去他们的话,给自己带来伤害。
社交恐惧、“社交牛X病”,以及我们选择与外界沟通的方式,都是在倾听我们内心的需求。愿每一次交流都能得到回应,愿每一个年轻的灵魂都得不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