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五个目标 短视频选题的五个维度
感谢您对永达英语的关注!
#话语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陈 力
近年来,摘要:'s话语语言学理论在西方发展迅速,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
验证了话语策略在语言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我国对语篇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语篇教学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
话语知识和话语策略的缺乏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英语教学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原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如何吸收话语语言学的合理元素,缓解新课程目标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
西方话语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文本语言学
一、语篇教学与新课程英语教学目标
003010视语言为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工具和开发智力的手段。
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学习被认为是通过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体验来构建和发展语言能力,
进而推动他们全面发展的进程;语言教学过程被理解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过程。在方法上,
它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学习过程。在目标上,它侧重于语言技能和语言的综合运用。总之,
英语教学主要是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但是,课程目标中提到的“语言能力”是什么样的能力呢?
对于如何有效培养这种“语言能力”还有很多疑问。如果这些问题和疑虑得不到解决,课程目标的实现就会大大降低。
(一)关于“语言能力”。
至于什么是“语言能力”,
它涵盖了哪些具体内容,国内外语言教学界一直存在分歧。欧美语言词典和专著中使用的“能力”大多来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中的语言学。
能力是指人类理解和生成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的先天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力是人脑与生俱来的能力,
这与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含义不一致。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能力”更接近于欧美语言作品中的“交际能力”。
能力)或“语言运用能力”(competence for language use),在这个意义上,“语言能力”除了词汇、
语法等语言结构知识,还包含丰富的社会人际内容,例如,社会语言能力、
话语能力、风格、得体性等。据提交人称,
斯卡汉(1995)的“语言能力”概念在内涵上更接近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概念。斯卡汉认为语言能力既不是能力,
不是表现,而是系统调动各种能力进行实际交流活动的能力。简单来说,语言能力就是正确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包括正确理解和恰当表达。
(二)语言能力离不开语篇能力。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的英语教学将语言教学分为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强调对每一部分知识的系统学习。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
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然而
语言教学的实践表明,学习语言知识并不能保证学习者有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学过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能说出标准的发音,完整流畅的“单词”,
用丰富的词汇和正确的结构写“文章”,但这些“单词”和“文章”可能会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交流中感到困惑,这往往与缺乏话语能力有关。事实上,
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培养之间还需要一个中介,那就是文本。
能力).语音、词汇、句子结构等知识只是语言学习中的预备知识或语用前知识。
这些知识不足以保证语言能力的形成。语言交流不是以单词或句子的形式进行的,单词和句子不是语言交流的现实单位。
只有话语才是语言交际的现实形式。语篇的形成机制不能用词汇知识和句子结构知识来解释。话语有
其自身特有的组织运行机制,
有关这些机制的知识同样需要专门的学习才能获得。
(三) 语篇能力缺失制约着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篇能力的缺失会在整体上给英语教学带来负面影响。McCarthy和Carter (1994)认为:由于传统的句子语法的语言描写不能反映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
所以传统的基于句子语法的语言教学模式也不能真正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基于句子语法的语言知识并不能真正满足语言教学的需要。仅凭借丰富的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
英语教师难以很好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容易使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不系统、不完整, 对所学语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不利于使用语言获取信息, 不利于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 最终无法有效实现EFL教学的课程目标。因此, 要实现新课程目标,
就必须重视语篇知识的学习和语篇能力的培养。
语篇教学在国内的EFL教学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欧美, 语篇语言学早已进入大学课堂;而在中国, 语言学界对语篇语言学的发展关注不够,
语篇教学受到长期的冷落。“很多有经验的语言教学者不知道如何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会创造和理解自然语言,
这多半是由于他们对语篇语言学家通过调查研究所获得的理论观点不够了解”。尽管近期情况有所改进, 但由于传统惯性的影响,
EFL教学中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构轻功能、重形式轻意义的做法还相当普遍。
二、语篇语言学及其理论优势
(一) 语篇与语篇语言学
语篇(text)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形式上,语篇可以表现为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单句、一个复句、一个句群、一个段落、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作品。语篇与词语和句子是不同性质的成分,
词语和句子是语言的结构单位, 语篇是语言的使用单位。
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
其研究对象是口语或书面语中的语篇内部的组织规则及其相互关系。语篇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涉及语篇的构成和理解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因素,
大致可以分为语篇信息功能的体现、人际功能、概念功能等层次。同时,语篇语言学也关心指称性、语境、语用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与EFL教学联系比较紧密的是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下面的简表是语篇衔接手段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
本文第一部分所谈到的语篇能力(text competence)包括语篇知识(text knowledge)和语篇策略(text
strategy)两方面涵义。语篇知识指有关语篇结构、语篇特征以及衔接连贯等知识, 语篇策略指交际中自觉运用有关语篇知识取得理想交际效果的意识和技巧。
(二) 语篇语言学的理论优势
语篇语言学的兴起缘于传统语言学对自然语言中许多现象的解释无力,具体表现为:(1) 句子语言学所得出的规则与自然语言的语言事实出入太大;(2)
句子语言学的一般描写方法不适用于语篇描写;(3) 句子语言学没有考虑到种种交际因素的重要作用;(4) 自主句法学不能够回答许多问题, 例如,
为什么由完整句子构成的一连串语符会没有意义, 而支离破碎的一些语言单位组成的一连串语符却有意义? 为什么离开语境,
对表层结构完好的句子就会发生理解困难或歧解?
同时, 语篇语言学也是人们对语言认识深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早期的研究中人们关心的是“语言是什么样的”,
于是产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分解分析语言内部成分的方法。当对语言内部结构规则有了较多的了解后,人们转而关心“语言怎么用”的问题, 例如, 我们可以说:The
knight killed the dragon. He cut off its head with his sword.但是一般不会说:The
knight killed the dragon. The pineapple was on the table.
这里面的道理就是句子语言学所不能解释的。这时,
人们很自然地把眼光转向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语篇的研究。通过下表中句子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研究中所使用语料的不同,
可以看出语篇语言学重语境、重真实、重交际性的立场, 这一立场无疑更贴近培养交际能力的目标。
由于语篇语言学着眼于使用中的语言, 研究人们如何运用真实的语言而不是人为杜撰的句子, 它很快引起了语言教学界的兴趣。因为语言教学者在设计教学材料时,
在培养学习者熟练运用目的语进行操练和活动时,以及在决定某一现成材料是否适宜于教学时, 首先考虑的是人们如何运用实际语言的问题。
三、语篇语言学对EFL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 语篇语言学与EFL教学的紧密关系
第一, 仅词汇和语法知识不足以构成完整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 语篇知识也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认识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已有所体现, 例如,
在七级和八级的语言知识目标中明确要求:“学习和掌握语篇中基本的衔接和连贯手段,
并根据特定的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学习并掌握常见语篇形式的基本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没有语篇知识的语言知识是不完整的。例如,
语音学习中除了单词重音、句子重音以外, 还有语篇重音、语流音变等现象, 这些影响交际的语音现象都须结合语篇来学习;再如,
词汇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会读会写不会用”的问题, 实际上也是由于在词语学习的呈现阶段没有很好地结合词语所出现的语篇,
使学得的词语变成了“死”词(negative words)而不是“活”词(positive words)。
第二, 语篇能力可以使其他语言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高效。Scott T
(2003)就曾反复强调语篇对于词汇和语法学习的重要作用:“词语的呈现需要在典型的语篇中进行, 脱离了语篇,
单个词语的意义就无法确定;脱离了句子的词语是这样, 脱离了语篇的句子也是这样。语言运用中很少有孤立的句子,
而是在连贯的语篇中出现一组句子。把词语和句子脱离语篇来教学, 会使学习者无法理解。”
语篇能力对其他语言知识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得到现代学习理论的支持。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关联时,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新材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
这就是学习变化的实质。当学习者孤立地学习语言成分时, 获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构件,且这些构件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 既容易遗忘,
又不利于在语言输出时及时调用。而当学习者获得比较系统的语篇知识后, 词汇和语法知识等零散构件就有了一个可以依附的“坐标系”, 各成分不但有自己的顺序定位,
同时也形成了相互间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共同组成一个网络系统。这样, 信息不易遗忘又便于快速提取。当然, 这个网络不是一次形成, 其内部结构也非一成不变,
每当有新的成分(比如, 词汇、 语法等知识点) 进入时, 就可以在原有的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使得整个网络日趋完善。
第三, 语篇教学是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的保证。在谈到语言能力培养时,桂诗春(1988)指出:“一种误解是认为,
语言能力不强是由于词汇量不够大,其实词语是不能孤立学习的,
词语的意义是在与其他意义组合中而存在的;第二种误解是以为掌握了结构就能掌握意义和用法;第三种误解是认为句子的意义就是一个个词的意义累加起来的”;“语言能力不等于词汇能力和语法能力,
层次高一点的外语教学无不是意义的教学”。在阅读能力方面, Rumellhart. D (1980)的一项研究表明:阅读文章不解其意,
往往是由于缺乏适当的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Cziko. G(1980)也发现:在阅读时,
外语水平低的读者过多地依赖书面符号线索,而水平较高的学生主要依赖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在写作能力方面, 王墨希(1996)运用Michael
Hoey英语语篇的三种思维模式为参照对中国学生语篇思维方式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最缺乏的语篇思维方式是“一般―特殊模式”;中国学生阐述问题时多不从主题入手,
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以这种语篇策略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士交际时, 可能导致某些交际障碍:即使所写的文章句法修辞上无懈可击,
还是往往让母语为英语的人士感到笨拙别扭、废话太多;口语交际中则给人以绕弯子、回避问题等负面印象;阅读中则会有虽然文中词句全明白, 仍不能抓住中心思想的弊端。
第四, 语篇能力的形成是语言交际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语篇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水平。Cook认为,
要创造和理解有意义的交际语言,仅仅掌握如何创造和识别正确的句子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如果仅仅知道如何创造和识别正确的句子,
可能会养成在交际场合说出各种不合适、不相关、没有意味的话等不良习惯。交际能力涉及句子以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语篇能力就是这些知识中的极重要部分。以语法学习为例, 很多人觉得语法难学,
或者学了用不上,这多半与语法规则的认识和语法学习的方式不当有关。由于语法规则是在大量语言事实中概括提炼出来的, 所以规则本身总会有相对性和局限性,
许多规则都是有例外的。符合规则的“语法上正确的”(grammatically right)句子未必就有“意义”;表达相似的意义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语法形式,
同样的语法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语法规则的这种相对性决定了语法学习和运用过程中也必须在语篇背景中结合意义来进行。课程标准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并不是要弱化语法学习,而是要改变语法学习的方式,
反对孤立地、机械地学习语言的结构形式和规则;倡导结合意义表达、结合语境来学习语法。这样学得的语法知识才是活的, 才能有效地指导真实的语言交际。
最后, 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成果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过程的自觉性, 有利于对常见错误进行有效预防。汉语和英语的语篇组织方式有许多相通之处,
教学中就可以把两种语言相通的部分明示给学生, 以促进学习者母语语篇能力向英语语篇能力的正迁移。英汉语在语篇组织方式上的差异之处,
也是EFL学习中的难点之一;许多听力障碍、阅读障碍、中国式英语和表达不得体等问题均与此有关。
(二) 语篇语言教学思想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由于不满于传统EFL教学的种种弊端, Nunan(1999)曾详细讨论过一个“有机的,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思路”(an organic, discourse-
driven perspective to language teaching), EFL教学主张,不能把语言看作孤立的句子来教学,
而应该在语境中教学。McCarthy和Carter(1994)更是在《作为语篇的语言――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基于语篇模式的EFL教学途径”,这是一种在语篇语言学基础上全新的语言教学思想或途径,
是把语言当作语篇来教而不是仅仅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增加一个语篇层次。依照这种模式, 凡是在语篇以下层次对语言进行的分析和分类, 和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教学大纲,
都是不合理的, 至少是不全面的;所以首先要以“语篇即语言”的语言观为指导来设计一个语篇大纲(the discourse
syllabus)。EFL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如何相互联系,
共同组织和建构语篇。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选择语言材料时应该在这样的框架内进行:(1) 体现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2) 广泛选择口语和书面语语料,
反映有关语言得体性的各种限制;( 3) 选取一些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例子, 包括违反常规的情况;( 4)
重新审视文学语篇与日常文体语篇的关系。尽管McCarthy和Carter的某些主张会让人觉得失之过激, 但从它能引起人们对于传统教学的反思,
引起人们对语篇语言教学思想的注意等方面来说, 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具体到国内的EFL教学中对待语篇的态度上, 笔者比较赞同程晓堂(2005)“积极稳妥”的观点, 主张抱着一个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来学习,
在探索和检验中稳步实施。同时,在语篇教学思想与其他语言教学思想的关系上,笔者并不认为语篇语言教学是完全不同于传统语言教学的一种主张;相反,知识教学仍然是语篇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基础。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方法,
例如,“整体语言教学”,“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等,本身就是与语篇语言教学思想―脉相承的。语篇教学不过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此外,语篇语言教学与交际语言教学及任务型语言教学一样,
都有自己的突出优势, 但也不是没有局限性。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学习内容, 其价值表现也会不同。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与其他教学思想和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交际语言教学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任务型教学关心如何使用语言来做事情,
这与语篇教学思想在根本理念上也是一致的;只是交际教学思想和任务型教学途径更关心语言学习的目标和结果,而语篇教学更关心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和过程。这些条件和过程正是传统语言教学方式所忽视或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篇教学实际上是在传统教学法和现代的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近年来,国外的EFL教学实践中有关语篇衔接的理论和方法早已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生说话、写作和实际表达思想的能力。国内的研究虽相对滞后,但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不少教师在关注语篇问题的研究, 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 把语篇教学思想方法运用于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以写作为例,
有教师在传统教学注重内容扣题、格式正确、句子语法结构准确、拼写无误等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语篇教学的要求加入语篇组织的安排、连贯与照应、衔接手段的使用、语言风格的得体性等更高的要求,使学生的写作和交际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凡此种种都可以算是“自下而上”的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语篇语言教学的实施也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在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和评价考试中“积极稳妥”地增加语篇内容的比重。比如,在教师培训中增加系统的语篇语言学知识和技能训练;在教材编写中除考虑选材内容的时代性和多样性,也要照顾到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在选修模块的教材中可增加专门的语篇知识和技能训练章节。此外,练习设计和考试评价中适当增加对语篇知识和语篇能力的考察,
例如,增加句子排序、语段中的连接词填空、判断主旨大意、判断隐含义、常见文体风格的识别等类型的题目。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作为英语教学实践的权威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在推动语篇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目前的《英语课程标准》是一个融合语法结构大纲、情景大纲、技能大纲、词汇大纲、功能意念大纲,
交际大纲和任务型大纲为一体的多元大纲,那么考虑到语篇知识学习和语篇能力培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语篇大纲”是否也可以成为这个多元大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呢?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 龚亚夫.《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5 (3): 66―71.
[2] 罗少茜, 龚亚夫. 外语教学中的知识、能力与运用能力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5 (6) : 39―44.
[3] Canale M,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 1―47.
[4] Hymes D.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n Linguistic Theory [A]. Huxley R,
Ingram E,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s and Methods [C].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1.3―28.
[5] Jack R, John P.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D]. 刘润清, 等,
译,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337.
[6]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4―47.
[7] 程晓堂. 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 [J]. 国外外语教学, 2005, (1): 8―16.
[8] 刘辰诞. 教学语篇语言学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21.
[9]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1―1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5―16.
[11] Scott T 1 How to Teach Vocabulary [M]. Pearson Education,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12] Scott T 2 How to Teach Grammar [M]. Pearson Education,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13]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65, 111―172.
[14] 王初明. 应用心理语言学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15] 王墨希. 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 [A].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C].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20―432.
[16] 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17] 冒国安. 实用英汉对比教程 [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227―243.
(本文首次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