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观点一致,才能做朋友?
木子是我相识多年的一位好朋友,颇喜欢标新立异,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十分前卫。前几天帮忙宣传她的画展的时候,不少老熟人向我发出惊叹:你们俩竟然是朋友?感觉不像一路人啊!
我不禁“反思”了一下,我跟木子看上去还真挺不像一路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兴趣爱好殊异,甚至对于某些事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我们算不上形影不离的朋友,大多数时间都是各忙各的;我们常常会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偶尔还会进行小型辩论会;但我们却是可以互相欣赏、彼此依赖的朋友,对方有需要的时候我们永远第一时间给予支持。
所有观点一致,才能做朋友吗?
还是说,存在观点分歧却还能保持交流,所以才成为朋友?
我当然是倾向于后者。毕竟追求观点完全一致这件事,有点难。
去年喜欢得不行的衣服,今年再看便觉得配不上自己了;上个月很喜欢的电影男主角,这个月已经有点淡忘了;昨天很想去度假的地方,今天已经转换了目的地……
自己对人对事的观点尚处于变化之中,又怎么敢苛求朋友要跟自己始终保持一致呢?
我们都向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友情,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与杜甫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像一部史诗中的隽永篇章,人世间太难寻觅到。我们如果执着于这份向往,交友过程中就难免会用一种完美的尺寸作为衡量标准,偶遇挫折,便暗自神伤。
很多烦恼,都来源于过分的苛求。
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现代人说,三观不合,不相为友。人们很喜欢评论三观,一些细枝末节的情绪也容易夸大到三观的范畴。
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脱离教科书的定义之外,进一步在生活当中进行实践操作的话,大多数人对于“三观”有更为通俗的理解,即对事物的具体的观点。
如果用这种通俗的定义来衡量,这世上可能根本不存在三观一致的两个人了。因为每个人对于事物的具体观点的形成,都受到自身的成长经历、生活阅历、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也就没有观点绝对一致的两个人。
做朋友,讲求三观相合。对事物的理解处于同一层次的人,交流起来更舒服。三观不合的人交流起来容易变成鸡同鸭讲,彼此都觉得索然无味,甚至还会引发冲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便是这个道理。
但是朋友之间的三观相合,不能粗暴地理解为所有观点一致才能做朋友。朋友之间需要默契,同样也需要理解和包容。
每个人都有一套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规则”,在应对世间万物的时候,会根据内心的喜恶偏好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一些规则是具有普适性的,但也有一些规则是因个体而异的。
如果两个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规则”,那当然容易建立非常稳固的情感基础。
但是如果两个人“规则”不同,但却愿意理解、尊重、迁就彼此,甚至可以让两套“规则”在交流、摩擦、碰撞中完成两者的“进化”,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关系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分苛求所有观点一致,可能很难交到朋友。我们往往对于陌生人很宽容,面对亲人、爱人、朋友却很爱计较。放下这份计较,或许可以收获一份更舒服的关系。
我们生而不同,各有各的精彩,我可能没有看过你看过的那些风景,你可能没有经历过我经历过的那些事情,但通过彼此的笑与泪,我们理解了对方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我有我的喜好,但我愿意支持你的决定。我们各自保留着自己的本性,求同存异,让两个不同的灵魂聚到了一起。
我和木子是这样,希望你跟你的朋友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