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客服务 > 正文内容

物理学家(科学家)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访客3年前 (2021-10-06)黑客服务567

物理学家(科学家)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物理学家(科学家)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物理学家(科学家)是谁?物理学家(科学家)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物理学家(科学家)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物理学家(科学家)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物理学家(科学家)图片

物理学家(科学家)个人资料简介

物理学家,是指受物理学训练,并以探索物质的组成和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即物理学)为目的的科学家。研究范畴可细至构成一般物质的微细粒子,大至宇宙的整体,不同的范围都会有相对的专家。

物理学可分为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物理学家也可以分为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当然,物理学中理论和实验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这样的分类很难界定。只不过在一个物理学家更偏重理论的情况下,他(她)被称为理论物理学家,例如爱因斯坦、艾萨克・牛顿、麦克斯韦、马克斯・普朗克等;而如果偏重实验,则称为实验物理学家,例如亨利・卡文迪许、恩里克・费米、迈克尔・法拉第、乔治・西蒙・欧姆等。

人物例举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史蒂芬・威廉・霍金,国际著名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终身教授。这位生于1942年的当代享有盛誉的杰出学者,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霍金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1969年任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科学杰出成就研究员。1972年后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部进行研究工作,1975年任重力物理学高级讲师,1977年任教授,1979年任卢卡斯讲座数学教授。其间,197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

霍金的成名始于对黑洞的研究成果。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他的不朽名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他于1978年和1988年先后获得物理学界两项大奖,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和沃尔夫奖。1989年霍金获英国爵士荣誉称号,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

著有《空间-时间的大比例结构》(1973,合著)、《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百年评论》(1979,合编)、《超空间和超重力》(1981,合编)、《宇宙之始》(1983,合编)、《时间简史》(1988年)。

1990年与结婚25年之久的妻子简・怀尔德离婚。1995年9月16日,霍金与他的护士伊莱恩・梅森结婚。霍金有三个孩子。

1985年5月应邀访问中国。2002年8月来华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2006年6月15日,霍金在香港科技大学主持以“宇宙的起源”为题的公开讲座。6月19日,霍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开幕式并作学术报告。

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

在当时,贵族的社交生活花天酒地。卡文迪许却从不涉足。他只参加一种聚会,那就是皇家学会的科学家聚会。目的很明确:为了增进知识,了解科学动态。当时的目击者是这样描述的,卡文迪许来参加聚会,总是低着头,屈着身,双手搭在背后,、悄悄地进入室内。然后脱下帽子,一声不响地找个地方坐下,对别人都不理会。若有人向他打招呼,他会立即面红耳赤,羞涩不堪。有一次聚会是一位会员作实验示范。这位会员在讲解中发现,一个穿着旧衣服、面容枯槁的老头,紧挨在身边认真听讲。当他看了他一眼,老头急忙逃开,躲在他人身后。过一会儿,这老头又悄悄地挤进前面注意地听讲。这奇怪的老头正是卡文迪许。

许多熟人都知道卡文迪许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谈话。在他的朋友中,能与卡文迪许交谈的没有几个人。化学家武拉斯顿算是其中一个。他总结了一条经验:“与卡文迪许交谈,千万不要看他,而要把头仰起,两眼望着夭,就象对空谈话一样,这样才能听到他的一些见解。”就是这样,卡文迪许的话也不多,他沉默寡 言得出奇,在同龄人中,可能是话说得最少的人了。这种怪僻性洛的形成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有一定关系。他两岁时,母亲因生育他弟弟而病逝,从此他失去了母爱。他父亲忙于社交活动,撇下他交由保姆看管,与外界极少往来。直到11岁才被送入一所专收贵族子弟的学校,在学校里他仍然很少与别人交往,这就使他显得特别孤独、羞怯。

二氧化碳的研究和氢气的发现

由于这种古怪的性格,卡文迪许长期深居独处,整天埋头在他科学研究的小于地。他把他家的部分房子进行了改造。一所公馆改为实验室,一处住宅改为公用图书馆,把自家丰富的藏书供大家使用,1733年他父亲死后,他又将他的实验基地搬到乡下的别墅。将别墅富丽堂煌的装饰全部拆去,大客厅变成实验室,楼上卧室变成观象台。甚至在宅前的草地上竖起一个架子,以便攀上大树去观测星象。至于践踏了那些名贵的花草,他毫不在乎。这些都表明,对于科学研究池简直象着了魔一样。

在社交生活中,他沉默寡言,显得很孤僻,然而在科学研究中,他思路开阔,兴趣广泛,显得异常活跃。上至〗–这些实验研究使人们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卡文迪许之前,许多人曾制取过氢气,但是并没有认真研究它。卡文迪许用稀硫酸或稀盐酸与金属锌或铁作用获得氢气,发现它点火即燃,不溶于水和碱,比普通空气轻11倍,与已知的其它气体都不一样,从而断定它是一种新的气体。他还发现,一定量的金属与稀酸作用所放出的氢气的多少,与酸的种类、浓度无关,而随金属不同而相异。

卡文迪许当时信奉燃素说,曾认为氢气就是燃素。恰好,当时的许多燃素说信徒都猜测燃素具有负重量。充满氢气的气球徐徐升空,曾使燃素论信徒受到鼓舞,他们的猜测似乎有了证明。然而细心的卡文迪许在弄清了空气的浮力原理后,以精确的实验测出氢气确有重量,从而否定了燃素具有负重量的观点。尽管他是信奉燃素说的,但是他更尊重科学实验的事实。

确认水的组成和意外的发现

从1771年起,卡文迪许全神贯注在电学的实验研究上,这是他的一个系统、持久的研究课题。直到1781年普利斯特列在一项卡文迪许曾探索过的研究题目上有了新的发现,才把卡文迪许重 新技回到气体的研究中。

1781年,普利斯特列宣称他做了一个“毫无头绪”的实验:他将卡文迪许发现的氢气和自己发现的脱燃素空气(即氧气)混和在一闭口瓶中,然后用电火花燃爆,发现瓶中有露珠生成。他怀疑自己的实验结果,也无法解释自己的实验。当普利斯特列将这一情况告诉卡文迪许后,引起了后者的兴趣。在征得普利斯特列的许可后,卡文迪许继续这一实验。由于他设计的实验较精确,很快得到结论。在他1784年发表的论文“关于空气的实验,中指出:氢气和普通空气混和进行燃爆,几乎全部氢气和1/5的普通空气凝给成露珠,这露珠就是水。他又采用氧气代替普通空气进行多次实验,同样获得了水。他还证明氢气和氧气相互化合的体积此为2.02:1。由此他确认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化合而成的。

在上述实验中,卡文迪许遇到两个意外的问题。他发现燃爆氢气与氧气的混和气体时,有时所产生的水有点酸味,用碱中和,再将水蒸发能得到少量的硝石。若氧气愈多,生成的酸也就多些;若氢气过量,则没有酸生成。这是为什么?为此他继续作了一系列实验,终于解决了疑难。

在1785年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水的酸味是因为水中含有硝酸或亚硝酸,它们的生成则由于氧气中混有氮气,在电火花燃爆的高温中,氧气和氮气会化合。而氢气与普通空气混和燃爆时,由于大量氮气的存在,反应温度不够高,从而无法生成硝酸。这一精细的实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由空气制取硝酸的方法。

卡文迪许还发现,燃爆反应后的硝酸或亚硝酸用钾碱溶液中和,过量的氧气用硫化押溶液吸收掉后,试管里仍剩下一个很小的气泡,这气泡的体积约是氮气总体积的1/120。这部分气体的性质与氮气不一样。根本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究竟是什么呢?卡文迪许没法讲清。但是他为后人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直到100年以后,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塞才证实,这部分气体是惰性气体。

不图名不图利

卡文迪许1767年发表的论文也引人瞩目。这篇文章介绍了他、关于水和固定空气的实验。将一个深水井的井水进行煮沸,发现有固定空气逸出,同时产生白色沉淀。他认为白色沉淀和固定空气原先都是溶于水的,它们可能是溶于水中的石灰质土。为了证明这一看法,他在清澈的石灰水中通入圃定空气,开始时产生乳白色沉淀,继续通入固定空气后,沉淀复又溶解,溶液再次澄清透亮。这时他将这溶液煮沸,立刻就象井水那样释放出固定空气并产生白色沉淀。

卡文迪许的这一实验和他的解释使人们认清了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石灰岩遍布的地区,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或泉水流经石灰岩地层、慢慢地溶解部分石灰石形成重碳酸盐溶液。这些溶液在石岩中缓慢下滴时,可能因温度变化或水汽蒸发,二氧化碳乘机逸去,碳酸钙结晶析出,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石钟、石乳、右笋等奇特的景象。喀斯特地形构造有了科学的解释。

卡文迪许自1766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引起社会的重视,以后他又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化学、物理学的富有成果的报告,逐渐引起英国乃至欧洲科学界的震惊,当时有人表示怀疑,为此英国皇家学会曾组织了一个委员会,重复卡文迪许的实验,结果完全证实了卡文迪许的卓越实验技巧和他对科学的诚实态度。卡文迪许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赢得了科学界的尊敬。

卡文迪许对牛顿是非常敬仰的,他从牛顿身上不仅吸取了献身科学的力量,还接下了牛顿的许多研究项目。他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研究过动力学;依据牛顿提出的热是微粒振动的观点,做了有关热的许多实验、发现了比热的测定法。他还运用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测定出地球的密度为水的密度的5.5倍,由此可以计算地球的相对重量。这些著名的实验不仅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性,同时也表明卡文迪许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高超的实验技巧。

卡文迪许从事科研不图名、不图利。当许多人推崇他发现氢气时,他谦逊他说:“这事早有别人注意到了。”他的许多论文和实验报告,没有急于发表,特别是关于自然哲学的许多论述基本上没有公开发表。也许由于他慎重,也许由于他羞怯,他自认为没有足够实验依据的手稿大部没有发表。所以在他将近5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没有写一本书,这对于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是很可惜的。

卡文迪许虽然一生独居,但是科学研究所开辟的新天地给他的生活提供了特别的斤趣。虽然他自小身体虚弱,但是他的生活一直很有规律,所以很少生病,直到1810年3月10日,才以79岁的高龄与世永别。

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与玛丽・居里(Marie Curie)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

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

比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澹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赠献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Albert Einsteni(1879–1955)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他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使人们对物理学和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建立在崭新的时空观上。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是一个安静而孤僻的孩子,喜爱阅读和听音乐,做事认真而目的明确。他虽然文静,但并不顺从被动,甚至向家庭教师扔过椅子。后来,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但仍然非常固执。爱因斯坦洞悉力敏锐16岁发现了牛顿力学的缺陷,拨开当时“物理学天空上的两朵乌云”之一。

爱因斯坦推翻了人们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绝对的常识,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光量子假说,正确解释了布朗运动,推导出了著名的公式 E=mc2。他的第二个科学成就的高峰是在1915年到1917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修正了牛顿的引力理论,预言了使世界为之轰动的光线引力弯曲现象,提出了激光的原理,开创了宇宙学的研究。统一场理论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统一问题,是报一生未竞的事业,也是目前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1933年,爱因斯坦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移居美国直到去世。他一生都热心于社会正义和人类和平事业。他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法拉第是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在物理学上起了重要的作用。1834年他研究电流通过溶液时产生的化学变化,提出了法拉第电解定律。这一定律为发展电结构理论开辟了道路,也是应用电化学的基础。1845年9月13日法拉第发现,一束平面偏振光通过磁场时发生旋转,这种现象被称为“法拉第效应”。光既然与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法拉第便认为光具有电磁性质。1852年他引进磁力线概念。他主张电磁作用依靠充满空间的力线传递,为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开辟了道路,也是提出光的电磁波理论的先驱,他的很多成就都是很重要的、带根本性的理论。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所有现代发电机都是根据法拉第的原理制作的。法拉第还发现电介质的作用,创立了介电常数的概念。后来电容的单位“法拉”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法拉第从小就热爱科学,立志献身于科学事业,终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

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牛顿1642年12月25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诞生于英格兰东部小镇乌尔斯索普一个自耕农家庭。出生前八九个月父死于肺炎。自小瘦弱,孤僻而倔强。3岁时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继父去世,母亲又带3个弟妹回家务农。在不幸的家庭生活中,牛顿小学时成绩较差,“除设计机械外没显出才华”。

牛顿自小热爱自然,喜欢动脑动手。8岁时积攒零钱买了锤、锯来做手工,他特别喜欢刻制日晷,利用圆盘上小棍的投影显示时刻。传说他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都有他刻划的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中央,被人称为“牛顿钟”,一直用到牛顿死后好几年。他还做过带踏板的自行车;用小木桶做过滴漏水钟;放过自做的带小灯笼的风筝(人们以为是彗星出现);用小老鼠当动力做了一架磨坊的模型,等等。他观察自然最生动的例子是15岁时做的第一次实验:为了计算风力和风速,他选择狂风时做顺风跳跃和逆风跳跃,再量出两次跳跃的距离差。牛顿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寄住在格兰瑟姆镇克拉克药店,这里更培养了他的科学实验习惯,因为当时的药店就是一所化学实验室。牛顿在自己的笔记中,将自然现象分类整理,包括颜色调配、时钟、天文、几何问题等等。这些灵活的学习方法,都为他后来的创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牛顿曾因家贫停学务农,在这段时间里,他利用一切时间自学。放羊、购物、农闲时,他都手不释卷,甚至羊吃了别人庄稼,他也不知道。他舅父是一个神父,有一次发现牛顿看的是数学,便支持他继续上学。1661年6月考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作为领取补助金的“减费生”,他必须担负侍候某些富家子弟的任务。三一学院的巴罗(Isaac Barrow, 1630~1677)教授是当时改革教育方式主持自然科学新讲座(卢卡斯讲座)的第一任教授,被称为“欧洲最优秀的学者”,对牛顿特别垂青,引导他读了许多前人的优秀著作。1664年牛顿经考试被选为巴罗的助手,1665年大学毕业。

在1665~1666年,伦敦流行鼠疫的两年间,牛顿回到家乡。这两年牛顿才华横溢,作出了多项发明。1667年重返剑桥大学,1668年7月获硕士学位。1669年巴罗推荐26岁的牛顿继任卢卡斯讲座教授,1672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成为皇家学会终身会长。1699年就任造币局局长,1701年他辞去剑桥大学工作,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被封为爵士。1727年牛顿逝世于肯辛顿,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的伟大成就与他的刻苦和勤奋是分不开的。他的助手H.牛顿说过,“他很少在两、三点前睡觉,有时一直工作到五、六点。春天和秋天经常五、六个星期住在实验室,直到完成实验。”他有一种长期坚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彻解决某一问题的习惯。他回答人们关于他洞察事物有何诀窍时说:“不断地沉思”。这正是他的主要特点。对此有许多故事流传:他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牛顿的成就,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概括得最为完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牛顿在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及经典力学方面的成就详见本手册相关条目),这里着重从数学、光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成就作一些介绍。

(1)牛顿的数学成就

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阅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说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甩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计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

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

(2)牛顿在光学上的成就

牛顿的《光学》是他的另一本科学经典著作(1704年)。该书用标副标题是“关于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和颜色的论文”,集中反映了他的光学成就。

第一篇是几何光学和颜色理论(棱镜光谱实验)。从1663年起,他开始磨制透镜和自制望远镜。在他送交皇家学会的信中报告说:“我在1666年初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玻璃棱镜,以便试验那著名的颜色现象。为此,我弄暗我的房间……”接着详细叙述了他开小孔、引阳光进行的棱镜色散实验。关于光的颜色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儿都认为白光纯洁均匀,乃是光的本色。“色光乃是白光的变种。牛顿细致地注意到阳光不是像过去人们所说的五色而是在红、黄、绿、蓝、紫色之间还有橙、靛青等中间色共七色。奇怪的还有棱镜分光后形成的不是圆形而是长条椭圆形,接着他又试验“玻璃的不同厚度部分”、“不同大小的窗孔”、“将棱镜放在外边”再通过孔、“玻璃的不平或偶然不规则”等的影响;用两个棱镜正倒放置以“消除第一棱镜的效应”; 取“来自太阳不同部分的光线,看其不同的入射方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计算各色光线的折射率”,“观察光线经棱镜后会不会沿曲线运动”;最后才做了“判决性试验”:在棱镜所形成的彩色带中通过屏幕上的小孔取出单色光,再投射到第二棱镜后,得出核色光的折射率(当时叫“折射程度”),这样就得出“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所组成的非匀匀的混合体”。这个惊人的结论推翻了前人的学说,是牛顿细致观察和多项反复实验与思考的结果。

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牛顿还肯定:不管是伽利略望远镜(凹、凸)还是开普勒望远镜(两个凸透镜),其结构本身都无法避免物镜色散引起起的色差。他发现经过仔细研磨后的金属反射镜面作为物镜可放大 30~40倍。1671年他将此镜送皇家学会保存,至今的巨型天文望远镜仍用牛顿式的基本结构。牛顿磨制及抛光精密光学镜面的方法,至今仍是不少工厂光学加工的主要手段。

《光学》第二篇描述了光照射到叠放的凸透镜和平面玻璃上的“牛顿环”现象的各种实验。除产生环的原因他没有涉及外,他作了现代实验所能想到的一切实验,并作了精确测量。他把干涉现象解释为光行进中的“突发”或“切合”,即周期性的时而突然“易于反射”,时而“易于透射”,他甚至测出这种等间隔的大小,如黄橙色之间有一种色光的突发间隔为 1/89 000英寸(即现今 2 854×10-10米),正好与现代波长值5 710×10-10米相差一半!

《光学》第三篇是“拐折”(他认为光线被吸收)即衍射、双折射实验和他的31个疑问。这些衍射实验包括头发丝、刀片、尖劈形单缝形成的单色窄光束“光带”(今称衍射图样)等10多个实验。牛顿已经走到了重大发现的大门口却失之交臂。他的31个疑问极具启发性,说明牛顿在实验事实和物理思想成熟前并不先作绝对的肯定。牛顿在《光学》一、二篇中视光为物质流,即由光源发出的速度、大小不同的一群粒子,在双折射中他假设这些光粒子有方向性且各向异性。由于当时波动说还解释不了光的直进,他是倾向于粒子说的,但他认为粒子与波都是假定。他甚至认为以太的存在也是没有根据的。

在流体力学方面,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这种阻力与液体各部分之间的分离速度成正比,符合这种规律的(如、空气与水)称为牛顿流体。

在热学方面,牛顿的冷却定律为:当物体表面与周围形成温差时,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在声学方面,他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强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他原来把声传播作为等温过程对待,后来 P.S.拉普拉斯纠正为绝热过程。

(3)牛顿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牛顿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连同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给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18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及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发展以巨大影响。这里只简略勾画一些轮廓。

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事实上,牛顿把一切化学、热、电等现象都看作“与吸引或排斥力有关的事物”。例如他最早阐述了化学亲和力,把化学置换反应描述为两种吸引作用的相互竞争;认为“通过运动或发酵而发热”;火药爆炸也是硫磺、炭等粒子相互猛烈撞击、分解、放热、膨胀的过程,等等。

这种机械观,即把一切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归为机械运动的观点,把解释机械运动问题所必需的绝对时空观、原子论、由初始条件可以决定以后任何时刻运动状态的机械决定论、事物发展的因果律等等,作为整个物理学的通用思考模式。可以认为,牛顿是开始比较完整地建立物理因果关系体系的第一人,而因果关系正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

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正如他在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中的贡献一样,不只是创立了某一种或两种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几条方法论原理。在牛顿《原理》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科学方法:

①实验――理论――应用的方法。牛顿在《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科学史家 I.B.Cohen正确地指出,牛顿“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牛顿是从事实验和归纳实际材料的巨匠,也是将其理论应用于天体、流体、引力等实际问题的能手。

②分析――综合方法。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观点),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如积分,也包括天与地的综合、三条运动定律的建立等)。牛顿在《原理》中说过:“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已经把它们定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③归纳――演绎方法。上述分析一综合法与归纳一演绎法是相互结合的。牛顿从观察和实验出发。“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通的结论”,即得到概念和规律,然后用演绎法推演出种种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检验、解释和预测,这些预言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得到证实。当时牛顿表述的定律他称为公理,即表明由归纳法得出的普遍结论,又可用演绎法去推演出其他结论。

④物理――数学方法。牛顿将物理学范围中的概念和定律都“尽量用数学演出”。爱因斯坦说:“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满足近代物理学家对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顿最伟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顿把他的书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好说明这一点。

牛顿的方法论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中的四条法则中,此处不再转引。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简单性原理(法则1),因果性原理(法则2),普遍性原理(法则3),否证法原理(法则4,无反例证明者即成立)。有人还主张把牛顿在下一段话的思想称之为结构性原理:“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的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规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体系被爱因斯坦赞为“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纲领”。这是一个指引着一代一代科学工作者前进的开放的纲领。但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不可避免地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是科学处于幼年时代的最高成就。牛顿当时只对物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作了初步系统研究,并且把时空、物质绝对化,企图把粒子说外推到一切领域(如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他所发现的“牛顿环”),这些都是他的致命伤。牛顿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机械的”时,提出了“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地井井有条……是否好像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问题,(《光学》,疑问29),并长期转到神学的“科学”研究中,费了大量精力。但是,牛顿的历史局限性和他的历史成就一样,都是启迪后人不断前进的教材。

阿基米德(Archimedes)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其原因在于他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杠杆原理,又用几何演泽方法推出许多杠杆命题,给出严格的证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数学上也有着极为光辉灿烂的成就。尽管阿基米德流传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来部,但多数是几何著作,这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子,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尤里卡!尤里卡』』[希腊语enrhka,意思是『我找到了』]他将这一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的减轻的重量,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总结在他的名著《论浮体》[On Floating Bodies]中,后来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称于世。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并闯入阿基米德的住宅,看见一位老人在地上埋头作几何图形,士兵将图踩坏。阿基米德怒斥士兵:『不要弄坏我的图!』士兵拔出短剑,刺死了这位旷世绝伦的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竟死在愚蠢无知的罗马士兵手里。 他的生平没有详细记载,但关于他的许多故事却广为流传。据说他确立了力学的杠杆定理之後,曾发出豪言壮语:『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这个地球!』,被誉为『力学之父』。

《砂粒计算》,是专讲计算方法和计算理论的一本著作。阿基米德要计算充满宇宙大球体内的砂粒数量,他运用了很奇特的想象,建立了新的量级计数法,确定了新单位,提出了表示任何大数量的模式,这与对数运算是密切相关的。

《圆的度量》,利用圆的外切与内接96边形,求得圆周率π为:22/7 <π<223/71,这是数学史上最早的,明确指出误差限度的π值。他还证明了圆面积等于以圆周长为底、半径为高的正三角形的面积;使用的是穷举法。

《球与圆柱》,熟练地运用穷竭法证明了球的表面积等于球大圆面积的四倍;球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四倍,这个圆锥的底等于球的大圆,高等于球的半径。阿基米德还指出,如果等边圆柱中有一个内切球,则圆柱的全面积和它的体积,分别为球表面积和体积的 。在这部著作中,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

《抛物线求积法》,研究了曲线图形求积的问题,并用穷竭法建立了这样的结论:"任何由直线和直角圆锥体的截面所包围的弓形(即抛物线),其面积都是其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的三分之四。"他还用力学权重方法再次验证这个结论,使数学与力学成功地结合起来。

《论螺线》,是阿基米德对数学的出色贡献。他明确了螺线的定义,以及对螺线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同一著作中,阿基米德还导出几何级数和算术级数求和的几何方法。

《平面的平衡》,是关于力学的最早的科学论著,讲的是确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重心问题。

《浮体》,是流体静力学的第一部专著,阿基米德把数学推理成功地运用于分析浮体的平衡上,并用数学公式表示浮体平衡的规律。

《论锥型体与球型体》,讲的是确定由抛物线和双曲线其轴旋转而成的锥型体体积,以及椭圆绕其长轴和短轴旋转而成的球型体的体积。

丹麦数学史家海伯格,于1906年发现了阿基米德给厄拉托塞的信及阿基米德其它一些著作的传抄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信件和传抄本中,蕴含着微积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没有极限概念,但其思想实质却伸展到17世纪趋于成熟的无穷小分析领域里去,预告了微积分的诞生。

正因为他的杰出贡献,美国的E.T.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样评价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不过以他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

(1775~1836)

安培法国物理学家。 1775年1月22日生于里昂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父亲按照卢梭的教育思想,鼓励他走自学成才之路。12岁时就自学了微分运算和各种数学书籍,显示出较高的数学天赋。为了能到里昂图书馆去看接阅读欧勒、伯努利等人的拉丁文原著,他还花了几星期时间掌握了拉丁文。14岁时就钻研了当时狄德罗和达兰贝尔编的《百科全书》。没有上过任何学校,依靠自学,他掌握了各方面的知识。 1793年(18岁)因其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杀,为了糊口他做了家庭教师。在读了一本卢梭关于植物学的书以后,又重新燃起了他对科学的热情。1802年,在布尔让-布雷斯中央学校任物理学及化学教授,1808年被任命为新建的大学联合组织的总监事,此后一直担任此职。1814年被选为帝国学院数学部成员。1819年主持巴黎大学哲学讲座。1824年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1836年6月10日在马赛逝世。

他的兴趣十分广泛,早年是在数学方面,曾研究过概率论及偏微分方程,他的一篇关于博奕机遇的数学论文曾引起达朗贝尔的瞩目。后来又作了些化学研究,他只比阿伏加德罗晚三年导出阿伏加德罗定律。由于他高超的数学造诣,他成为将数学分析应用于分子物理学方面的先驱。他的研究领域还涉及植物学、光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科学分类学等方面。他写出了《人类知识自然分类的分析说明》(1834~1843)这一涉及各科知识的综合性著作。

他的主要科学工作是在电磁学上。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消息由阿拉果带回巴黎,他作出迅速反应,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内,提出了3篇论文,报告他的实验研究结果:通电螺线管与磁体相似;两个平行长直载流导线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进而他用实验证明,在地球磁场中,通电螺线管犹如小磁针样取向。一系列实验结果,提供给他一个重大线索:磁铁的磁性,是由闭合电流产生的。起先,他认为磁体中存在着一个大的环形电流,后来经好友菲涅耳提醒(宏观圆形电流会引起磁体中发热),提出分子电流假说。他试图参照牛顿力学的方法,处理电磁学问题。他认为在电磁学中与质点相对应的是电流元,所以根本问题是找出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此,自1820年10月起,他潜心研究电流间的相互作用,这期间显示了他的高超实验技巧。依据四个典型实验,他终于得出了两个电流元间的作用力公式。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作“电动力学”。安培在电磁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是《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它是电磁学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此外,他还提出,在螺线管中加软铁芯,可以增强磁性。1820年他首先提出利用电磁,现象传递电报讯号。

以他的姓氏安培命名的电流强度的单位,为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之一。

人物罗列

部分物理学家正规译名

(注:以下物理学家姓名大部分为正规译名,且姓名按拉丁字母先后排序,请勿随意更改!)

A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Alexei A.Abrikosov)

J.罗伯特・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

赫尔曼・奥伯特(Hermann Oberth)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托马斯・安德鲁斯(Thomas Andrews)

阿尔哈曾(Alhazen)

汉尼斯・阿尔文(Hannes Alfvén)

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Amdeo Avogadro)

泽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Zhores Ivanovich Alefrov)

安德斯・埃格斯特朗

艾国祥

阿基米德(Archimedes)

米给尔・阿库别瑞(Miguel Alcubierre)

威廉・亨利・埃克尔斯(William Henry Eccles)

D.F.J.阿拉果(Dominique Francois Jean Arago)

保罗・埃伦费斯特(Paul Ehrenfest)

维里米尔・阿拉莫维奇

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Onnes)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

A.阿斯金(A.Ashkin)

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

F.W.奥斯瓦尔德(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

罗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

Georges Audi

道格拉斯・迪安・奥谢罗夫(Douglas Dean Osheroff)

马丁・艾因霍恩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B

波波夫

塞缪尔・博德曼

马克斯・玻恩(Max Born)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

贝尔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

Jacqueline Bergeron

路德维希・爱德华・玻尔兹曼(Ludwig Edward Boltzmann)

巴耳末(Johann Jakob Balmer)

贝蒂(Enrico Betti)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

爱德森・ 贝克(Edson Peck)

贝克(R.M.L.Baker)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Charles Glover Barkla)

约翰・布凯里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

R.巴克斯特(R.Baxter)

沃夫冈・保罗

肯-布雷

尼利里斯・布鲁伯根

布劳恩

亚历克・布罗厄斯

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布洛克豪斯(Bertram Niville Brockhouse)

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

珀西・布里奇曼

威廉・巴雷特

贝利亚

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

H.戴维・波利泽(H.David Politzer)

D.布儒斯特(David Brewster)

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

布什(Bush)

N.G.巴索夫(Nikilai Gennadievich Basov)

汉斯・亚布勒希特・贝特(Hans Albrecht Bethe)

坂田昌一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Cecil Frank Powell)

爱德华・珀西尔

A.H.布雪勒(A.H.Bucherer)

罗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

白以龙

北泽宏一

C

陈彪

陈炳兆

陈达

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

崔尔杰

陈芳允

长冈半太郎(Nagaoka Hantaro)

长冈洋介

A.Chaouch

Stephane Charlot

Nguyen Chau

陈和生

陈佳洱

陈建生

陈敬熊

岑可法

程开甲

陈焱

程茂兰

陈能宽

Marvin Cohen

查谦

崔琦(Daniel Chee Tsui)

蔡睿贤

陈式刚

陈晓林

陈J

陈运泰

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

岑章志

D

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Peter Joseph Wilhelm Debye)

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 (Louis Victor de Broglie)

英格丽・多贝西 (Ingrid Daubechies)

邓昌黎

戴传曾

丁大钊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

德尔福斯

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

大惨逖

丁桦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

邓稼先

勒奈・笛卡儿(Rene Descartes)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Nils Gustaf Dalén)

段俐

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Paul Adrie Maurice Dirac)

奥列格・德里帕斯卡

伊曼纽尔・德曼(Emanuel Derman)

汉斯・G.德默尔特(H.G.Dehmelt)

戴念祖

克里斯蒂安・约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

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

杜善义

Hans-Peter Duerr

小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

丁西林

杜祥琬

戴元本

戴运轨

邓昭镜

丹羽公雄

都有为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都筑卓司

F

傅承义(Fu Chengyi)

冯端

亚历山大・伏打(Alessandro Vlota)

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J.D.vanderwaals)

范滇元

艾尔伯・费尔(Albert Fert)

史蒂文・艾伦・Feller(Steven Allen Feller)

S.傅吉(Siegfried Flugge)

方光圻

范海福

樊菁

方敬尧

路德维希・法捷耶夫(Ludwig D.Faddeev)

J.B.L.傅科(Jean Bernand Leon Foucault)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Jerome I. Friedman

夫琅和费

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威廉・D.菲利普(William D.Phillips)

奥托・罗伯特・弗里希(Otto Robert Frisch)

简・巴蒂斯特・约瑟夫・傅立叶(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

弗里德曼・弗罗因德

皮埃尔・德・费马(Pierre de Fermat)

恩利科・费米(Enrica Fermi)

理查德・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樊明武

奥古斯丁・简・菲涅尔(Augustin-Jean Fresnel)

J.B.福斯勒

范守善

方守贤

A.H.路易・菲佐(Armand Hipplyte Louis Fizeau)

符淙斌

G

顾秉林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谢尔盖・古丁

罗伯特・H.戈达德(Robet Hutchings Goddard)

谷冬梅

郭敦仁

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

高登义

汉斯・威廉・盖革(Hans Wilhelm Geiger)

郭光灿

顾功叙

高锟

郭可信

罗伊・J.格劳伯(Roy J.Glauber)

迈克尔・格利芬

高柳和夫

奥托・冯・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

大卫・格罗斯(David J.Gross)

谢尔登・李・格拉肖(Sheldom Lee Glaschow)

葛墨林

纲崎胜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郭守敬

郭尚平

葛庭燧

管惟炎

郭永怀

过增元

甘子钊

H

雷尼・维斯特加德・华

郝柏林

弗里德里希・洪德(Friedrich Hund)

玛文・亨顿

何多慧

奥托・哈恩(Otto Hahn)

约翰・霍尔(John L.Hall)

霍尔丹

拉塞尔・艾伦・赫尔斯(Russell Alan Hulse)

柯蒂斯・汉弗莱

拉尔杜斯・胡弗特

何国柱

胡刚复

海格林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胡宏波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侯建国

胡济民

李家明

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

黄昆

黄克孙(Kerson Huang)

埃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

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胡林

尼尔・加布里埃尔・华伦海特(Daniel Gabriel Fahrenheit)

哈密顿

沃尔夫冈・海明格

亥姆霍兹(Hermannvon Helmholtz)

科西德赫尔・哈姆扎

胡宁

黄润乾

Le Van Hong

John J.Hopfield

河鳍公昭

赫斯(Victor Franz Hess)

特奥多尔・亨施(Theodor W.Haensch)

维尔纳・K.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

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

弗里德里希・洪特(Friedrich Hund)

弗里茨・豪特曼斯(Fritz Houtermans)

Meet John Hutchison

哈维尔

黄纬禄

T.W.汉胥(T.W.Hānsch)

侯洵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卡罗琳・卢克雷蒂娅・赫歇尔 (Caroline Lucretia Herschel)

韩秀峰

贺贤土

何育杰

霍裕平

何怡贞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

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

黄祖洽

何祚庥

J

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

维塔利・金茨堡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

杰克・S.基尔比(Jack S.Kilby)

吉尔伯特

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

伽伐尼

经福谦

九後太一

金建中

江口彻

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

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 Curie)

约翰・哥特弗里德・伽勒(Galle Johann Gottfried)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

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

江崎玲于奈(Leo Esaki)

金斯(Jeans)

蒋树声

井手义道

金晓峰

嘉悦・勋

K

罗伯特・沃尔夫冈・康(Robert Wolfgang Cahn)

Michio Kaku

Atsushi Tsuchida Tadahiro Katsuta

亨利・W.肯德尔(Henry W.Kendall)

安德鲁・科恩

戈登・凯恩

波纳・卡尔(Bernard Carr)

L.开尔文(Lord Kelvin)

孔凡年

Y.Y.卡根

曼弗雷德・科赫西克

查理・奥古斯丁・库仑(Charlse-Augustin de Coulomb)

瓦伦丁・考雷

克拉珀龙(Benoit Pierre Emile Clapeyron)

皮特・克鲁伯格(Peter Grünberg)

冯・克里津(Klaus von Klitzing)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赫伯特・克勒默(Herbert Kroemer)

鲁道夫・尤里乌斯・艾曼努尔・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nmanvel Clausius)

西尔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

阿伦・麦克里奥德・柯马克(Allan Macleod Cormack)

乔凡尼・阿梅利诺-卡梅利亚(Giovanni Amelino-Camelia)

埃里克・康奈尔(Eric A.Cornell)

萨迪・卡诺(Sadi Carnot)

菲杰弗・卡帕(Fritjof Capra)

彼得・利奥尼多维奇・卡皮查(Piotr Leonidovich Kapitza)

阿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

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卡斯特勒(Alfred Kastler)

昆特(A.Kundt)

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

科瓦切维奇

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

邝宇平

维克多・库兹民

L

Ki Bang Lee

戴维・李(David M.Lee)

李爱珍

库尔特・兰贝克(Kurt L)

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

吕保维

卡罗・卢比亚(Carlo Rubbia)

H.弗里德希・E.楞次(Heinrich Friedrich Emil Lenz)

阿图罗-门查卡-罗查

理查德・C.理查森(Richard C.Richardson)

李椿萱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Lev Davidovich Lendau)

李定

罗迪奥诺夫

约翰尼斯・里德伯(Johannes Robert Rydberg或Janne Rydberg)

布雷南・伦德博格

杰文・朗戴尔

丽莎・蓝道尔(Lisa Randall)

马丁・赖尔(Martin Ryle)

马克斯・凡・劳厄(Max von Laue)

李方华

刘高联

龙桂鲁

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

刘国强

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 Leggett)

卢鹤绂

李弘谦

令狐荣锋

Ken Lillywhite

Rouget De Lisle

李竞

李家春

刘家瑞

刘寄星

李凯

罗伯特・劳克林(Robert B.Laughlin)

李林

吕力

林烈

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

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

刘连寿

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

黎曼

李淼

诺尔曼・拉姆西

铃木增雄(M.Suzuki)

P.E.A.伦纳德(Philipp Eduard Anton Lenard)

R.A.拉普(Romano A.Rupp)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

提欧・利奇(Matteo Ricci)[利玛窦]

威尔姆・康拉德・伦琴(Wilhelm Konrad Rntgen)

李庆春

李启虎

刘全生

刘秋生

李庆贤

罗斯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刘颂豪

李书华

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

恩斯特・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鲁斯卡(Ernst August Friedrich Ruska)

雷式祖

梁守盘

倪维斗

弗拉季连・S.列托霍夫(V.S.Letokhov)

李惕碚

芦田让

柳卫平

雷啸霖

鲁西利康

李晓卿

陆学善

李银妹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

凌永顺

刘有延

李耀滋

李政道(Tsung-Dao Lee)

罗忠忱

李志坚

保罗・朗之万(Paul Langevin)

刘振兴

M

墨翟

卡罗斯・马丁

库尔特・门德尔松

马重芳

马大猷

胡安・马尔达西那(Juan Maldacena)

Yannick Mellier

牧二郎

罗拔・L.米尔斯(R.L.Mills)

墨菲

约翰・莫菲特(John Moffat)

贾森・摩根

母国光

茅广军

乔奥・马古悠(Joao Magueijo)

欧内斯特・马赫(Ernst Mach)

Steve Miron

凯特・麦克阿尔菲(Kate McAlpine)

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Albert Abraham Michelson)

伽利尔摩・M.马可尼(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

乔治-马克斯(Gyorgy Marx)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

德曼・马利特

T.H.梅曼(Theodore Harold Maiman)

闵乃本

皮埃尔・莫培督(Pierre Louis Moreau De Maupertuis)

加斯帕尔・蒙日(Gaspard Monge)

约翰・C.马瑟(John C.Mather)

莉斯・梅特涅

玛丽・戈佩特-迈耶(Maria Goeppert-Mayer)

马宇倩

毛用泽

兹维・马兹赫

尤里・马祖金

马中佩(Ma Chung-Pei)

孟昭英

N

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

路易斯・奈尔(Louis Nee)

贾因特・纳里卡(Jayant Narlikar)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倪尚达

尼古莱・尼斯维基

倪绍勇

聂玉昕

O

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

乔治・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

欧阳钟灿

P

潘承洞

阿列克西・泰雷兹・珀蒂(Alexis Thérèse Petit)

马丁・刘易斯・佩尔(Martin Lewis Perl)

彭桓武

沃尔夫冈・E.泡利(Wolfgang E.Pauli)

伊利亚・普里高津

普罗霍罗夫

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亚历山大・普拉克辛

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

约瑟夫・掊钦斯基(Joseph Polchinski)

弗里德里希・帕邢(Friedrich Paschen)

彭先觉

Q

邱爱慈

康斯坦丁・E.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 E.Tsiolkovsky)

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邱建荣

钱临照

曲钦岳

钱三强

钱伟长

秦馨菱

钱学森

钱骥

R

仁科芳雄(Nicina Yeocio)

瑞利(Baron Rayleigh)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Pierre-Gilles de Gennes)

饶毓泰

任新民

任之恭

S

萨本栋

德米特里・斯蒂布科夫

斯科特・斯达森

基普・S.索恩(Kip S.Thorne)

沙尔

罗伯特・舒尔科普夫

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

马林・索尔亚契奇(Marin Soljacic)

宋凡

孙观汉

三ケ田均

盛宏至

孙家栋

孙继荣

沈君山

沈括

施里弗

阿布杜斯・萨拉姆(Abdus Salam)

沈顺清

阿诺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

乔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

斯内法克

阿维・施普尔

雷纳德・萨斯金(Leonard Susskind)

杰克・斯坦伯格

斯特拉托

弗里茨・斯特拉斯曼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Horst Ludwig Stormer)

森田洋平

朱利安・斯温格

孙维新

束星北

沈学础

沈肖雁

沈元

沙依甫加马力

孙义燧

沈永忠

萨支唐(Chih-Tang Sah)

孙祉伟

T

天岸祥光

田炳耕

童秉纲

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

汤定元

谈镐生

童洪辉

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

小约瑟夫・H・泰勒(Joseph H.Haylor)

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

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

科恩-塔诺季(Claude Cohen-Tannoudji)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黑客接单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therlest.com/63815.html

分享给朋友:

“物理学家(科学家)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的相关文章

贾秀东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贾秀东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贾秀东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贾秀东是谁?贾秀东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贾秀东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贾秀东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贾秀东图片 贾秀东个人资料简介 贾秀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

身份证信息被黑客盗取(黑客能把手机内身份证信息盗取吗)

一、身份证信息被黑客盗取(黑客能把手机内身份证信息盗取吗)方法总结 1、黑客通过手身份姓名能否窃取别人银行卡里。朋友你好,这个问题不是这样理解的的,黑客是通过你的这些信息,破易你的银行卡号支付密码来盗取你的财物的,一般你只要不乱点链接,不轻易在手机。黑客控制了手机,窃取了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姓名等所有...

古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 四本书:《论语》、《中庸》、《孟子大学》 五经:《诗经》《礼记》《周易》《春秋》 乐府双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三个字:警告世界,说真话,说真话,唤醒世界,说同样的话 第二枪:第一枪很厉害,第二枪也很厉害 三官:石渠官、潼关官、新安官 三次告别:新婚、老...

铁盖子可以放入高压锅蒸吗?装酱料的铁盖子,外面的涂层有些剥落,好

铁盖子可以放入高压锅蒸吗?装酱料的铁盖子,外面的涂层有些剥落,好 铁盖子可以放入高压锅蒸吗? 装酱料的铁盖子,外面的涂层有些剥落,好象也没锈,可以拿它盖严瓶子入高压锅蒸吗? 绝对不行!既危险又不卫生。盖住的瓶子在高压锅中加热,很容易形成压力差而爆炸;铁在高压锅中的水蒸汽作用下极易变成四氧化三...

山东价格协会(山东物流网)

东北等北方地区,可以去那里看一下。自己挑合适的,发往,我刚开一家物流公司,56888的软件配货,不知道物流价格是怎么算的. 衣服,哦,4008111111着是顺风快递的电话。而且显示正在备货。免费的东西总是会有不足的地方,在烟台住,济宁到济南一个)普通件,山东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流分技术委员会于...

西安电脑黑客接单_怎么能找入侵蚊香社的黑客

sudo apt install g++-4.4SplashData剖析的这500万被走漏的暗码主要是北美和西欧的用户,成人网站走漏的暗码不包含在剖析陈述中。 支撑(V4增强)所谓0day缝隙的在野运用,一般是进犯活动被捕获时,发现其运用了某些0day缝隙(进犯活动与进犯样本剖析自身也是0day缝隙...

评论列表

假欢甜吻
2年前 (2022-06-04)

Balmer)贝蒂(Enrico Betti)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爱德森・ 贝克(Edson Peck)贝克(R.M.L.Baker)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Charles Glover Barkla)约翰・布凯里安东尼

青迟木緿
2年前 (2022-06-05)

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牛顿的成就,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概括得最为完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