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李济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李济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李济是谁?李济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李济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李济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李济图片
李济个人资料简介
李济(1896-1979),字济之,湖北钟祥人。清华大学毕业后留美。先后获文学士、社会学硕士,直至192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即任南开大学教授、文科主任,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特约讲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专任研究员兼考古组主任,晚年兼任史语所所长多年。培养了享誉世界的学者多人。
李济 – 生平
李济生于1896年,十岁时随父亲到北京,先后在湖北省立江汉学堂及琉璃厂厂甸的五城中学就读。
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学专业。
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
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1925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同执教鞭。
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
1929年初,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
1934年7月~1947年5月,被任命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1936年曾赴欧洲讲学,1938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48年随考古组去台湾,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至1950年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1955~1972年,在台湾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46年还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索回日本侵华期间掠去的中国文物。与吴金鼎一起调查过城子崖遗址(吴金鼎先期发现,已作多次调查)并做了第一次小面积的发掘。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城子崖》一书的总编辑。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
抵台后,李齐除了在台湾大学历史系任教外,更创办了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他在领导及参加圆山遗址发掘、环岛考古调查及泰雅族体质测量之余,还继续整理及研究殷墟出土的器物,并且完成了《殷虚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一巨册,是为《小屯》系列之第三本。
1955年8月他被任为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同年十月奉命为代理院长。李济在清华研究院时专门指导的研究生吴金鼎后来成为发现中国黑陶及南诏文化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台湾开创考古人类学系,更是培养了不少优秀的考古及人类学人材。
1979年8月1日,他创办的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成立30周年,他也在这一天因心脏病猝发于台北寓所逝世了。
李济 – 梦想
他有一个梦想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并没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是在安阳接受的考古学训练。
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
李济 – 考古事迹
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1926年由李济主持的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李济重视田野调查发掘,注意发现和培养田野考古人才,这使他所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项发掘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也造就了中国第一批田野工作水平较高的考古学家。
由于殷墟发掘受到国际考古学界著名人士的赞许,李济于1938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推选为名誉会员,1948年被中央研究院遴选为第一届院士。1946年他还曾以专家的身份,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的工作,使很多战时被日本侵略军劫掠的古代文物回归祖国。他一生有十几部专著,其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建立了殷商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亦初创了中国考古学嗣后七十年间研究古代陶器、陶器、石玉器方法的基础。
西北讲学
1924年,即李济自美回国的第二年,受国立西北大学、陕西省教育厅的邀请,来西北讲学。据《国立西北大学一周年纪念特刊》对于此事的记载:“延聘国内各大学教授十余人来校讲演,藉以宣传教化,输入新知……听讲者共七百余人。室外讲演时聚听人数又超之,虽为时仅一阅月,而济济一堂,颇极盛况。”其中“宣传教化,输入新知”是些冠冕堂皇的话,实则此举是为时任陕西督军的军阀刘镇华装点门面,但客观上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李济在西北大学的讲演内容包括《社会学大要》、《人类学概要》、《人类进化史》等,正是他在美国所获之新知。其余十几位学者也各选所长,如《欧洲革命史》、《陕西在中国史上之位置》、《物理学最近之进步》等等。多为时之国内、乃至国际上最新的声音。
虽然此次暑期学校的初衷并非纯学术目的,而其客观影响仍很大。据当时报载,除西安选派的各种小学教员及西北大学师生外,其余各县皆派人前往,因为人太多,致使西北大学的校舍不能容纳,许多人只好住在客栈中。这也算当时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一次空前盛大的学术活动。
殷墟考古发掘的开山元老
1928年到1937年的10年间,李济先生领导的考古组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的考古发掘(其中李济先生直接参与的就有5次),发现了殷商王朝的宫殿遗址和商王大墓,出土了商代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白陶及釉陶,以及石、骨、象牙雕刻和猪牙、贝、蚌、绿松石镶嵌等华美的器物。更为令人激动和惊喜的是在殷墟还发现了埋藏在地下三千多年的2万多片甲骨,同时,文献记载和实物资料相结合,有力地证实了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就是我国商朝后期“盘庚迁殷”的都城所在地。
抗日战争期间,李济为了保护殷墟考古发掘的大量珍贵文物,带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同仁,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先由南京移往长沙,又经广西桂林到达云南昆明,1940年10月,李济先生等人从昆明又迁至四川南溪的李庄。李庄镇是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位于今四川省宜宾市东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相继被日寇侵占,这一时期李济等不同领域的大批著名专家学者都来到李庄,李庄镇就成为与战时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李济与考古组同仁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仍然在殷墟发掘出土的文物整理、考释及室内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表现出李济等老一辈知识分子对事业可敬的奋斗精神和崇高风范。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底将史语所迁往台湾,从此,李济先生和部分考古组同仁滞留于台湾。李济先生虽身居台湾,但时刻想着安阳殷墟和祖国大陆。在台期间李济先生因限于考古工作条件,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殷墟发掘报告的研究方面。在李济先生完成的150篇论文中,有50%以上的研究是有关安阳殷墟发掘的论述。
李济 – 著作
李济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不乏经典之作,特别值得后人记取的是他在临终前出版的《安阳》一书。该书是李济先生用英文写成的一部力作,1977年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部公开出版。目前,国内已有若干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文版《安阳》。《安阳》共分15章,前8章详细论述殷墟的发掘经过和历史背景,抗战前后不同年代对于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科学研究;后7章重点介绍了安阳殷墟几十年考古发掘工作的历程,在甲骨学和殷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安阳》的写作意图很明确――让世界了解安阳。为此,李济特意选择了用英语口述,由助手整理成文;也因为此,他特意选择了朴素平实的语言,结合自己的考古实践,从安阳发掘的缘起开始,将安阳共15次发掘的经过一一道来。他还列举安阳发掘的重大成果,告诉人们它在中国考古史上的革命性成就。
两年后,《安阳》英文版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随即日文版又问世。这部平实、流畅的自传体学术著作,的确使安阳为更多世人知晓。李济去世。《安阳》成为他83年人生中的最后一部著作,一个绝响。
还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李济 – 学术成就
著作专书
1.西阴村史前的遗存,清华研究院丛书。
2.城子崖,与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郭宝钧、刘屿霞合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1。
4.小屯第三本?殷虚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5. 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
6.殷虚出土青铜爵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二本 。
7.殷虚出土青铜行纹髦芯浚胪蚣冶:献牛醒胙芯吭豪酚镅匝芯克泄脊疟ǜ婕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三本。
8. 殷虚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四本。
10. 殷虚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五本。
论文
1. 幽兰,《清华学报》
2. The Bones of Sincheng ,《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
3. 安阳发掘报告发刊语,《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4. 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5. 殷商陶器初论,《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
6. 民国十八年秋季发掘殷虚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7. 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8. 现代考古学与殷虚发掘,附载于《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9. 俯身葬,《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0. 发掘龙山城子崖的理由及成绩, 《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
李济 – 评价
李济的个性被世人评说:“他总是直道而行,不懂得绕弯。”“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当年克拉克大学的同学徐志摩对他的评价―――“刚毅木讷,强力努行”,不曾改变,伴随终身。
同时,他的功绩也被历史评说:“迄今为止,在中国考古学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达到最高学术典范这一点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随着他的过世,一个巨人消失了。”
所以,无论是否被世人喜欢、知晓,起码中国的考古学会记得李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安阳会记得李济。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已有了一个“李济的安阳”。
以上整理的李济个人资料信息、 李济图片、李济简介、李济简历、李济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李济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