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卡车遨游中国下载,欧洲卡车创业记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图: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北京理工大学师生组成的“与时俱进”群众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广场。
图:2020年3月,参与新冠肺炎疫苗研制的北京理工大学团队正在进行实验研究。
图: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
图4:2020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为在校学生举行线下毕业典礼。个人资料照片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辆T-34“老坦克”隆隆驶过新落成的国防文化主题广场;
中央花园的徐特立雕像在晨光中静谧安详,从延安灵石中脱颖而出。
动静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的精神风貌。
延安精神代代相传。80年过去了,时间过去了,校园搬迁了,大学的名字也变了。这所诞生于战火中的大学,始终没有忘记以德育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通过教育培养美德
“欢迎!未来的红色防御工程师。”
“要原创!做最好的!这不仅是北京理工大学的目标,也是中国汽车人的目标!”在2018年第四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夺冠的北京理工大学“中云智车”团队立誓诚信。
凭借“做中国人”的实力,80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定地走上了“红色育人之路”。
回望建校之初,1940年,经党中央批准,北京理工大学前身——自然科学院诞生,李富春、徐特立先后担任院长,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具有基本科学知识、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革命一般人才和专业专家”,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型理工科高等教育开了先河。在延安的五个春秋时期,为新中国的建设储备了大量的商业专家和领导骨干。
“欢迎!未来的红色防御工程师。”录取通知书上的字激励了王院士、毛院士、多应贤院士等一大批新中国第一代“红色国防工程师”毕生为国奉献。
1952年,学校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学院,承担起新中国首批军械与火箭导弹专业建设的重任,为中国国防工业的教学、科研、生产输送专业人才。
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记住历史。北京理工大学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始终把握以德育人的根本,将红色基因注入人才培养。学校把学校历史教育作为师生的“第一课”,以强国使命和专业特色融入课堂,让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声无息,“道德保卫战”活动在全过程、全阶段激发学生报国情怀。
80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培养了30多万名毕业生,其中院士50多名,培养了一大批各行业的优秀建设者。近年来,60%以上的毕业生被国家重要领域、重点单位和基层单位录用,不少学生自愿到基层单位和西部地区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杨春华,从“神舟八号”到“长七”、“天舟”,再到“SpaceX龙飞船登陆国际空间站”,成为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诸多“第一”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他看来,“北京理工大学将为国家分忧解难,赢得glo
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
强国使命
“科技立功是践行强国使命的最大特色”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北理工自主研发的一款具有自动“杀毒”功能的口罩,引发各方关注。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北理工人始终如此。在北理工人的血脉中,始终烙印着“强国”的基因,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62年前,一枚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火箭,第一次在中华大地腾飞而起。刺破长空的利箭,是中国人第一次向宇宙投出的“问路石”。这枚由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师生自主研制的火箭,代号“505”,名为“东方—1”号,是新中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
“我们要在宇宙空间占一个位置!”上世纪50年代,胸怀壮志的北理工师生们,研制出新中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枚反坦克导弹、第一部低空探测雷达……
深度参与12个空中梯队中的10个梯队、32个装备方队中26个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国庆盛典装上“科技大脑”、为20万人“排兵布阵”,支撑保障焰火任务和彩车设计工作……2019年,北理工人的身影出现在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的多个重要岗位。
“聚大团队、建大平台、担大项目、出大成果,北理工始终围绕国家战略急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注重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打造大国重器。‘科技立功’已经成为北理工人践行强国使命的最大特色!”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说。
记者了解到,迈入新时代,北京理工大学结合传统优势和长期发展需要,实施“强地、扬信、拓天”的发展战略和“优势工科引领带动、特色理科融合推动、精品文科辅助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学科建设整体布局,不断为传统优势领域注入新动能,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深空探测、新材料、凝聚态物理、计算机仿真等新兴交叉领域深耕细作。
深空探测和空间载荷技术,为探索月球、火星和空间生命科学提供有力支撑;仿人机器人、微纳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形成国内领先优势;新能源汽车技术助力“绿色奥运”,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雷达技术成为中国航天器交会对接的“标配”,为北斗系统增加“短报文”功能;烟火技术为国家盛典点亮绚丽时刻;“北理工1号”帆球卫星成功发射、遨游太空……越来越多的北理工“智造”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责任担当
“探索服务社会的特色之路”
76岁高龄的毛二可院士“创业”了!
2009年12月,搞了一辈子科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带领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所的专家教授们建起一所学科性公司——理工雷科。
如今,11年过去了,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一批批原始创新的高精尖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通过理工雷科公司这一转化平台,广泛应用于灾害防治、社会安全、经济生产等重要国计民生领域,直接产值累计数十亿元。
对于高校来说,不仅要深耕育人、精深科研,还要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此,北理工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广泛实施校地合作、建设高端智库……率先在国内提出“事业化管理 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新机制,成功培育理工华创、理工导航、北理艾尔、北理新源等一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探索出一条服务社会的特色之路。
“经研究,批准方山县退出贫困县。”2019年4月18日,北理工定点扶贫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正式脱贫摘帽!2015年8月以来,北理工动员全校之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出实招、敢创新,精准施策,助力方山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了高校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的责任担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北理工还积极加强校地合作,在重庆、山东、河北、广东等地布局建设重庆创新中心、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唐山研究院等14个外派研究机构,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同时积极拓展办学功能、输出教育资源,布局嘉兴、怀来等多校区办学,以学校优势学科对接社会优质资源,构建起学校创新资源汇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新生态。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学校还确立了以京津冀板块、中西部丝路经济带板块、长江上游经济带板块、环黄渤海板块、东南沿海板块、中南及大湾区板块6大板块为主的合作发展战略布局。截至目前,北理工已与11个省部级单位、40余个司局级单位、30余家大型国企、多所高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遍布21个省、区、市,逐步构建起校地、校企、校校等全方位战略合作的新局面。
“2040年,建校100年时,北理工将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整体实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对人类知识发现与科技变革作出重要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面对北理工的百年梦想,学校党委有着清晰的勾画。
击鼓催征,奋楫扬帆。面向百年梦想,北京理工大学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聚焦内涵提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集中力量深化以‘寰宇 ’计划、‘驼峰领航’计划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以‘大部制’为核心的管理改革,力求培养一流学生、汇聚一流大师、产出一流成果、涵育一流文化。”对于实现办学目标的举措,张军深思熟虑。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自信、更有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体北理工人作为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创造者、奉献者,始终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以实干笃定的前行脚步,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北理工之路’。”赵长禄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
(王征、韩姗杉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