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我能行什么我不行 我可以我能行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01【名家解读】
任先生说老子被他的高低音乐深深地压抑了。这是古今哲学家孤独愤怒的心态,因为他们提出问题,而当时普通人的知识还没有达到他的境界,他们还没有被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并不顺利,他被嘲笑和围攻。墨子到处游说,相信他的人不多。有些哲人生前下葬,死后几年才关注,如汉代的王充,西方的斯宾诺莎。这也是古今哲学家共同的苦闷。
高峰说,这一章是老子的自叹,彰显了他的人生态度。他指出:我的理论原本有目的,有程序,容易理解和实施;但是,因为人无知,所以不能理解,不能执行;特别是当权的贵族反对我的理论,甚至伤害我;因此,为了避免麻烦,我不得不守口如瓶。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衰落。然而,他们仍在垂死挣扎,顽固地捍卫奴隶制,试图恢复奴隶主的统治。老子反对和批判奴隶制,主张废除人剥削人压迫人的阶级制度,回归原始社会。奴隶主自然要把老子的学说迫害为“异端”、“异端”。这一章应该是老子在被排斥和威胁的环境下写的。
02【个人体会】
谁说老子是神仙还是圣人?通过阅读这段话,老子也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他的理论不被世界认可,他会担心和愤怒,他会叹息。
谁说老子是应关灵隐Xi的要求被迫著书的?通过阅读这段文字,我写出了治愈混乱和拯救世界的书籍。哪里需要别人要书?老子是一个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思想家,他为世界的失去而悲伤,为世界而担忧,为世界而献身,为世界而著书立说,而不是传说中的看到人事混乱就会逃跑的大师,不管世界遇到什么,只关心自己的修行。
人活在世上,外面的地方在哪里?专员?关外是蛮夷之地,哪能称得上是异国?成仙成圣只是后人的神化。
在我看来,我们其实对老子的一生一无所知。老子是谁?他生活在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其实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孔子之前学的是官学,老子的学问是私学,不是官学。孔子自认为是西周政府遗产的继承者,是西周法律法规体系的守护者,但他本人却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只要社会秩序恢复到周制,世界就会太平。
孔子在世时,没有学者,学术界也没有激烈的争论和争论,所以孔子没有系统的理论和私人著述。只有在处士讨论的时代,才能出现系统而严谨的私人言论和著述。因为只有明确自己的立场,系统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才能站在反驳的立场上,和别人一起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著作不可能出现在孔子之前。《老子》这本书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学者。
孔子时代,周室衰微,政在诸侯,遂争霸权。篡逆弑君,礼崩乐坏,但其天下并不是混乱无序的,周天子名誉共主的地位还存在。所以,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旧秩序残存着,这个时候天下最尖锐的矛盾在于礼乐之存废,周室权威是否尊崇,战争不是它的主要焦点。而老子所解决的问题是侯王如何治理天下才能平息战乱,其根本的焦点在于如何平息战争,而不是旧制度的存废。老子所提供的完全是全新的政治制度,而且是所有制度的反面,而不仅仅指周制。而孔子的时代,政治制度只有一个,即周制。所以,老子所面对社会矛盾,只有在战国时期出现。
总结上述讨论,我认为老子生活于孔子之后,主要活动于战国初期或中期。
03【试译】
我所讲述的治政原则,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实施。但是,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能施行。言论有基础,说理有依据,由于人们不能理解,所以不能了解我拯救天下混乱的良苦用心。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知道我的人很少,能够法则于我的人更加的稀有可贵。所以,圣人一般都是身上穿着粗布衣衫而怀里却揣着美玉。古希腊的哲人也说:“贫穷的人常常怀揣着知识的美玉。”正是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
《老子注译》 高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