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阐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王锡阐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王锡阐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王锡阐是谁?王锡阐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王锡阐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王锡阐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王锡阐图片
王锡阐个人资料简介
王锡阐(1628~1682) 字寅旭,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震泽镇 。王锡阐少年博览群书,尤精历象之学。明亡投河完节,被人救起,从此着明朝冠服,不用清朝钱,潜心天文学研究。夜色晴朗,王锡阐躺卧屋顶上整夜观察天象。针对当时中西历各种门户之见,他提出考证中历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取西说之长,而去其短。著《晓庵新法》,精确计算出日食、月食的时间,首创计算金星凌日、水星凌日的方法,还著有《五星行度解》、《大统历法启蒙》、《筹算》等。王锡阐死后葬在震泽镇西(今震泽中学内)。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江苏巡抚林则徐捐重修其墓,并在墓东建“王贤祠”。1982年3月,其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锡阐 – 人物简介
王锡阐,中国明清之际的民间天文学家。字寅旭,号晓庵,江苏吴江人。生于明崇祯元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628年7月23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682年10月18日)。他精通天文,经常进行天文观测。曾独立发明计算金星、水星陵日的方法,并提出精确计算日月食的方法。所著有《晓庵新法》六卷及《五星行度解》等。
王锡阐 – 人物概述
王锡阐自幼嗜学,11岁以后,“闭户绝人事者二十年所。”其“诗文峭劲有奇气”,“尤精历象之学”。他数十年勤奋治学不辍,以观测勤勉著称。他在天文学历算领域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刻苦钻研西方历法,积极接受西方科学知识。所著《晓庵新法》、《历说》和《五星行度解》等,为中国近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王锡阐年少时已形成了忠于明王朝的思想,清政府建立后,王锡阐放弃科举,拒不仕清,在与明遗民顾炎武、潘柽章、潘耒、吕留良、张履详等人的交往中,以及穿汉衣的言行,都表现了他“性狷介,不与俗谐”的个性和为明守节的态度。王锡阐虽一生清贫,但矢志于学,所取成就,令人瞩目。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称“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对王锡阐以高度评价。
王锡阐十七岁时,明朝覆亡,他放弃科举,致力于学术研究,尤其爱好天文,常在夜间仰观天象。每遇日、月食,必以实测来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去世前一年,虽已疾病缠身,仍坚持观测。王锡阐生活在耶稣会士东来、欧洲天文学开始传入中国的时期。对于应否接受欧洲天文学,当时中国学者有三种不同态度:一种是顽固拒绝,一种是盲目吸收,独他能持批判吸收的态度,从当时集欧洲天文学大成的《崇祯历书》入手,对其前后矛盾、互相抵触之处予以揭露,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批评,进而在吸收欧洲天文学优点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天文学,写成《晓庵新法》(1663年)和《五星行度解》(1673年)二书。
王锡阐 – 人物生平
王锡阐(1628―1682年),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又号余不,别号天同一生,江苏吴江震泽人。清代天文学家。
王锡阐自幼嗜学,博览群书。17岁时,正值清军南下,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江南各地纷起抗清,王锡阐以投河自尽表示尽忠明朝。遇救之后又绝食七日,后因父母强迫不得已而复食,从此放弃科举,隐居乡间,穿古衣,用古字,以教书为业。
清初,王锡阐以遗民自命,广交天下有气节之士。顺治七年(1650年),吴越一带眷怀故明、耻事新朝的文人成立了惊隐诗社(又称逃社、逃之盟),当时加入诗社的有顾炎武、潘柽章、吴炎等名流,王锡阐亦参与其中。潘、吴都是王锡阐的挚友,潘柽章之弟潘耒还曾受业于王锡阐数年。潘柽章、吴炎两人精通史事,因念明代没有成史,遂仿《史记》体例合著了一部《明史记》,王锡阐亦参与撰写了其中的年表、历法。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大兴文字狱,潘、吴两人因庄氏《明史》案被杀。惊隐诗社遭此变故遂解散。为此,王锡阐作《挽潘、吴二节士》、《齐仕门》、《广宁门》等诗篇以表怀念。
王锡阐对天文历算情有独钟。明末时,中、西历法并行,因其中原理深奥,常人不经专门传授难以掌握。而徐光启所修《崇祯历书》世人奉为典范,学者亦依其为旨归。唯王锡阐闭户著述,勤于观测,每遇天色晴霁便登屋仰察星象,竟夕不寐。久之,王锡阐兼通中、西历学,并作《西历启蒙》和《大统历法启蒙》,评断中、西历法之优劣。崇祯间,鉴于明《大统历》较为疏简,王锡阐又著《晓庵新法》六卷,兼采中西,参以己见,首创准确计算日月食的初亏和复圆方位的演算法以及金星、水星凌日和五星凌犯的演算法,此书后被编入《历象考成》,成为编算历法的重要依据。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锡阐作《推步交朔测日小记》,确切测算了当年发生日食的时间。后又相继著成《丁未历稿》、《五星行度解》、《历表》、《历说》、《日月左右旋问答》、《圜解》、《三辰晷志》等。其中《五星行度解》和《日月左右旋问答》侧重于宇宙理论的阐释,影响颇大。
王锡阐在天文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成就为人所称道。时人将他与当时北方的历算名家薛凤祚并称为“南王北薛”。与王锡阐交谊甚笃的顾炎武亦甚为推崇王氏的天文学造诣,曾作《广师》一文,称自己在天文历算方面远不如王锡阐。天文数学家梅文鼎甚至认为王锡阐的历学成就更胜薛凤祚一筹,并以未能早知王锡阐其人、与他深研此学而深感惋惜。
王锡阐艰苦力学,学问根底广博深厚,除醉心于历法、算学外,于哲学、诗文亦颇有造诣。他反对王阳明的心学,提倡“经世致用”,独尊程朱理学。从中年起,便与张履祥、吕留良、钱澄之等一起讲授“濂洛之学”;又应松江周篆之约,组织讲学会,讲习理学精义,深受后辈的推崇。王锡阐的诗文峭劲有奇气,大多率意而出,尽意而止,颇显清妙,处处流露出平生的志向和气节。
王锡阐一生以志节自励,忍饥杜门,20余年如一日,晚年更是贫病交加。友人吕留良等来访,连粗茶淡饭也招待不起。即使如此,他仍不忘保持晚节,不用时世一钱。王锡阐死时55岁,由于无子,学无传人,加之其著作都用篆字,人多不能识,故遗稿颇多散失。后来潘耒将其幸存的50余种遗稿加以搜集刊行。在这些遗作中,除上述历学著述外,还有与薛凤祚、万斯大、朱彝尊、徐发等往来的书信,今皆见于《晓庵遗书》、《晓庵先生文集》,是研究王锡阐的重要史料。
王锡阐 – 成才之路
王锡阐出生在吴江震泽,震泽是太湖的古称,因镇近太湖,遂以震泽称之震泽,亦以小桥流水著名,有“禹迹桥”、“思范桥”、“慈云禅寺”、“慈云寺塔”、“蠡泽湖”等古迹。王锡阐曾写有《震泽八咏》、《江南曲四首》等歌颂家乡和家乡人。
锡阐跟叔父度日,家境与一般农户一样贫困。但在11岁开始悉心于学,他的诗文基础很好,现在吴江图书馆就藏有他的诗文集。
与所有读书人一样,王锡阐本可以通过科举获取功名,然而,1644年(清顺治元年),王锡阐17岁时清兵入关,改变了他的命运。
清兵给吴江带来了灾难,震泽也遭厄运。面对这场巨变,有着忠君思想的王锡阐作出的反应是自杀殉国。他先是投河,遇救未死,又绝食七日,后来在父母强迫下才不得不重新进食。这并不是他的一时冲动,他的报国之思、亡国之痛是刻骨铭心的,这伴随了他的一生。王锡阐放弃科举,为明守节,穿古衣、用古字表示对现实不满。
王锡阐忠于亡明,不愿与清廷合作,自然地与明朝遗民中的一些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他最密切的朋友是潘柽章和吴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和十三年(1640年)的时候,也就是王锡阐10~11岁时,潘柽章跟从他的父亲潘凯到震泽康庄别墅吴氏家里做客,而当时,正巧潘柽章的朋友,同样是平望人的吴炎也跟从叔父吴宗汉到震泽住在王锡阐家里。康庄别墅吴氏家与王锡阐家相距二里多路,于是王锡阐就相识了潘柽章。他们就一起参加了以眷怀故明、耻事新朝为宗旨的惊隐诗社,一起仿《史记》体例,编《明史记》。该记由潘柽章作本记和志,吴炎撰世家列传,王锡阐写年表历法,戴笠编流寇志。从顺治十一年(1654年)开始,他们寒暑无间,埋头写作。然而就在《明史记》已成十有六七,即将完成之时,受浙江湖州府富商庄廷x“明史案”牵连,清康熙二年(1663年)2月潘柽章、吴炎遭逮捕后被斩杭州弼教坊。“明史案”使王锡阐变得谨小慎微,以后不再热心于为亡明修史了。
就在这时,西方耶稣会士来华,为达到传教的目的,他们带来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知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中外文化交流,史称西学东渐。西学东渐,对中国科学影响最大的是天文学,这为王锡阐研究天文学打开了大门。
王锡阐不求取功名,又不能编写明史,但他在历算方面有特长,王锡阐自幼博览群书,尤精通历法、算学,在潘柽章家里的私塾中教书,与潘耒讲论算法,于是,他开始投身于天文学的研究。王锡阐作为民间天文学家,研究得不到政府的资助,且不说他无法买必要的书籍,平时还为生活忧愁,但他坚持不懈。他一方面具有科学的态度,兼取中西之长;另一方面具有实践第一的献身精神,夜晚遇天色晴朗,即登上屋顶,仰观天象,竟夕不寐。积月累日,学问越深。他著有《新法》、《历说》、《大统历启蒙》、《圜解》、《三辰仪晷》、《日月左右旋问答》诸书,成为了中国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
王锡阐生长在一个特别的时代,在时代的激流中,他一介布衣却在思想、精神、学术上对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王锡阐 – 研究成果
王锡阐对于天文历算特别爱好,在参加惊隐诗社活动和写作《明史记》的同时,一直不停地进行天文研究。那时期先后行用的中、西两种历法,其中原理深奥,一般人不经过专门的传授,是难以掌握的,但是王锡阐却能够没有老师传授而自己弄通大意。当时整个中国学术界对欧洲科学发展的了解处于闭塞状态,徐光启等编释的《崇祯历书》,成为中国学者研究西法的范本,认为可以作为中国二、三百年不用修改的历法。
王锡阐潜心于自己实际测算,每当遇到天色晴朗,他就爬到屋顶上,仰卧着观察天空中的星象,整夜不睡觉。然后他对历算书籍进行精心研究,验证实际测算的结果。经过长期的实际测算,王锡阐对于中、西历法有了相当深度的了解,他曾作有《西历启蒙》和《大统历法启蒙》来讨论中、西历法的优劣。对于西历提出了“如谓不易之法,无事求进,不可也。”认为没有不用改进的历法。王锡阐基于一贯倡导的探求数理之本的主张,在当时作的《历说》、《晓庵新法序》以及以后的著作中,对中、西历法的交食、回归年、刻度划分、节气闰法、行星理论等主要问题作了评论。
王锡阐一向重视天文观测,藉以验证步历理论,在他作的多次观测中,唯有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日食留下了较详细的记述。这次日食前,他作有《推步交朔序》,并将自己及中、西历的测算方法备陈于后。交食发生时,他与徐发等人用五家方法同时测算,而自己的测算方法最为慎密。为此他作了《测日小记序》,论说观测要旨,认为“人明于理而不习于测,犹未之明”。在文章中还说:“每遇交会,必以所步所测,课较疏密,疾病寒暑无间。年齿渐迈,血气早衰,聪明不及于前时,而黾黾孳孳,几有一得,不自知其智力之不逮也”。每遇日、月食,必以实测来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四岁,虽已疾病缠绵,仍坚持观测。由此可见王锡阐严肃的科学态度。
王锡阐把迷信排除在科学之外,他生活在耶稣会士东来,欧洲天文数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的时期。这些天文方法有较高的精确度,其中运用了对中国来说还是全新的三角几何学知识、明确的地球观及度量概念,因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应否接受欧洲天文学当时中国学者有三种不同态度:一种是顽固拒绝,一种是盲目吸收,只有他能持批判吸收的态度。
他从当时集欧洲天文学大成的《崇祯历书》入手,对其前后矛盾、互相抵触之处予以揭露,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批评,进而在吸收欧洲天文学优点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天文学。他在对中西历法有了较深了解的基础上,兼采中西,参与己意,写成《晓庵新法》。
王锡阐 – 学术作品
《晓庵新法》 共六卷,运用刚传到中国的球面三角学,首创准确计算日月食的初亏和复圆方位的演算法,以及金星、水星凌日和五星凌犯的演算法,后来都被清政府编入《历象考成》,成为编算历法的重要手段。所谓“凌日”,就是当金星或水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人们看见太阳表面出现小黑点,这是金星或水星在日面上的投影,这种自然现象叫作凌日。因为在此之前,无论中历还是西历,仅能对此进行粗略的推算。
《五星行度解》 是在第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套行星运动理论。第谷为丹麦天文学家,曾提出一种介乎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和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之间的宇宙体系。这个体系在欧洲没有流行,但在十七世纪初传入中国后曾一度被接受。王锡阐认为五大行星皆绕太阳运行,土星、木星、火星在自己的轨道上左旋(由东向西),金星、水星在自己的轨道上右旋(由西向东),各有各的平均行度;太阳在自己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这轨道在恒星天上的投影即为黄道。他据此推导出一组公式,能预告行星的位置。他还考虑到日、月、行星运动的力学原因,但错误地认为这些是因假想的“宗动天”(恒星所在天球外的一层天球)的吸引所致。当时近代科学的引力理论尚未出现,对行星随太阳运动的原因,西历以“太阳于诸星,如磁石于铁,不得不顺其行”做了解释。而王锡阐则进一步探询了日月五星距离变化的原因,这种探讨使他成为中国较早注意引力现象的学者之一。
王锡阐 – 文学表现
王锡阐不仅仅是一个天文、历算学家,又是一个学者、诗人。他坚苦力学,博览群书,学问根底广博深厚,尤其醉心于哲学。他反对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倡“经世致用”,与顾炎武的论学宗旨相同,只是尊崇程朱。从中年起,先后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张履祥、吕留良、钱澄之等一起讲授濂洛之学;应松江周篆之约,组织讲学会,具有很高的威望,受到后辈的尊重。同时对于《诗经》、《易经》、《春秋》等,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他的诗文峭劲有奇气,不一定求工,大多率意而出,尽意而止。特别是诗歌,有才华并显得清妙。他不去沿袭追求时尚,却处处流露出平生的志向和节慨。例如“我固冰雪心,炎燎不能灰。”“蝉抱高枝鸣,竭死声不哀。”可见他品性的皎洁,与冰雪相媲美。他有一首《幽居》:
北牖微风度, 斜阳意独醒。
寒溪沉鹭白, 夏木挂虫青。
理钓竿成曲, 为农具有经。
邻翁寻旧约, 倚棹渡前汀。
清初的大词人朱彝尊非常欣赏,把他作为明遗民,采入《明诗综》。
王锡阐 – 人物轶事
王锡阐生于明清易代之际,与天文数学家梅文鼎同时而又齐名,王锡阐号晓庵,梅文鼎号勿庵,遂被后人并称为“二庵”。两人都娴于天文历算,然而王锡阐精核,梅文鼎博大,各造其极,不分高下。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明朝覆亡;随即清军入关南下,弘光小朝廷覆灭。在急风暴雨的时代大变迁中,由于难以忍受“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民族高压政策,江南各地纷纷起兵抗清。
王锡阐当时年仅十七岁,却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为了表示忠于明朝,他奋身投河自尽,但是意外地被人救了起来。由于他已下了必死的决心,于是又开始绝食,勺水不入,经过了七天,却又没有遂愿。最终因为父母的劝导与强迫,才不得已而复食。可是从此以后,王锡阐放弃了科举考试之路,他不愿去做清朝的官。从此王锡阐隐居在乡间,以教书为业,致力于学术研究;甘心于做一个故国遗民而贫困一生。
王锡阐生来聪明颖异,性格孤僻,从不与同年龄的孩子一起游戏。他天性爱好思考,不善于交际应酬。那时候一般的读书人,对于数学上割圆、勾股的测量方法,大多感到目眩心迷,难以弄清楚,然而王锡阐却能手画口谈,好像下棋时的黑子白子一样清楚。他曾经说,自己与别人相见的时候,往往面面相觑,一天不讲话。然而与志同道合的人讨论古今的事情,却又能够纵横不休,没有停止的时候。因为家里贫困,得不到很多书;但即使得到了许多书,自己也并不都读,读过也并不都记住;只是当读书有所心得的时候,却会欢喜雀跃。这种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在古人中也是不多的。
由于王锡阐专心致力于学问,与世人格格不入。他常常穿着明朝时的衣服,鞋子也破得露出脚跟,一个人独来独往。其实他的志向和节慨却是效仿宋代末年谢皋羽、郑所南这一流爱国人物。他常常喜欢一个人漫步在田野上,向着南方怅望,显得特别忧伤,因此被乡里人看作是一个“狂生”。王锡阐在自叙《天同一生传》中,流露出强烈的亡国之痛,伤时之情,是他一生的最大隐痛。
王锡阐 – 王锡阐纪念馆
王锡阐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王贤祠为纪念我国明末清初的天文学家王锡阐(号晓庵)所建。苏州巡抚林则徐曾筹款为王锡阐营建墓地,墓前立了题刻“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的碑石,墓东建造了“王贤祠”,设有王晓庵纪念馆。1982年,王晓庵墓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锡阐先生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葬于西圩(现震泽中学)。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江苏巡抚林则徐倡捐重修王锡阐墓。建立墓门,用张履祥语题曰“南服英贤”,又缭以周垣,北垣用顾炎武语为题“江天白云”。另在东铡新建“王贤祠”即晓庵祠,仍用顾句题额“学究天人”,祠东面河上石桥为晓庵桥。 1982年王锡阐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是王锡阐先生诞辰370周年,在此市、镇两级政府投入二十多万元,对墓、祠、桥等进行全面整修,并建立王锡阐纪念馆。是年11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国天文学会等部门在吴江市联合举行《纪念王锡阐诞辰370周年学术研讨会》,同时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以上整理的王锡阐个人资料信息、 王锡阐图片、王锡阐简介、王锡阐简历、王锡阐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王锡阐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