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禄口,14万人的静音模式
8月4日,南京禄口执行封控管理已14天。
△安静的南京禄口街道 钱然 摄
昔日繁华热闹的街道,保持着静音模式,“走在街道上,周围静悄悄的。”禄口街道志愿者汪昊说,这种安静,令他十分安心,“悄无声息,是对禄口抗疫最大的帮助,也是对所有抗疫人员工作最好的肯定。”
△安静的南京禄口街道 钱然 摄
7月20日晚上10时55分,南京禄口街道14万居民的疫情阻击战正式打响。处在这轮疫情最前线的禄口,7月21日成为封控区域,公共交通立即停止运营,社区只进不出。然而,静音模式下,是一场川流不息的保供大战……
“最快速度把传染源筛出来”
依照此前其他城市的防疫经验,要打赢禄口保卫战,最紧急任务是以最快速度切断传染源。如何筛选?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对密接、次密接人员进行集中隔离,是最有效方法。
8月4日,禄口街道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禄口已经进行了多轮全面核酸检测。
第一轮检测在通报疫情当晚就已启动,从7月21日凌晨一直持续到下午,24小时内完成检测。有了第一轮经验,社区采取分批次采样,做完一批再通知下一批,居民排队时间从首场2小时缩短至20分钟。
△ 志愿者汪昊协助上门做核酸检测
“第五轮核酸采取了上门采样。”禄口街道秦村社区紫荆苑志愿者汪昊从7月30日开始,和医护人员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做核酸检测,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录入信息、整理贴码的试管。
8月1日早晨,又一轮核酸检测,汪昊5点起床,6点到达小区门口集合,他和医护人员挨家挨户上门,一直忙到中午,迅速完成辖区居民核酸采样。
△ 医护人员上门为陈巷村居民做核酸检测
筛查是这场赛跑中的关键一步。第二步,便是通过全面流调,对所有密接、次密接人员进行集中隔离。
△ 朱道友在转运工作中拍下的照片
“我每天的重点任务,就是负责密接与次密接人员的集中隔离转运。”禄口街道陈巷村居委会工作人员朱道友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为切断传染源,从7月22日起,每天上午8点至次日凌晨两点,他的工作是全力保障隔离人员转运工作,“直到群里明确地说‘今天不发车了’,才敢睡觉。”
△ 转运司机邢凯
7月29日至30日凌晨,邢凯至今仍记得那一晚的紧张,江宁开展大规模隔离人员转运工作,他是转运司机。
“每次任务7辆车一行,每辆车15人间隔落座,我们就这样一趟趟运,一直工作了14小时。”邢凯说,看着每一位隔离人员走进设施完善的隔离酒店那一刻,他就觉得禄口离解封的日子又进了一步。
“短暂的告别,是为了更长久的陪伴。”转运当晚,一位禄口街道居民在朋友圈写道。
“宅家里,吃用全面保障”
对于高风险地区隔离在家的十多万居民来说,“待在家就是为防疫做贡献”,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但让14万禄口居民做到闭门不出,背后则是一场浩大的物资供应战,居民的“吃喝用”都得到位。
△ 陈巷村倪文吉在配送物资
“拖拉机‘突突突’一响,村民们就知道生活物资来了。”陈巷村90后网格员倪文吉说,他和同事借了一台农用拖拉机,与志愿者组成“送菜小分队”,每天马不停蹄地为村民配送生活物资。
7月28日,一批肉类晚上9点到达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连夜开工,一直忙到凌晨。29日上午8点,一批蔬菜到货,倪文吉和志愿者3小时便将蔬菜送到村民餐桌。
村民彼此不能见面,到处静悄悄,但微信网格群里却十分热闹,村民们纷纷发图晒厨艺,倪文吉说透过村民的图片就能闻到香味。
△ 志愿者汪昊(左)和同伴分别负责值守小区楼栋
禄口街道秦村社区紫荆苑12栋,汪昊从7月25日起,负责在这里值守。一栋楼、一个人、一把椅子,一守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全力守好楼里的120户居民。一有物资运到,就会立即依次分发到各家门口,这些天,他成了这栋楼住户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 陈巷村网格群里晒美食
“有这么充足的物资保障,我们都会乖乖宅在家。”居民们在群里这样说。
据悉,禄口机场疫情发生后,为保障封控区域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南京“菜篮子”众彩市场积极组织蔬菜、粮油、生活用品等保供物资输送封控区域,在7月21-31日期间陆续完成6次物资配送。其中,共配送大米298吨、食用油73.25吨、蔬菜727.8吨、方便面3230箱、火腿肠36.4万根、食盐白糖酱油醋等调味品27.5万份,另外还有洗衣粉、牙膏、香皂、卷纸等生活用品33万份。
“封控区紧急支起了一座三级医院”
封控区内居民医疗需求如何得到满足?答案是:一座集聚省级医院医疗资源的封控区集中医疗救治点——改建增援的禄口社区医院被迅速支建起来。
△ 市民来禄口社区医院就诊
“现在的禄口社区医院,已经相当于一座省三级医院的资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ICU副主任、禄口集中医疗救治点的临时党总支书记兼总领队贾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数日内,两批次的省市66名医务专家增援禄口医院,极大程度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就医需求,“让原本焦虑的居民一下安了心。”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贾凌是一名“武汉逆行者”,他于2020年1月25日驰援武汉,在疫区积累了丰富的疫情作战经验。
△ 禄口社区医院的 P2+ 移动实验室核酸检测可 2 小时出结果
为了满足封控区居民需求,7月27日,贾凌率领两位同事进入禄口医院,研判形势后,随后两批次医护专家进入,不仅紧急完成了符合感控流程的“三区两通道”发热留观病房改造任务,还调来了包括移动CT等医疗设备,迅速丰富禄口医院的医疗资源。
“我们医院任务主要是三个,一是筛查出感染者,二是满足封控居民各类医疗需求,三是通过联络机制转运急需区外医疗资源的患者。”贾凌说,在全南京市统筹医疗资源调配下,目前已有来自逸夫医院、鼓楼医院、市妇幼、市儿童医院等三甲医院专家,24小时坐诊,为患者提供精准化诊疗服务。
△ 贾凌和专家一起给禄口患者诊疗
“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急救、血透中心等科室都齐备,具备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的接诊能力,还重点提升了需求量较大的儿童就医和孕妇产检等诊疗能力。”贾凌说,对于儿童就医,也有专门的普儿儿科和发热门诊儿科。
禄口街道居民陈小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有了优秀专家进来,身体不适都能够直接在禄口医院获得医治,不用担心医疗资源问题,令他放心。
“消杀人员的‘终末’之战”
随着确诊患者收治“小汤山”,密接与次密接人员被转运集中隔离,禄口街道安全系数也越来越高。无数禄口人关心的一件事是,曾被阳性患者接触的空间是否清洁?
为彻底切断病毒传播,封控区内的消杀工作一直在进行。
7月21日凌晨,徐晓光被紧急召集:参与南京禄口机场消杀。他从事消杀十多年,现在是南京洁安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本身就不太胖的他,连续奋战11天后,暴瘦了十几斤。
△ 禄口机场消杀
徐晓光介绍,禄口机场的消杀做得十分细致,机器无法消杀之处,消杀人员会一一蹲下,细心地用酒精湿纸或沾有含氯消毒剂的毛巾一一擦拭,确保终末消毒。
“大家穿上防护服,一进去就是五六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要干七八个小时。他们出来以后,胶鞋里、口罩里、手套里全是水。”徐晓光说,对于机场的消杀工作,所有消杀人员都全力以赴。
除了禄口机场,封控区全域正在与病毒来一场“终末”之战。
翠屏城小区是禄口街道辖区内最大的商品房小区,拥有139栋约8000户居民,为做好消杀,物业专门成立15人“消杀小分队”,在烈日的炙烤下,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严格执行消毒任务,每日对公共区域和楼道进行全面消杀。
翠屏城小区是辖区内所有小区和楼宇空间的缩影。此外,辖区道路也进行了全方位消杀。
微型雾炮车是道路消杀的常客,它有着三轮车的体积、厢货车的造型,身后还架着一杆粗壮的“炮筒”,被雾化后的消毒液一经喷出可以覆盖宽约3米的道路,能将各条道路进行全面消杀。
“静悄悄的禄口街道,伴着充满消毒水的味道,我觉得不用等太长时间,禄口的居民就可以走出家门,走上街头,呼吸自由而干净的新鲜空气。”一位支援禄口街道的医务专家说,大家再忍一忍,黎明就在前方。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