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一方秦印的章法
秦印的章法常常不为人提起,因为秦印常常被“田”字格或“日”字格框定,完全失去了章法的可塑性,入印文字被框定在界定好的界格里,被固化死了。于是,我们欣赏和学习秦印,常常把重点放在或稚拙古朴或憨态可掬的文字篆法上,从篆法入手学习秦印主要是因为秦印是从战国古玺向汉印过渡的中间阶段,秦印的篆法演化实际上体现了古玺印的篆法演化原理,于是,秦印的章法被忽略了。
(秦印样式)
秦代是最规矩的时代,各种法规条文将人的思想空前地禁锢起来,一如秦印的界格,但这并不代表秦印就完全没有章法变化可言,实际上,在秦私印中,仍然有大量妙趣无穷的秦印作品,章法十分精彩。比如我们秦印作业第32方要说的这方“放諸”:
(秦印:放諸)
这是一方秦私印,印面两字为“放諸”。实际上,要谈它的章法,还得先从篆法谈起:
印面上的两个字,我们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小篆的丝毫影子,只留下了简略的字形罢了。“放”字的字形天然不易做到方正,因为这个字有四向伸展的笔画,没有可供标明纵横秩序的横与竖,而“立地”的底部笔画也多是斜笔,其实,就算是汉印中,“放”字也是难以处理的字(在汉印中,它也至多是保持外轮廓的方正)。所以,在这方秦私印中,因为凿制的原因,它变得欹斜,一点也不端正,并且位置挪移到了“日”字界格上格的右侧,它的左侧,留下了一大块“红地”。
(放字的不端正)
这很可能不是匠人有意为之,但是它毕竟呈现了这样的视觉效果。
与之对应的,是“諸”字的篆法,它同样做了调整(当然,我们无法知道这两个字的凿制顺序,无法判定哪个字先刻,哪个字后刻。所以,这里只是假设出来的顺序,如果我们把两个字调换顺序,其原理是一样的),它被放在了“日”字界格下半格的左侧,而在右侧留出了大面积的“红地”,为了达成这种效果,“諸”字的“言”部改变了篆法,“口”部缩成了一点,减小了下半部的占地面积,以达成右侧留空的目的。当然,汉缪篆的篆法是不会这样做的。汉印要的是平稳,这种变化的机会失去了。
(諸字的不端正)
注意看,放字的不端正与諸字的不端正是互相配合的,这实际上就是章法了,因为做完这篆法的调整之后,“放”字的左侧、“諸”字的右侧各自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两块“红地”,这两块红地,形成了两个字之间的对角呼应。
这种“呼应”配合“红地”与白字之间形成的疏密对比,共同组成了这方印的审美特征。至于这方秦印的线条特征及它的憨憨朴朴稚拙的字形姿态,与前面作业秦印印例有相同之处,我们不再一一进行强调了。
(【篆刻作业】之39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