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安帝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汉安帝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汉安帝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汉安帝是谁?汉安帝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汉安帝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汉安帝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汉安帝图片
汉安帝个人资料简介
汉安帝,名刘祜(公元94-125年),汉章帝孙,清河王刘庆之子。延平元年八月,汉殇帝驾崩,摄政的邓太后立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时年十三。虽为一朝天子,但是朝政大权均在邓太后所掌控,刘祜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后邓太后驾崩,刘祜才开始亲政。安帝亲政不足五年,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终年32岁。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汉安帝 – 人物资料
朝代:东汉
在世:94年―125年
在位:106年-125年
前任:堂弟汉殇帝刘隆
继任:堂弟北乡侯刘懿
刘祜年表
公元94年,安帝刘祜出世。
公元106年,殇帝早夭,刘祜即位。
公元121年,把持朝政的邓太后去世,安帝刘祜开始着手镇压邓氏外戚集团。
公元125年,安帝刘祜在巡游中去世。
汉安帝 – 基本简介
汉安帝刘祜(94年―125年),东汉第六位皇帝(106年―125年在位),在位19年。他是汉章帝的孙子、当年被废太子清河王刘庆的儿子,母左小娥。106年,他被外戚邓氏拥立为帝,改元“永初”。
汉安帝即位后,仍由邓太后执政。外戚邓氏吸取窦氏灭亡的教训,联合宦官,袒护族人。邓氏专政直到永宁二年(121年),邓太后去世,安帝才亲政。安帝亲政后下令灭了邓氏一族,安帝虽灭邓氏,但是尚未制止妇人干政的局面。再加上安帝年年不理朝政,沉湎于酒色,导致当时汉朝朝政腐败,社会黑暗,奸佞当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患也十分严重。史称安帝之世,全国多地震,水旱蝗灾频繁不断,外有羌族等少数民族入侵边境,内有杜琦等领导的长达10多年的农民起义,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东汉王朝更进一步衰落。到了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在南巡的途中死于南阳,享年32岁,葬于恭陵。 恭陵在孟津县三十里铺。
安帝谥号孝安皇帝,庙号恭宗。
汉安帝 – 年号
永初:107年-114年
元初:114年-120年四月
永宁:120年四月-121年六月
建光:121年七月-122年三月
延光:122年三月-125年
汉安帝 – 安帝亲政
初,安帝为清河王子,汉殇帝崩,邓太后征立为嗣皇帝。帝遂即入京即位,时年十三岁。帝初立,邓太后总揽政权,至永宁二年(121)二月,邓后卒,帝始亲政,年已二十八岁已。
安帝既掌权,其乳母王圣、亲信宦官李闰,遂与邓氏争权,乃诬告邓后兄大将军邓骘、宦官蔡伦等图谋废立,安帝遂下诏查办,邓氏悉灭,蔡伦自杀。
邓氏既败,宦官李闰、江京及安帝乳母王圣等,遂即参与朝政,皇后阎氏之兄弟亦封侯拜将,参与朝政。宦官、外戚共掌朝政,自安帝始。
宦官外戚掌权
宦官、外戚掌权,而安帝则不理朝政,吃喝玩乐。宦官、外戚遂相互勾结,玩弄权柄,胡作非为,危害百姓。司徒杨震数次上书力谏,请安帝理政,安帝不为所动。
大敌当前,仍不理朝政
安帝亲政不过数年,西羌数次进攻金城、武威,鲜卑进攻居庸关,北匈奴和车师进攻河西。大敌当前,而安帝仍不理朝政,将朝中军政交于宦官樊丰。
汉安帝 – 太后秉政
刘祜即位,却没有赶上好时候。内忧外患,百事多艰。首先是河西急报,西域各国不满班超离任以后担任西域都护的任尚的苛政,纷纷叛汉。接着就是羌族起义,这场战争长达11年之久,耗费巨大,使东汉元气大伤。延光二年(123年),西部传求消息,北匈奴和车师联兵,进攻河西四郡。大臣们都主张放弃西域,退回玉门关内。只有从边疆回京城汇报情况的敦煌太守张当力排众议,廷尉陈忠也认为西域和中原的关系已久,轻易放弃就会失去人心,不如在敦煌置校尉,增加河西四郡的兵力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安帝采纳了张当、陈忠的意见,并派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率领500士兵出屯柳中城。班勇到西域后,依靠河西四郡和两域属国的军事支援,击退匈奴,降服车师,使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再次畅通。
边疆多事的同时,国内也灾害连年,人心浮动。在安帝登基的那一年,就有18个郡国发生了地震,41个郡国发生了水灾,28个郡国受风暴和冰雹的袭击。延光三年(124年),京城和23个郡围发生了地震,36个郡国发了大水,下了冰雹,人民困苦不堪。
此时,虽说是刘祜当皇帝,但实际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邓太后所依靠的是宦官剿乡侯郑众和尚方令蔡伦。朝臣见朝政被外戚和宦官掌握,于是密集一批对此同样不满的官僚士大夫,准备发动政变,要杀死邓骘及郑众、蔡伦,废黜太后和安帝,另立平原王刘胜为帝。消息不慎走漏,邓太后先发制人,镇压了叛乱。永宁元年(120年),安帝已26岁,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说安帝已经成年,应该独立处理政务。邓太后闻奏大怒,命令用布袋将杜根蒙头盖脸套起,用棍棒击杀,然后抛尸城外。太后的弟弟、越骑校尉邓康,也劝其退居深宫,不再干预政事。邓太后仍然固执己见。邓康见太后不纳谏,称病不朝。邓太后一怒之下,将邓康免官,并开除了邓康的族籍。
不过,在东汉几个得势的外戚集团中,邓氏的表现是比较好的。邓太后以立安帝定策之功,奖励有关官员,当然也包括邓骘,增封了三千户食邑。邓氏兄弟辞让不受,以至于使者来时都躲起来,最后只好作罢。平时,邓氏兄弟也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勤劳王事。这当然与邓太后对她的家族严格要求有关。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消除皇权和外戚势力的尖锐矛盾。
汉安帝 – 宦官当道
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去世,安帝亲政。这时,在安帝周围已形成了以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安帝早就不满受制于邓太后的地位,太后的死对他来讲无异于一次政治上的解放。太后死后不久,有几个以前受过太后惩罚的官人诬告太后兄弟邓悝、邓弘、邓闾阴谋废安帝,另立平原王为帝。这一诬告正中安帝下怀,邓悝等被判为谋反罪处死,邓骘凶不知情,被免官归郡,受郡县官吏的逼迫而死。因邓骘无罪遇害,大臣们不服,大司农朱宠等仗义执言,为其鸣冤叫屈。为平息官员们的怨气,安帝又假惺惺地谴责州郡官员,并命令妥善安葬了邓骘。
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宦官集团又一次得势。安帝封江京为都乡侯,封李闰为雍乡侯。安帝乳母工圣及其女儿伯荣更加受到宠爱,生活奢侈,贪污受贿,随便出入宫廷,干预政事,无恶小作。伯荣有一次到甘陵去,沿途前呼后拥,郡县官员夹道迎送。甚至有的郡守和王侯迎着伯荣的车子叩首行礼。
这时候,官僚集团与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锐。以杨震为代表的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安帝约束、惩戒飞扬跋扈的宦官,但安帝总是置之不理。而被揭发的宦官们则乘机诬告,最终整死了正直的杨震。
就在内忧外患四起之时,皇宫中为争夺帝位继承权又开始了殊死的斗争。安帝的阎皇后多年不育,永宁元年(120年),安帝立宫人李氏所生之子刘保为太子。李氏在此以前已被阎皇后鸩杀。阎皇后怕太子继位以后会追究杀母之仇,处心积虑地要将刘保除去。阎皇后与樊丰等宦官串通一气,先将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定成死罪,除去太子的羽翼,然后又向安帝进谗言,说刘保行为过恶,不宜处太子之位。安帝宠爱阎皇后,于是有了废立之心。太子的废立要经大臣们讨论,大将军耿宝秉承阎皇后意旨,力主废黜刘保。太常桓焉、廷尉张皓则反驳说:“人生年末满15,过恶尚未及身,望陛下为太子选德行高操的师傅,辅导以礼义,自然行为有方。”只是安帝并不觉悟,竟废黜了刘保,另封他为济阴王。
延光四年(125年)2月,安帝携同阎皇后和贵戚南下游玩,行抵宛城,忽然得病,时冷时热,病势沉重,只好下令立刻回京。3月,在返回途中到达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南),已呈弥留状态。他想嘱咐后事,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睁眼盯视着皇后,慢慢死于车中,终年32岁。当年,葬于恭陵,庙号“恭宗”,谥号“安帝”。
汉安帝 – 继承人
安帝之荒唐,无以复加。他曾封乳母王圣为野王君,为她修建豪宅宫殿。司徒杨震上书劝谏,希望安帝罢黜宦官,反而被安帝罢官。杨震不堪屈辱,愤然自杀。时为延光三年(公元124年)。
第二年三月,安帝与阎皇后、国舅阎显、宦官樊丰、江京等,离开洛阳,到江南巡游。安帝突发疾病于宛城,未几,崩于宛城。年三十二岁。
夺宫之变与继承人
安帝本来立后宫庶妃李氏所生子刘保为太子,而皇后阎氏未生子,阎氏惧怕李氏依仗太子夺其地位,遂将李氏毒死,后诬告太子保谋反,使安帝废黜太子保,贬为济阴王。
安帝崩,而太子被废。阎后遂立章帝之孙、北乡侯刘懿为帝,而北乡侯在位半年,卒。刘懿卒后,阎氏秘不发丧,屯兵宫中自守。而宦官孙程等,联合宫中几大掌权宦官,秘密迎立废太子济阴王保为帝,是为顺帝。而阎后则被囚禁起来,不久死去。阎显、江京等被杀。史称此事为夺宫之变。
汉顺帝刘保
汉顺帝刘保(115年―144年),东汉第七位皇帝(126年―144年在位)。汉安帝之子。汉安帝死后,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刘懿为皇帝,想自己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刘懿做了7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曹腾、孙程等19人便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将时年11岁的刘保拥立为帝,改元“永建”,那19位拥立刘保的宦官也全部封侯。
由于汉顺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来的,所以将大权交给宦官。顺帝本人则温和但是软弱。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宦官、外戚互相勾结,弄权专横,汉朝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百姓怨声载道,简直是民不聊生。建康元年,汉顺帝死,享年30岁,在位19年。
顺帝死后谥号孝顺皇帝,庙号敬宗。
汉安帝 – 人物评价
延光元年,即西元一二二年,尚书W射陈忠向安帝上疏,疏文中历数时局的艰危,将汉廷的窘迫和盘托出,实实在在是天灾人祸:一方面是淫雨漏河、海水盆溢、蝗m滋生所导致的稻收俭薄、民困肭睿灰环矫媸腔鹿俨僦ㄓ止诰鳎林髦圃谒衙狻2偈比位泼懦J蹋0樗嬖诎驳圩笥遥霉霸诘胤阶魍鞲#诔械拇蟪伎蠢淳头峭俺A恕S谑牵饩褪呛和⒅谐ぱ莸囊荒弧鹿僮ㄈā
然而,在汉廷的政治中,这是一大禁忌,它的政治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宦官,因受了阉割,所以既不能成男性,也不算是彻底的女人。然而究其根本,在古代的男子看来,宦官首先不是男人,自然也就不属于“阳”了。如此一来,宦官的干政在政治带来阴阳失调的后果,这不仅违背礼法,而且有违于天常。尚书W射陈忠就是从这一层来看待他所要弹劾的伯荣的,当然,最后还是君权:若国政一由帝命,王事每决于己,则下不得逼上,臣不得干君,常雨大水比当霁止,四方众异不能为害。(《通卷五十,汉纪四十二》)
在汉人看来,修正王权必能使国家安定,似乎是不错的,但是那天灾就未必能够制服。延光二年,自然灾害如约而至,先是郡氪笏斡质蔷┦爸鼙叩厍卣穑狗⑸松奖赖囊煜瘛T倏囱庸庠辏合乃脑拢┦Α⒖胨氖挥瓯游鞅⒋笳呷缍罚涣拢牖龋磺铮咴拢锩┦翱す卣穑痪旁拢仔纾す叩卣穑皇撬辏┦翱す哂晁T偻安榭冀ü庠旯适乱嘌}如是。如此密集且范围广泛的自然灾害,即使在今天也多少有些匪夷所思,如此可以推知,它对靠农业立国的中国传统社会而言,打击是多麽的沉重了。
可是,问题还不止于此。此时的汉帝国,自燕山居庸关一线,沿太行山而下,西至甘肃,南至西南云贵,异民族高句丽、鲜卑和羌人的全面侵扰另汉廷疲于应付,不仅要动员兵役,还要支付巨额战费。国家的亏空可见一斑。《通鉴》所载这几年的故事,虽然边境战争最终以汉廷的胜利告终,代价也很大。少数民族政权似乎多有投机心理,与汉廷的交接多半是为了获取实际的经济和贸易的利益,所以一旦侵扰,大约也没有以后的入主中原想法。这种灵活进攻的局面对汉廷相对迟缓的国家动员来讲,优势一时是明显的。
这就是安帝在位时国家的处境。 通鉴评论君主的一大问题就在于贬抑时往往多有缓和,所以从对安帝的记载中,需要仔细辨别他为政的得失。当邓太后这个有些善政、却又贪恋权力的风云人物去世之后,安帝旋又着力坚强君权,而他的方法却又是依靠另外的贵戚和一群宦官,这造成了日后外戚与宦官的宫廷斗争。安帝对邓太后的逆反之心,实在是关乎帝位的保全。《通鉴》在这e的遣词很有意思:“帝少号聪明,故邓太后立之。”也就是说,是不是真的聪明呢?真实的意思其实正相反。“及长,多不德,稍不可太后意”,对于这是执掌政权的邓太后来说,难免存了废立之心。这时,又一个女人匀肓苏獬」⒌鄣秤牒蟮车恼味氛褪前驳鄣娜槟竿跏ァ
但是,如果说王圣专事于拨弄是非却是有些错误的。她的职责和作为,的确符合于中国的人际。现在看来,她挑拨安帝与邓太后的不和,是宫廷政治斗争的必然,她只是一个催化剂罢了。王圣之作为乳母,自然顾惜自己所喂养安帝,盼望着帝位的稳固所带来的好处,而对她的话,安帝也没有不信任的道理。结局很明显,当王圣将邓太后有心废掉安帝,以迎立河间王的儿子平原王刘翼时,“帝每怀忿惧(于太后)”。
只可惜,这政治终究是男人的政治,它的绪脉也需要男子来承当――建光元年,邓太后死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邓氏甫亡,帝党的政治反攻随即展开,它得到了宦官的帮助。邓氏一族的代价终于显现了出来。邓太后的兄弟邓悝、邓弘、邓阊及其儿子绍封的侯爵皆被剥夺,真是死的死,杀的杀。那个平原王刘翼被贬为乡都侯,他为了自保,谢绝宾客,闭门自守,才算躲过了这一政治动U。
天灾的肆虐、外族的畔扰、内政的困忧,这构成了安帝一朝的基本政治局面,不仅要耗费巨大的国力,也势必进一步促使权力集团的分化,形成对于君主专制权力的后患。邓太后死后,后党一脉算是根本瓦解,再无回天之力。按照中国君主社会的惯例,即使皇帝被说得再不德,再没有人君的资格,也一个个都是玩弄权术的高手。这时的安帝也难免任人唯亲,他需要扶植新的力量,这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安帝将自己宠幸的耿贵人和阎皇后的亲属置以高位,控制了皇宫警卫部队的军权,并且开始把持朝中重要部门的行政。对此《通》说:“于是内宠始盛。”实际上就是扶植外戚一党。其次,安帝对于身边的宦官也颇有重用。江京,曾受命迎立安帝,这对于他来h可是一件大事。他被绑在了新即位帝王的战车上,也就成了功臣,安帝封其为都乡侯,迁中常侍兼大长秋。中常侍是皇帝的侍从近臣,大长秋为皇后近侍,掌管宫中事宜,可见江京权势之重。在没有民主制度的古代,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是足可以代替君权的。还不能忘了王圣这个女人,对于帝国的政治而言,她还将起到作用。这时她与她的女儿伯荣“煽动内外,兢为侈虐,伯荣出入宫廷,传通β浮薄
安帝亲手扶植起了外戚和宦官两党,大约意图相互牵制,分而治之,这也是帝王术的长道。对于如今的权力地图,安帝一定是十分放心的。眼下都是亲信,岂不是分外和谐?他太“高明”了,以这就是长乐未央的万全之策。这任人唯亲的一叶足可以障目,它断送的将是整个国家。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为日后惨烈的政治斗争埋下了伏笔。
自古的专制者,最核心的问题便是政权,这应当是无疑的。所以,无论是对那大多数的平庸君主,还是对寥若晨星的开明君主而言,控制住权力也便成了千古不变的主题。这一专制主义的制度滋生了残暴腐败的温床,而且生出了贻害无穷的阴险的帝王X。看看安帝的夺权史,真可谓是煞费心机,已经顾不得其它了。只可惜,他仅此而已。汉帝国便是在这样的行政中不可避免的败落了。
如此溷乱的政治形势正是应了史书中对这一时期频繁的“日食”的记载。朝中的大臣也终于坐不住了,司徒杨震的奏疏可谓是呕心沥血,他诉之于上古的先例,竭力h明女子、小人对国家的祸害(这也是发生日食的原因)。结果,安帝显然不以然,甚至将奏疏拿给伯荣看,终于堵塞了进言之路。
中国的史书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在《通》中也是这样,我们几乎看不到在此日薄西山之际老百姓的生活境遇。朝中之事且不论,但是频繁的天灾便足以令民生雪上加霜。想想即使在现代,中国的地震、洪水和乾旱也会引起巨大的损失,更何况在二千年前呢?用“民如野鹿”这样的词来描述当时的民生应当是不错的。
以上整理的汉安帝个人资料信息、 汉安帝图片、汉安帝简介、汉安帝简历、汉安帝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汉安帝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