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和谚语的区别
1.起因的起源。 1.俗语。又称说、说、或曰、老话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结事物处理、自然认识、衣食住行形成的口语化经验,通过口口相传达成共识。它们有口语化、大众化、共识化、大众化的语言单位和典型句子。
俗语来源广泛,包括人们的口头创作、诗词名句、格言警句、历史典故等。比如“连根拔起的毛比腰还粗,吃饱了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多饿,没到黄河的人永远不会死”。
2.谚语。与习语相似,它们是相对简洁明了的话语,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们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实践经验,许多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现象规律。
谚语知识广博,哲理深刻。比如“路遥知马力,人心久知”,“立冬有雨防严冬,立冬无雨防春旱”等。
二、释义的概念。 1.俗语。是老一套的说法,比如“纸老虎”、“翘尾巴”、“胡说八道”、“硬骨头”等等。如“不是省油的灯,苍蝇不叮开的蛋”等。
2.谚语。是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一种习惯性的固定说法,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了深刻的道理。如“女子嫁汉,衣食无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三,场景对象。 1.俗语。它具有普遍性,同样的说法可以用于不同的场景和对象。比如“翘尾巴”,不同身份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说。广义而言,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成语、口头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语中的成语、口语词语、书面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比如“喝水的时候别忘了打井”,适用于所有人,没有对象限制。
2.谚语。气象、农业、生活、卫生、学习等类别很多,不同的谚语有不同的使用场景。一般场景和对象都是固定的,不具有普适性。
比如“饭后百步活九十九”,属于健康范畴,不能用于天气和农业。
第四,性能特点。 1.俗语。俗语通常指有一定道理,表达一定观点的词语。它没有因果性,没有完整的意义,只有一半,需要和当时的场景联系起来。比如“扯淡,拿枪吸毒,大海捞针,断了线的风筝,人有三债”。
2.谚语。谚语,具有典型的因果性和完整的意义,应用广泛,流传时间长,更具文学性和文字性。谚语是口语形式的浅显易懂的短句或韵脚,形式上几乎是一两个短句。
如“树不修,则不直;人不学,就没有知识”,“勤奋是成功之母”,“黑发不懂得早学,白头人后悔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