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战而行、逐梦时代的胜战尖刀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 张硕 杨海洋 马振
“赤胆忠诚、崇文尚武、机智勇猛、生死相依……”
一天的训练结束,一位黝黑瘦削却一脸精悍的特战营长带队凯旋,队列中,旅魂呼号嘹亮,响彻西北晴空。
带队的叫刘近,他是陆军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营长。在他身上有着很多标签:演习场上,他是出奇制胜的“特战奇兵”;“魔鬼周”训练,他是令人敬畏的“严苛教头”;国际赛场,他是为国争光的“金牌勇士”,妥妥的军营“斜杠青年”。
17载浸润着血与汗的军旅生涯,记录着这位“天狼勇士”顽强成长、拼搏超越的艰辛历程,也烙印着他矢志打赢、谋战胜战的铁血荣光。
(一)
入伍前,刘近便向父亲立下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当最优秀的兵。
从家乡汝南登上西去的军列,他未曾想到,自己远离家乡,却来到一支与家乡血脉相连的英雄部队。
1938年9月,距离汝南40公里的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31岁的彭雪枫率领300余人组建新四军抗日先遣大队,开辟敌后根据地,打响抗日游击战斗。这支部队就是“雪枫旅”的前身。
2004年,经历新训淬火锤炼,带着军旅生涯第一个三等功奖章,他被特战八连狙击班挑中,成为有史以来进入该班的第一名列兵。八连是英模连队,以过硬的特战能力闻名全军的“天狼突击队”就是这个连队。
刘近站在军史文化长廊前。陈浩摄
下连第一天,在连队荣誉室举行入连仪式,展柜里一支焦黑残破的步枪,荣誉墙上一张挂着奖章的照片,让刘近拼搏追赶的心火越燃越旺。
步枪属于八连第14任指导员张新奎,上世纪80年代的西南边陲,他带队捕俘遭遇燃烧弹袭击,6次冲进火海抢救伤员,直至壮烈牺牲;
照片中是八连时任副连长黄和平,2001年委内瑞拉猎人学校,他从12米抓绳塔上摔下,口鼻出血,抢救4小时,醒来后再次重返赛场完成比赛,荣获最具献身精神学员奖,将头像永远镶嵌在猎人学校的荣誉墙上。
英模榜样代代相续的辉煌,如同一个个精神坐标,让刘近感受到“雪枫传人”的分量,更坚定了他“向榜样看齐、当特战尖兵”的志向。
刘近正在进行狙击训练。程烨摄
刘近天生是块当兵的料。当年还是新兵的他,刚入伍3个月,就在新兵结业实弹射击考核中打出5发50环的成绩。
来到八连,刘近更加拼命训练,所有高、难、险课目他都参加,一项课目谁最强就挑战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格斗、伞降、狙击、泅渡等特种兵所有训练技能。
在这支精英辈出的特战劲旅,他依然是尖刀中的刀尖。入伍17载,他先后完成国际比赛、全军和陆军各类比武竞赛、中外联演联训等十余项重大任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当初用成绩赢得选择,如今他用实力赢得认可。从战士到干部,刘近一步步用超越过往的不懈拼搏诠释着传承的意义。
(二)
在这个旅,特种兵中的精锐会被授予“天狼勇士”称号,而刘近则被大家称为“狼头”。15年过去了,刘近的眉骨处仍可见一道陈年疤痕。
2006年,还是上等兵的刘近为提升实战中陡崖滑降速度,试验“大”姿势滑降,由于技术不够成熟绳索脱手,生死一线,他将手插进身后8字环减速,落地瞬间,头还是狠狠磕在地面上。靠着这种“不要命”的狠劲,刘近在当年击败所有对手,成为下士中唯一一名“六级尖子兵”。
刘近为官兵进行攀登课目教学。宁运河摄
当兵17年,刘近深知,只有蜕掉千层皮,才能练就一身胆;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锻成尖刀利刃。
2014年,刘近刚当连长就碰上了高原联合实兵演习,要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进行整建制、多机群低空伞降并破袭“敌”指挥所。
当时全军无此伞降实例,加之无气象资料、无对空引导、无地面标识,危险程度高,导演组有成员提出降低难度。
关键时刻,刘近主动请缨。
刘近跃出机舱跳伞。李灰懿摄
搭载特战队员的直升机抵达伞降地域后,预定400米的伞降高度因高原气流突变,只能降至300米。
高原空气稀薄,降落伞下降速度较之平原本来就快。此时伞降高度每减少一米,风险便会增大一分。但伞降高度越低,人员滞空时间越短,越能达到隐蔽突然的战术效果。
跳,还是不跳?
直升机舱中,刘近召集伞降骨干,紧张地推算着300米高度跳伞各个细节。“相信我们的战士,跳!”紧急时刻,刘近果断下令,率先跃出舱门。
蓝天之下,雪线之上,朵朵伞花竞相绽放。2秒开伞、40秒左右落地,他带队准确伞降到指定区域,用时10分钟完成破袭任务。这一跳,跳出了全军高原条件下建制连低空伞降新纪录。
“何为过硬?把高不可攀的目标踩在脚下。”从军17年,刘近一次次闯关夺隘实现能力升级,与此同时,他也在追求“过硬”的更高定位。
(三)
刘近的名字总是跟“魔鬼”联系在一起。
旅史馆荣誉展台上的奖杯奖牌琳琅满目,光彩熠熠。其中最新的一块,是2020年11月,由中央军委颁发的“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奖牌。“雪枫旅”是陆军部队中唯一一个受到表彰的旅级单位。
刘近为官兵讲述连队故事。杨晓栋摄
每当看到这块奖牌,官兵们总会想起一次次挑战特战队员生理意志极限的严酷训练,刘近就是让他们闻之生畏的“魔鬼教头”。
担任副营长,他带领炊事班一人不落参加伞降训练,营里从此立起一个硬规矩,尖子兵下炊事班帮厨,训练后进到战斗班回炉;备战陆军“特战奇兵”比武竞赛,他让队员每天拎着哑铃进饭堂锻炼腕部肌群力量,高压锤炼下,队员们出色完成“建筑物攀登”考核项目。
从列兵到营长,刘近在14个集训队里担任过教练员,先后培养射击、侦察引导、武装泅渡等专业骨干300余名,带队参加各级比武、国际竞赛,数次摘金夺银。
但最令他引以为傲的不是夺得多少奖牌,而是带领更多人,舍命追赶超越,不断抵近实战。
刘近正在组织“魔鬼训练”。李灰懿摄
2010年以来,刘近多次出国参加联演联训,在战火未歇的异国他乡,濒临战场、感受硝烟,血与火的经历让他明白,战争远比训练更残酷,敌人并非想象中那样不堪一击。
从那年起,“雪枫旅”的特战训练在与外军的交流中,总结经验不断升级。按照委内瑞拉猎人学校的标准,刘近参与建起旅里自己的“猎人基地”,模拟真实战场环境,设置极限练兵条件的“魔鬼周”由此展开。
“魔鬼训练”融合水上渗透、破袭抢点、夺取扼守、武装奔袭等40多个课目,刘近不但在常规课目上提升标准,还提升难度挑战特战队员的生理和意志极限。
匍匐前进,他拖着极度疲惫的队员往前走;野外生存,他把饥肠辘辘的队员带的补给都清剿干净,饿了吃蝎子蜥蜴,渴了喝露水蛇血;抗寒冷训练,他一次次把队员刚从冰水中探出的头摁入水中;紧急集合,催泪瓦斯和爆震弹就是集合哨音……
“只要上战场能打赢,叫我什么都行。”刘近深知:只有硬下心肠逼着队员挑战极限,才能真正提升战斗能力。
(四)
狼群,是最有团队精神的动物群体。团结一心争取胜利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了“天狼突击队”每名官兵的骨髓。
2017年,中国陆军首次参加巴基斯坦国际“团队精神”比武竞赛。刘近带领7名队员与来自另外6个国家的14支精英分队同场较量。
三天两夜的时间里,他们要向丛林渗透、武装泅渡、野外奔袭、呼叫炮火打击等31个课目发起挑战。规则十分严苛,场地临机确定,主办方发给每支队伍一个定位报警器,拉响就能获得帮助但同时也意味着退出。
比赛到第二天夜里,队伍行进至一处断崖,刘近面临一次抉择。下断崖,还是走大路?断崖下是未经勘测的原始丛林充满危险,而断崖之外的道路,虽然平坦,却极易被“敌”察觉。
“丛林渗透,保持无线电静默,隐蔽前进。”刘近果断下令。断崖下的丛林闷热潮湿、荆棘密布、野兽出没,走了近两个小时仍看不到尽头,绝望的氛围渐渐笼罩了整个队伍。眼见小队士气低落,刘近把所有队员聚拢在一起,一把拽掉身上的报警器导线。
“我们现在代表中国,放弃还是冲出去,自己选!”逼到绝境的队员们拿出平时训练的狠劲,导航员居中引路,其余队员轮流顶在最前,用砍刀砍断枝条,用背囊压断荆棘一步一步推进。4个小时后,大家走出丛林率先抵达考核点,才发现两把砍刀已经卷刃,双臂上布满细密的伤痕。
刘近参加“团队精神”比武合影留念。李鹏飞摄
比赛结束,代表中国军人出征的“天狼勇士”战胜所有对手,夺得金牌。当国歌声在异国赛场响起,刘近眼含热泪心潮澎拜,所有队员面向五星红旗庄严敬礼。
“站在国际赛场上,我们就代表中国。中国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
回到部队,刘近再次扎进训练场。他和参赛队员用半个月时间研究梳理,形成的万余字的总结报告被修订为全旅训练教材。即便荣誉加身,但刘近心中十分清楚,胜利不容有失,抵近实战还需更多锤炼。
17年来,刘近身上大大小小20多块伤疤,镌刻着他成长的艰辛;40多个熠熠生辉的奖牌证书,见证了他的非凡军旅。从“菜鸟”新兵成长为特战精英,刘近一直在生死考验中不断冲锋,永远奔跑在追求胜利的路上。
这,就是一名中国陆军特战营长向战而行、逐梦时代的胜战故事。
(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