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命令我嫂子交出婚前财产,谁知我嫂子果断不嫁了,干得漂亮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点上面『关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有个朋友说她曾经活得很压抑,但却说不出是哪里不对,直到后来她哥哥准备结婚时发生了一件事,她才恍然意识到自己感觉到的压抑是什么。
她哥哥的那段婚姻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原因在乎她母亲胡乱掺和。她母亲命令她嫂子把婚前财产全部交出来,谁知她嫂子果断不嫁了。
嫂子的这种反抗对她来说犹如拨云见日,她很震惊,没想过竟然还可以这样操作,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佩服嫂子干得漂亮,给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因为她之前感受到的压抑就是来自母亲给她施加的压力,她不敢反抗。
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心,她私下里还专门去找过她嫂子,因而得到了这样的真传:愿你做个“不好惹”的女人,可以静而不争,但不能过分大方;可以好说话,但不能任何时候都好说话;可以不计较,但不能任何时候都不计较。
与其说她嫂子跟她讲了一堆大道理,不如说引导她在内心建立了一种“信仰”。人有了信仰就有了方向,而且价值观和方法论都会随着出现,人生的意义就是在这些东西当中慢慢产生的。
在《生活十讲》一书中,蒋勋谈到“信仰”时说:“信仰是一种秩序,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定感。比如,你知道这棵植物枯萎了,但在下一个季节会再发芽,活在这种秩序中,在植物枯萎时就不会绝望,不会幻灭。知道这个秩序的人,和不知道的人,他们的生命态度是不一样的。”
确实是这样,比如你内心有信念,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过去,你在遭遇困境的时候就不会太慌乱;而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信念,你会丧失希望。接下来,我们从两个方面具体来讲一下信仰。
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
我们不能只是知道“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之类的自然规律,我们要懂得从这种规律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信仰。
蒋勋说,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是实践,简单来说就是:“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
比如他提到的有关他父亲的信仰,在青少年时期就培养九点睡,五点起的规律,这看似是很简单的知识,可是当他八十几岁的时候还这么做时,就是一种信仰:“如果他每天还要努力去做这件事,就表示尚有一些勉强;可是他很自然地就做到了,他的生活好像跟自然的季节、日出日落之间有了一个对话的关系,这种信仰令我着迷。”
这里藏着一个“信仰会不会让人走向歧途”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只要是顺应规律的信仰,都不会让人走向歧途。不过在我们建立信仰的时候,还是应该审视一遍,确定没有问题,就可以付诸实践,并长期坚持。
信仰里面最可贵的是自我反省。
之所以说前面那位朋友的嫂子给她的忠告也是信仰,是因为也符合规律:她所说的不好惹,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不好惹;好说话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好说话;不计较也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计较。
这中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和“有的放矢”就是规律,是一种顺应人性健康发展的规律,是一个平衡个体和群体的规律,所以称之为信仰完全没问题,而且长期坚持会对自己有利。
有信仰的人之所以有安定感,是一种结果的呈现,这种安定感源于建立信仰时的自我反省,会检视自己有没有问题,会检视自己遇到的人有没有问题,有了这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才能得出对自己有利的结论。
还以那位朋友的嫂子说的话为例,如果她没有自我反省过,她不可能明知道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干什么。那位朋友自己在她嫂子悔婚之前就是如此,她因为没有自我反省过,所以活得很模糊,虽然知道压抑的状态不对,但是却不知道哪里不对。
希望每个看到这里的人都能问问自己是否有信仰,是否有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如果有,希望你继续坚持;如果没有,希望你从现在开始通过自我反省建立一些信仰,人总要相信点什么才会有奔头,总要忌讳点什么才会有敬畏心,这些都是自我经营的必备要素,希望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