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扣子(黑裤子掉色了怎么办)
黑扣子(黑裤子掉色了怎么办)
人民军队军服百年历史,感受各历史时期人民军队形象(上)
原创2021-09-07 10:13·沐承霖
军
同于其它行业群体,是具备武装性质的集团,有着严格的纪律性,所以需要统一着装来保证军队的指挥有序、作战有方。军服,就是军人的制式衣装,通过军服的面料、颜色和款式,不仅可以展现出一个国家军人的英姿,还可以透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因此,每一代军服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印刻上了每一代的心里。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回忆人民军队军服的历史,唤醒时代的记忆……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一、红色起源(1927年—1929年)
1.南昌起义时的队伍被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制作新的军服,仍旧穿着国民革命军的服装,仅是摘下帽徽和系红领巾以示区别。国民革命军制式服装采用青灰色,上衣为中山装,官兵均戴大檐帽,军官穿长筒皮靴,士兵绑腿穿草鞋或者布鞋。
2.参加秋收起义的队伍由起义部队、农民、工人所组成,其中,起义部队仍穿着原国民革命军军装,只是在臂上佩带了红布袖章,以示区别。而农民和工人则穿着自己的便服,佩戴同样写着番号的红袖标,为了区分指挥员和士兵,指挥员在腰间系布带、士兵在腰间扎麻草绳。
3.广州起义队伍主要由原国民革命军教导团、警卫团、工人赤卫队和郊区农民组成,其中起义部队穿的是原国民革命军军服,工人赤卫队着自己的服装,同样,起义队伍系红领巾以示区别。
二、武装割据(1929年—1937年)
4.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斗争初期,工农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军服主要是靠筹集、缴获到的布匹、棉花,自己生产的便服,服装式样并没有统一标准。1928年4月28日,井冈山胜利会师,5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正式成立。1929年3月,红四军前委考虑到红四军自创建以来,"军装"各式各样,相当破旧,急需更换。经过前委讨论和对自身经济条件的考量,最终确定新军服样式确定为灰兰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粗布质,上衣为中山装式,两个上贴袋,领口缀红领章,领子上绣一圈黑边(当时正值列宁逝世五周年,红领章都缀上黑边,以示纪念);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军帽为八角形,缀红五星帽徽。这也是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军服。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地的红军改编成中央红军。这一时期红军服装趋于统一。各根据地建立了一些被服厂。但由于敌人的封锁和围剿,资金和材料供应还是比较困难。服装供应仍然比较紧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勤保障也已初具规模,红军军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红军的军装、帽子和绑腿都选用灰布制作。上衣为中山装,下衣为西装裤。军衣领上缝两块红布领章(象征红旗普照全国),军帽从大八角式列宁帽,改为"小八角",帽中央缝上一颗红布五角星,象征工、农、兵、学、商团结一心向革命。这套红军军服,成为典型的红军军服。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布料、颜色还不尽相同。
5.红军长征时,被服厂大都解散,把机器设备埋藏起来,只有少部分跟随红军主力转移。红军们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无人区,穿衣和吃饭等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红军只能在转战中自我保障,在困难条件下甚至使用羊毛和牦牛皮自制毛衣、皮衣。保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6. 1931年11月27日,在人民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中设立“国家政治保卫局”的新组织。为了跟红军中的普通战士有所区别,保卫局的工作人员还采用了特殊的符号和标志。他们不仅戴绿底红边的领章,而且胸前还戴一枚用锡铁皮(极个别的用银子)做得长30毫米,宽10毫米,刻有“KBU”三个俄文字母的胸章。“绿领章部队”的称号即由此开始。不过,佩戴了仅一年左右的绿领章和俄文胸章就被停用。
三、艰苦卓绝(1932年—1946年)
7.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日军作战时间最长的英雄人民武装。抗联的名称原来也叫红军。一开始抗联列入关内红军系列,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军游击队。1935年中共中央发布“八·一”宣言,提出全国各党派军队统一称抗日联军,所以东北红军才改名叫“抗日联军”。 那时,中国红军的军服样式都模仿苏联红军。1929年,中央苏区的红四军最先仿制出了红帽徽、红领章样式的军服。由于东北与江西瑞金中央苏区相距遥远,东北红色游击队并不知道中央红军的军服是什么样的,反因与苏联接壤,早就见过苏联红军的军服,并认为这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军队的统一样式,所以抗联的军服在相当大程度上直接参考了苏军军服的样式。
军帽是仿苏军布琼尼式的军帽,帽耳可以放下来防风防蚊。
8.东北抗联的军服同样有着红帽徽和红领章,还会佩戴红领巾和红袖标和胸标,甚至帽尖上还要加上红球,极力彰显红色基因。帽徽、领章是用红布剪成的,胸章是用白布在油印机上印出来的,军服整体是用大锅中加入染料水使白匹布上色,用树皮可染出黄色布,用滤灰水可染出灰色布。
9.因为日伪军军服的做工和质量也较好,样式也统一。当时抗联对击毙的日伪军,直接扒下其军服和军鞋。对俘虏的伪军(很难俘虏日军),则要求他们脱下军装和鞋,只留下内衣,然后发给5元钱路费遣散。缴来的军装上就钉上红布领章和帽徽,用来区分敌我。同时,抗联也自己制作类似伪满军队的战斗帽,只是外型有些区别。敌伪资料也对抗联军服样式有记载。日本关东军第二十混成旅团昭和十一年(1936年)3月20日报告称:“抗联服装整齐,全穿黄色军衣,很像满军上衣,佩戴红领章”。
1942年后,抗联主力退人苏联,编成苏联红军第88特别旅(抗联教导旅),全体官兵穿上了苏军军装并使用全套苏军武器。在1942年至1945年期间,抗联总部不断派出特遣队返回东北,进行侦察和破袭作战。从苏联派回东北的特遣队要脱下苏军军装,穿上带有红帽徽红领章的日军军服,拿上日军武器。
四、抗日战线(1937年—1946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所以,八路军、新四军军服与国民革命军基本相同。军帽分单帽和棉帽。常见的单帽为直筒式帽墙,平面圆帽顶,带弧形帽檐和帽围,帽围前端成坡状,后端齐帽顶。帽围两端靠两粒小钮扣结合在一起,在帽墙前面正上方帽围结合的部分缀钉一枚“青天白日”图案的圆形金属帽徽(国民革命军陆军帽徽)。棉帽帽檐与单帽相似,帽围平时系于帽顶,冬季可以放下,下端可达脖颈,用一粒扣和搭绳系住,起到护脖、护耳的作用。军上衣分夏服和冬服,制式相同,各级军官同一制式,为立翻领,对襟单排五粒扣,四个明贴袋,均有袋盖;上面两个口袋袋底为圆形,下面两个为方形;袋口中央各有一颗纽扣。士兵服基本与军官服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士兵服上衣腰后左右衣缝上各加布袢一个。
由于条件所限,八路军、新四军服装颜色和用料的差别较大。因为抗战时期环境十分艰苦,各个抗日根据地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军装,而每个根据地所接触到的布料和染色剂都有区别。八路军、新四军的军服颜色、用料也都无法强求一致,一般由各大战略区决定。军服颜色以青灰色、草黄色居多。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的军服为灰色;陕甘宁边区部队分灰、蓝两种;晋察冀军区部队为土黄色;山东军区夏服为草绿色,冬服为土黄色;等等。总体上看,抗战前期灰色居多,后期多改为土黄色。如八路军第一二○师抗战前期的军服为灰色,1940年后,由于在敌占区买不到硫化青染料,但能从槐树籽等植物中提取出黄色染料,从那时起军服改为黄色。
八路军、新四军的臂章为长方形,佩戴在军衣左袖上臂部位。人们最熟悉的八路军、新四军臂章莫过于“八路”和“N4A”了,但实际上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有过多种版式的臂章。
最早的八路军臂章规格为8.5×6.5厘米,白色麻布底,蓝色印制,中间有“八路”名称。稍后佩戴的臂章,也仅有“八路”名称,可是中间套了一个椭圆型框。八路军1938年佩戴的臂章,下方有“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度佩用”字样,背面加盖有所属部队的印章。八路军1939年佩戴的臂章,规格为8.6×5.8厘米,双层白布底,印蓝色字,正面中间印“八路”两个大字,下面印“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度佩用”,背面印“尽忠职务、严守纪律、实行主义、完成革命”。八路军臂章佩戴年度也有印公历“一九四 年度”的,也有不应佩戴年度的。早期“八路”的字体都是楷体,后期多为美术体。书写顺序最初为左书,后改为右书。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战斗序列将“第八路军”改番号为“第十八集团军”,此后便制作中文数字“十八集团军”臂章,其规格大小、图案设计与1938年度八路军佩戴的臂章基本相同,仅将中间的“八路”二字改为“十八集团军”,背面有师别、职别、姓名、编号等栏。在抗战中后期,八路军许多部队佩戴当时国民革命军统一的标志,在臂章中采用阿拉伯数字和符号表示“十八集团军”,即“18GA”(GA表示集团军)。还有一种简易的“18GA”臂章,不带蓝底和椭圆形白框,只有“18GA”字样和配用年度。书写顺序,中文数字一般为右书,阿拉伯数字的均为左书。
新四军曾佩戴过多种图案和文字的臂章。1937年10月新四军成立后不久,美术工作者吕蒙等人设计的新四军臂章上一个身背斗笠、左手持枪右手指向前方的战士,并在左下角标明“抗敌”二字,以表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的决心,这就是最初的新四军臂章。过了一段时间,队伍发展了,为反映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开展抗日游击战,新臂章以行进中的一队新四军为图案,上方标有新四军英文缩写“N4A”:N是英文NEW(意为新)的开头字母,4(代表中文“四”字),A为英文军(Army)的开头字母(也是军的代号)。右下方标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度用”,即1939年使用。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在鲁艺华中分院任教的美术工作者庄五洲受命重新设计新四军臂章,借鉴1939年“N4A”臂章,并参考八路军臂章样式,“N4A”底衬白色椭圆,在上方左右两角各加了一个五星,中间标明“1941”,整个臂章为黑白两色,庄严肃穆,以纪念皖南事变中的死难烈士。不久,1941年的“N4A”臂章被简化为仅有“N4A”字样的蓝白色臂章。这种臂章用石版印刷,线条简洁流畅,配以白底蓝字,醒目有力,深受新四军官兵喜爱。新的“N4A”臂章很快就在新四军中广泛使用,也成为人们最熟悉的新四军臂章。
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也曾配发过和国民革命军相同的胸章,布质,长方形。除了布质胸章,八路军总部机关人员还同样配发过与国民政府相同的圆形证章,铜质,直径3.2至3.4厘米,有“陆军第十八集团军”(或“第十八集团军”)和“总司令部”字样,有的还有“第八路军”四字或“青天白日”图案。这种金属徽章是一种识别证章,佩戴在左胸前,也称之为胸章,一般为司令部等机关人员配发。
五、天翻地覆(1947年—1950年)
解放战争初期,各野战军部队军服基本延续八路军时期的服装样式,只是不再佩戴臂章。由于国民党的持续封锁,布匹和颜料越来越难搞,各部队都是自己制作军服,所以无法形成统一的人民解放军军服,比如二野只能配发短裤,再打上绑腿,看起来像长裤而已。要说军装材质最好、最统一的,还得是四野。东北人民解放军依靠东北解放区各大工厂的生产能力,生产了高质量军服,以土黄色为主的军服从材料到式样都优于其他解放区,最有特点的是冬季的狗皮棉帽子,成为一代经典造型。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通令,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排序。12月军委后勤部召开全军后勤会议,对全军的军服样式、颜色、尺寸作了统一规定。1949年我军服装颜色确定为草绿色,材料为棉平布,帽子为圆形短檐帽,这种帽子后来被称为"解放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军服分为干部、士兵、炮兵和骑兵。干部服装两个上挖袋,两个下贴袋;士兵上衣四个外贴袋,肩部增加辅强布,下衣扎绑腿,炮兵和骑兵下衣为马裤,骑兵穿皮靴。
六、当家作主(1950年—1955年)
1949年开国大典胜利召开,中国人民向世界宣布当家作主了,人民军队也已经兵强马壮,从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正规化军队转变。为了适应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中央军委决定尽快统一全军的服装。1950年1月,中央军委获批准实行新的军装样式“五零式军服”,这是我军第一次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制式军服。
新式军服在设计之初,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材质、样式都较为单一。材质一律采用平纹棉布,钉四眼黑纽扣。官兵统一佩戴大檐帽,水兵戴水兵帽。男干部上衣为改良中山装样式,胸前两个暗兜(空军干部为四个兜),下装为西裤,穿皮鞋。军服颜色陆军为草绿色,海军为藏蓝色,空军为上衣草绿色,下裤藏蓝色。陆军士兵为套头式上衣,这是参考了二战时期苏军军服的设计,步兵为西服裤,骑兵为马裤。海军士兵着水兵服。空军士兵为改良中山装式,上衣两个胸前明扣口袋,士兵配发圆口布鞋或布面胶鞋(也就是后来的解放鞋)。
女军人官兵一致,夏季为布拉吉式的套头连衣裙,冬季为双排扣的列宁装。
1950年8月,50式军服进行了一次改进,对面料有所提升,陆军团级用粗呢料,师级以上用细呢料。海军营级以下用粗呢料,营级以上用细呢料,海军舰艇士兵配发皮鞋和有檐栽绒棉帽。空军营级以上用细呢料,并用铜制纽扣,官兵统一配发皮鞋。这次改进来看,虽然当时国家不富裕,但却给海空两个新军种相对高规格待遇,足以证明国家要发展海空军的决心。
1951年,海空军开始启用新式专属帽徽,不过水兵帽上的五星八一帽徽不便,海军军官夏服改为白色上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战场就是检验军服的唯一标准。随着抗美援朝战斗的深入,以及西南剿匪战斗的持续,50式军服的种种弊端开始显露。例如,士兵反映的戴大檐帽不利于奔跑、作战,套头式上衣不利于伤员救治的穿脱,冬服在激烈动作下棉花乱窜不保暖,有檐棉帽遮挡视线等等的问题。为了作战需求,50式军服进行了如下改进:1951年作战部队增发解放帽,1952年全面取代大檐帽;男士兵取消套头式紧袖口上衣,改为前开襟散袖口样式;在朝鲜战场上,将冬服改为多道车缝线版型,有效固定了棉内里的稳定,有檐栽绒帽改为无檐帽,并增加两侧听孔;女军人取消夏服布拉吉式连衣裙,改为和冬服相同的列宁装样式,佩戴无檐软帽。1953年开始,女海军士兵也穿着水兵服,戴水兵帽。
随着装甲兵、飞行员等新兵种的加入,50式军服还增加了特种军服,比如50式冬、夏飞行服和50式坦克工作服等。同样是经过抗美援朝的战争洗礼,发现连体式的服装不利于穿脱和受伤救治,更改为分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