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月仙告别仪式初定13日举行 城里人为什么追念《乡村爱情》
近日,演员于月仙因车祸猝然离世,引众多粉丝唏嘘。8月11日下午,甘肃金昌当地殡仪馆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于月仙的告别仪式初步定在13日上午举行。应家人的要求,殡仪馆对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
来源:极目新闻
延伸阅读:
网友悼念于月仙 城里人为什么追念乡村剧
“谢大脚”扮演者于月仙车祸去世,截至8月11日,于月仙相关话题有近200个,最高的一条热搜阅读量达到15亿。“以后只有王云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大脚超市了”“以后刘能谢广坤的账谁来收呢”“当年我看乡爱,你看星你”……不少熟知剧情的网友将于月仙的戏份重新编辑,回味,缅怀,悼念。
《乡村爱情》官方微博发图文悼念于月仙。图片源自《乡村爱情》官微
漂泊在城市里的乡情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速度提高,大批农村人进城,通过个人奋斗实现安家城市的愿望。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王文艳老师认为,这时候,导演们首次将叙事的对象从宏大叙事关注到底层平民百姓,从电影情节的叙事中已经萌发了人们对乡土的眷恋和土地的热爱。如《乡情》《乡民》,导演们用镜头集中在农民,通过农民黝黑的脸庞来塑造现实的艰苦和农民的朴实,“劳动光荣”在乡村影视体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除去了电影中唯美的画面,透过农民现实的艰苦来衬托出他们朴实的心灵,这不仅是对现实的记录而且是对乡土情结的热爱。
在今天,中国乡村人口比例不到40%,大多中国人已经居住在城市里。曾从事多部乡村影视剧制作的韩斌告诉记者,现在乡村剧还有人看,很多受众是在农村有常年生活经历但还在城市“水土不服”的老人,他们要通过乡村剧寄托一些感情;另外,年轻人也看,这多是一种情怀和消遣心态。
据公开数据显示,2006年,《乡村爱情故事》在央视的平均收视率达到11%左右,2007年第二季的收视率达到8.64%。2021年2月16日,优酷独播“乡村爱情13”,在一天之内登上站内热度榜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7月,优酷视频APP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4.01亿人,其中60%以上为3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
有供职于互联网大厂的95后白领告诉记者,偶尔会看乡村剧,因为小时候,在电视机旁陪家里爷爷奶奶追剧,现在会打开看当时看过的剧,“虽然现在再看会觉得很无聊,但看到剧中的场景,会想起很多以前的事儿,这种感觉很好。”
关于乡村的唯美想象
“你会发现,在乡村剧的片子里,是青山绿水的环境,和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故事。但实际上,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很少,而且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也多是老年人。可能正因为城市压力大,乡村又在流失,让人们对荧幕上的乡村,抱着憧憬。”韩斌说。
吉林师范大学夏维波教授在《乡村生活世界的想象——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中提到,乡村影视剧中的衣、食、住、行叙事是对乡村物质现代性和农民身份转变梦想的制造,乡镇企业叙事、农民工叙事、现代农村合作体叙事是对农村超越经济内卷化状态。
有追乡村剧的在读大学生告诉记者,看乡村剧不用费脑,而且里面的故事线很简单,人物的生活方式也很简单,不需要应付压力较大的考试和社会竞争。
有学者认为,乡村剧的社会角色设定是世俗性理想式的,村干部兢兢业业,村民尊重村里当家人,家庭关系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的结构。这样的乡亲伦理叙事是对传统人际关系的肯定,受年轻受众喜爱,也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对传统人际关系逐渐丧失的代际怀念。
重复对经典的追念
王文艳认为,在上世纪,一批出色的导演用以点见面、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来丰富电影的内涵,主要代表有《红高粱》《黄土地》《孩子王》等。
在某打分平台显示,2006年的《乡村爱情故事》第一部评分最高,好评较多,近十年,系列剧评分逐渐走低。“乡村体裁的影视很多,但受众买账的少,出名的也就那几个。而且乡村的故事套路也已被人熟稔,拍摄乡村剧,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复制性生产。”韩斌说。
韩斌告诉记者,影视观众的忠诚度比较高,观众喜欢一个导演、一个演员,哪怕他拍的差一点,还是愿意买他的账,“像乡村爱情这种剧,里面的主演已经和观众建立起情感联系,人们得知于月仙去世的心情,就像一个老朋友离开一样。”
新京报见习记者 赵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