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度和摄氏度的换算,为什么我们应该用华氏度而不是摄氏度
keep_beating@ 2015.03.17 , 03:54 pm
绝大多数人将气温作为舒适度,穿衣指数和户外指数的参考。除了天气预报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气温的时候并不多,就算是使用的时候——比如户外游泳池在温度降至一定程度后就会关闭——那也是和人体对温度的感知息息相关的。不论你觉得是好是坏,人类都是极其敏感的动物;温度上的一点很小的变化,会让人体从舒适立即到不舒适,比如一出门就浑身大汗或者冷得直哆嗦。
现实生活中最常用的两个温度分别是冰点和沸点。但如果不是要下饺子下面条,我们需要真正接触沸点的时候也很少。另一个就是32华氏度(0摄氏度),让水结冰的温度。这个温度由于在自然界中常常出现,所以不论是农作物存活率,建筑物材料抗冻性还是路面结冰会不会让车胎或者路人打滑,我们都需要将它考虑在内。
如我们所知,摄氏度作为温标,是围绕着水的冰点与沸点设定的,它简单明了容易理解:0度就是结冰的温度,100度就是水沸腾的温度。当然啦,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水的世界里,摄氏度确实会很好用。但在我们都长出鳃开始下水扑腾的那一天之前,我们都应该使用华氏度。
有一个关于摄氏度和华氏度的笑话,虽然根本不好笑,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推特上流行一次:使用华氏度时,0度使你会觉得非常冷,100度时你觉得热;使用摄氏度时,0度你觉得冷,100度你已经死了。不考虑沙漠地区和两极,华氏度测量气温的常见范围是-20—110度(总共130度的区间),而摄氏度的范围为-28.8—43.3度(总过72.1度的区间)。
华氏度的范围是摄氏度的1.8倍,在不用小数点的情况下就能达到更高的精度,当然用上小数点精度就更不用说。再次说明,人类是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的动物,华氏度能让我们从读数上就能更好地感知气温变化。
在拿到全球各地收集的数据时能直接使用不需要转换,科学家们就需要一个标准化的尺度。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再喜爱摄氏度这个单位的人,在进行科研工作或者天气预测时,也会小心谨慎地使用华氏度,英里和每小时这几个单位。
公制的长度单位在生活的某些方面确实更加便利,测量降水降雪时通常使用毫米和厘米(精度更高)而不是英寸和英尺。测量距离时,公制换算也比英制更简单(1000米=1公里,5280英尺=1英里),测量气压时通常选用豪巴(millibars/mb)或百帕斯卡(hectopascals/hPa)而非英寸汞柱(inHg)。
然而,因为公制在某些方面更说得通,并不代表我们随时随地都应该使用公制。有的人就喜欢在测量距离时用米,测量风速时用节(Knot),称体重时用磅,聊天气时用华氏度。如果说是在做科学实验,那么用一套标准的体系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流中,如何让对方快速感知到你想表达的内容才是关键。
华氏度不仅精度更高,而且更加贴合人体感知气温的敏感程度。摄氏度在全球使用人数众多,事实上目前只有三个国家在使用华氏度播报天气:美国,缅甸和利比里亚,但要问我我们到底该用哪一种,只会有更多的理由告诉你,华氏度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