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23章逐节解释(诗篇22章逐节解释)
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还好吗?
1、本章是老子对“道经”的总结:无为无不为,以欲以静,天下自定。
第三十七讲是《道经》的最后一章,洪涛老师不需要总结,老子已经在这一章把《道经》总结完毕。《道德经》总结下来就是七个字:道常无为无不为。这七个字将“道”诠释得明白透彻,同时引出下面的《德经》,《德经》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依道而行。
今天洪涛老师参加了一个比较大型的活动,然而我看到的现场状况是,无论台上有多么重要的领导在讲话,台下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在玩手机,要么游戏要么刷屏发朋友圈。由此,我想到了五个字“无为无不为”。其实你在家里怎么玩手机都不过份,因为你用的是个人的时间,作为一种娱乐完全可以,但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合,你还在乐此不彼地玩着手机,别人会怎么想你?作为一名演讲者,他所希望达到的一种状态就是“有为”地论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台下“无为”,静静地听就好了。洪涛老师非常幸运,在我演讲的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台下的观众几乎都很认真地在听讲。
我演讲的题目是《不诉浮生,只留芳华》。在一个成功男人的眼中,什么样的女人才最有魅力?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女人都会感兴趣,因此她们都会听。同理,在女人的眼中,什么样的男人最有魅力?只要这个问题一抛出,绝大多数的男人也都会放下手机认真地听课。“道常无为无不为”,就是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依道而行打造自己的纵横坐标:第一,脚踏实地笃行道。第二,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翻译】: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2、无为无不为是矛盾统一体吗?为什么老子说这是“道常”呢?
展开全文
矛盾统一体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方法论,而“无为无不为”是矛盾统一吗?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而中国的哲学家在想方设法地证明中国有哲学。按照西方的理论去推,《道德经》似乎真的没有逻辑,因为开篇就告诉我们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如何之谓道呢?他没有讲,《易经》也没有讲,而是用六十四卦的象辞、爻辞、彖辞来一点点解读,最后得出结论。
哲学是道学的分支,这一章作为《道经》的结论,就是告诉我们“道常无为无不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为,但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是老子政治思想的体现,他认为如果统治者以道来治理国家,万物将自化,即使过程中滋生了贪欲,道也会发生自作自受,自有因果的作用。战胜了贪欲,你就会涅槃,任由贪欲发展,你的政治生涯、企业使命以及做事情的青春年华,也会随着膨胀和骄傲早早收场。世界原始的状态就是朴素和宁静,所以无所不为的大道会涤除世间所有不符合自然原则的事物。“无为”的目的就是剔除贪欲,而“道”本身却无欲无求,超越世上一切狭隘和偏见。
“道常”就是道的常规,重点不在“无为”,而在“无不为”。现在很多知名的儒学专家并不明白《道德经》,都在强调“无为”,而不谈“无不为”。“君子怀才不露”说的是有才的人,没才的人连君子都算不上,还有谈什么露与不露呢?普通人修行就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才,这是最重要的,然而有才不露才是根本重要的。“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无不为”也不是什么都做,而是凡事只要合道就一定去做,不做都不对。因此,“道常”的真正功效是“无不为”,“无不为”才有功,有功才能谈不居功,无功还谈什么居功呢?但是只有透过“无为”,才能真正地发现“无不为”,这是第二点最重要的。如果不是这样你会发现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大堆后遗症,甚至可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现代人往往都是这样,不做还好,一做反而越做越乱,所以,有的领导一上任就宣布前任的“烂摊子”一概不管,而搞来搞去发现他也没得道,而且还制造了新的“烂摊子”,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地方的干部前赴后继地奔向监狱的原因。良性的东西可以循环,恶性的东西自然也可以循环,一旦往复就会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比如济南的小清河,洪涛老师十四年前来的时候就开始治理,到现在依然在治理。如果不是为了多赚点钱,不是为了企业的税收,不是无限制的污染,怎么会搞得如此辛苦呢?即使我们把税收收入都拿出来,即使周边工厂的工人一分钱工资都不发,即使治理费用是以前的乘十倍,我们也再恢复不到从前样子。
因此,现代的精英阶层太需要《道德经》的智慧了。每个人都一样,认为年轻就是本钱,拼命赚钱,尽早挖到人生第一桶金。但是,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了《道德经》以后,就不会讲“人生的第一桶金”,也不会讲“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了,即使你读了孔子,也不会这样讲,因为这些话真的可以害死人。
自然是“无为”的,它没有什么用意。星星出来了,月亮就变成了半月。月亮圆了,星星自然稀少,这就是“月明星稀”。说到月亮,不得不提及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个节日孕育出太多太多的美丽的传说。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天意味着什么吗?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月亮最大最圆的时候,也是它的能量最强的时候,因此也是海浪最高、最大的时候。女同志的例假在古时为什么叫“汛水”?就是因为女人的身体在这一天深受月亮的影响,而且我们也会发现男人在这一天变得比平时狂躁。由此我们明白,在这一天制定任何规矩都没有用,人最容易在这一天犯错。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是多么的明智,以这一天作为一个重要节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幸福得不得了,怎么还会去犯罪呢?其实洪涛老师也不想提起,因为有句话叫做“往而不害,安平太”。“害”这个字不可以被提,因为你对他好,他不会去害你。而你对他不好,他一定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别人说出“我不会害你”,你就应该离他远远的,因为他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已经有了害你之心,只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时间和条件去这样做而已。
这一天中国人两口子打架的也比较少,是为什么呢?孩子、高堂在身边,祖宗牌位要去祭奠,还有什么理由让对方不痛快呢?亲人与亲人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祝福,彼此相守,这就是一种自动归位的约束,也就是老子讲的“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一句话是告诉我们人与物如何能变成资源被我们所利用。说到天圆地方,很多现代人都会觉得非常可笑,认为这么说没有一点科学常识,其实说可笑的人才是真的可笑,因为“天圆地方”是事实,如果你有兴趣,有耐心的话,拿出世界地图沿着海岸线去剪,把每个板块拼在一起就是一块方形的图。古时的大陆板块只有一个,中心就是现今新疆的和田,后来经历了板块运动,形成了今天的五大洲。地球是圆的,而地不是圆的,我们都知道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将陆地和地球表面等同在一起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吗?因此,天圆地方不仅是道的、哲学的,同时也是科学的。
侯王作为地方之主,一定要遵守自然规律,然而只需做到“守虚”这两个字即可。“守虚”:第一,谦虚谨慎,第二,做到没有自己的意见。第三,不坚持任何事情,一切都是“看着办”。当你没有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你才能够整合土壤,整合环境,整合资源,一旦大家都认为你正确,都非得推荐你去发言的时候,你的意见才有用。否则,你在众人眼中就是一个“不干实事”的人,用毛主席的一番话说,就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所有的事情才能够按照规律去变化,也就是“自化”。
我们不能要求事物按照我们的想法整齐划一地去变化,因为各有特点,也各有不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五个手指一样长,那么端杯子的时候,大拇指将起不到没有任何作用,自然做什么都不方便。同理,衡量一个省的发展只要GDP数字,而不考虑每个省的现实状况也是不合理的事情。有的省份农业发达,有的省份工业发达,有的省份旅游业发达,一个标准完全不合适,自然也就不会有公平而言。这些“一刀切”的行为只要被提起,就可以很快解决,之所以现在依然如此,是因为我们已经被现实的生活蒙上了双眼。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自然界有其自在的规律,如果按规律行事,自然天下无事。但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欲望,常常去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规律。人讲教化,而不是讲教育。人在自生和自长的时候肯定会产生贪欲,之所以“见钱眼不开”,也是因为你有很多钱。“欲”在老子的书中都是“贪欲”的意思,老子认为人为了生活,有欲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化”是生长和教化的意思,“作”是兴起的意思。在人与自然和社会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欲望会自然地生长和兴起。
“吾”不是“我”的意思,而是指“道”或者是“天地”。当人的意念一旦生出,就要用道震慑住自己萌生的欲望。人不仅要自己控制住自己,还要达到四个字:适可而止。“道”就是“无名之朴”,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感受不到,这就是它的特性。老子很喜欢“朴”字,认为它没有经过雕琢,没有经过人工的做作,没有经过包装,没有广告推广,什么都没有,然而却都在我们的身上,随拿随用,这就叫做“杜外以养中”。杜绝外部的诱惑(五官对外部的体验和感受),养自己的中气,这里的中气就是指一个人的精气神。
老子认为,凡是可以开关的,以关着为好,比如眼睛和嘴巴,只有在养精气神的时候,才将其打开。我儿子和我一样,话比较多,我就经常提醒他:“儿子,嘴绝对不是用来说话的,不是有句话叫言多必失吗?”儿子反问我:“那嘴是用来干吗的?”我说:“嘴就是用来吃饭的。”我们会很奇怪地发现,一般吃饭好的孩子不太爱说话,而吃饭不好的孩子,小嘴儿总是吧吧地说个不停,用老济南的话说:“这些孩子都是洋活着吗?”
老子告诉我们:该说的就要说,不该说的一句话都不要说,这就是中庸,也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而本来不该看的,也不要去看,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就是非,非就是是,怎样都好,因为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眼睛和耳朵都是最容易受诱惑的,因此我在给企业家们讲课的时候就说:“你可以放很多的权利给下属,但是有两项权利要牢牢地把握在手中:第一,掌握部署会议召集权和派遣权;第二,掌握知情权。因此,老天对人很好,人一出生耳朵就开始退化,年纪越大往往越听不进去别人说的话,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然而却总给年轻人以固执的感觉。前几天,我和孔子基金会的一位领导在聊天,他对我说:“洪涛啊,你看人到了六十岁开始掉牙,这说明胃口已经不行了,同时肾功能也在逐渐退化,进而影响到肠胃功能。而有些人偏偏要把牙镶上,继续吃那些不好消化的食物,他们在三年内大多会生病,而且一部分人得的还是癌症。”我就在想:“老爷子说得很有道理,人一旦掉牙就是身体在提醒自己要吃软一些的食物,反其道而行之必然会自作自受。”
万事皆有道理,老天爷也是在保护着我们,让我们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听的不听。可是我们带上助听器还要演讲,镶上牙继续啃骨头,身体还能好吗?因此尽量减少目口耳的诱惑,增加精气神的修炼,就叫做“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亦”是“也”的意思。“将”有“将军”之意,是一个动宾词组,可引申为统领。只要把“无名之朴”搬出来就可以安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乱七八糟的心静下来,因此贪念会很快减少、消失,甚至都不会发出来,这就叫做“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是行道的必然结果,用静来统领不欲,让自己减少欲望或者没有欲望,天下自然就会恢复到安定的状况。天地本身就是一个熔炉,也是一个生炉,可以将一切东西融化掉,然后再生出新的东西,这就是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的过程。自然规律就是万物的自生、自长、自化的过程,也可以引申出一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事,却被某些自以为得道的人搞得乱七八糟,最后还要将功劳归到自己身上。即使没有功劳,也要给自己贴上一个“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标签。
中国的人情是能作的人就有能力,如果你不适时安抚他的情绪,即使有干好事的心也会转化到另一个极端上去。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管住自己,不要一天到晚地求新求变,不要搞得天下大乱,这样我们也不会苦恼。
不合道的事情最好不要做,否则就是添乱。我们每天说的话都与《道德经》有关,但是居然有很多学者张嘴就骂《道德经》,这是一件让人多么痛心的事情。洪涛老师感恩大家可以和我一起走完《道经》,我真的很欣慰。洪涛老师很佩服你们,也知道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苦恼,甚至想过放弃,坚持下来的同学,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虽然只讲了三十七章,但是我认为《道德经》已经基本给大家讲完了,但是如果不去学习后面的分论点你一定难以理解《道德经》的真意。《道德经》就像我们生命中的空气、阳光和水一样须臾不可或缺,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不再制造雾霾,不再污染水源,同时让我们的心灵永远纯净、向阳,让我们沿着大道之路获得自己的圆满。
今天就到这里,祝大家周末愉快,我们下周一不见不散。
作业:
无为无不为是矛盾统一体吗?为什么老子说这是“道常”呢?
《道德经》班学员心得感悟:
感悟一: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师教参上的注释是这样的:“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实际上这句话就解答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无为无不为是矛盾的统一体”。
记得老师在讲课中提到过三个重要的观点:
一是,没有钱你永远没有资格看不起钱;
二是,一个没有媳妇的老总,他没有资格说媳妇不好;
三是,说不害你的人,他已经有了害你的心,只是时间不对而已。
原来,“吃不到葡萄,还说葡萄是酸的”。这句话体现的也是老子的无为思想。
有一件事我都快忘记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妨再提一提。
有一年教师节,深得同事们信赖,被推荐并被表彰为河南省优秀教师。大家对此见面表示祝贺,也正常理,其中一位平时要好的同事,见面同样道贺,但是她最后还是没忍住补上了一句话:“别看我没评上,但心里一点也不嫉妒。”
这件事,我回家说给了老公,老公告诉我,想要不被别人嫉妒,至少要做到两点:第一,韬光养晦,第二,超出对手很远的距离。从此以后,这“两点”像锤子一样,时时拂拭着我的心。我还给自己定下了三条规矩:一是我要只管努力,不与别人争高低;二是我告诉自己,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一定要做最努力的,努力到经常让自己处于挑战状态;三是我记住一句话,不管做什么,只要功夫下得深,笨鸟定能飞丛林。
回顾当时的执着,也真是傻得可爱。
好朋友善意地提醒我:“不会玩,会没有人缘儿。”但是我心中有方向,我还是选择了前方,哪怕我实现不了,但是向着我心中的那个灯塔,我就不再迷茫。我执着,不管别人怎么样的不理解,也不管别人怎么样地说我是另类,等等。无为而无不为,我愿意选择做“另类”。直到后来我读到了《中庸》,我才知道,原来是孔老夫子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句圣言对我暗地里在做指导。同时朱夫子的“以夫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之功,不能致也”,我在用行动诠释,只不过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我这样执着地坚持走到了今天,虽然依然没有打牌等娱乐方面的“玩伴”,但是我能感受到,我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我的亲人、我的朋友。尤其是走在传统文化这条道上,我有关心我帮助我的国学老师,我还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的“道友”。
我虽然不能经常陪伴家人朋友一起娱乐,但是他们会通过微信看到我的行踪,比如有时会因参加教育专业培训出门在外,有时会被老师、朋友邀请到传统文化论坛现场。
“有所为”、“有所不为”。生活中的每个人,根据各自的需要而存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有好生之德,存在既是合理,这也正是你我之间“三千大千世界,为何与我笑颜独展”的真意。
听洪涛老师讲到《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也就是“道”的最后一章,作为学生的我,突然看到自己的执着以及“无为无不为”带来的成果。假如当初我不曾承诺一定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相信时间也会如常飘过。而今,我在兑现承诺的同时,时间亦是如常,可是那溜走的时间,留下来的是我手机上至少八万字的、上不了台面的心得体会。此时此刻,我捧着心爱的手机,突然觉得她沉甸甸的,亮闪闪的。我分明看到,这手机里面,流淌的是生命活水,闪耀着的是理想的光辉。突然感到,这手机创造了独属于我的传奇故事,称量着我的生命质量,也连同我生活中的“无为无不为”一起称量。
受老师的点拨与启发,关于“无为无不为”,我又想到了最近发生的事情。
眼看本学期即将结束,我校六年级学生的“小”升“初”,又成了周边初中关注的焦点。
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迁入,让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源络绎不绝。可是目前的现状是,几乎所为学校都在想办法争相抢招抢优秀小学毕业生。而且优秀的学生在学校会享受到不一样的待遇。比如分最好的班,比如配学校最好的老师等等。为了能够弄到前几名的学生,各个学校不惜采取请客吃饭,送纪念品等等方式。岂不知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还是有很大变数的。
对此现象,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无为无不为”逻辑,我想说:
第一,与其动脑筋抢优秀生源,不如把招来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让他们变成优秀学生。
第二,真正地能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他们也必定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人才。可是,如果不把这些学生作为重点,或者让这些懵懂的孩子流入社会,将来危害的不仅仅是家庭,还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或者说他们会成为社会的包袱,哪里还敢奢望他们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啊!
也许有人会问:“成绩差的学生离成绩优秀的学生距离有多远?”结合魏书生先生的教育理念,那是方法与方法之间的距离。
魏书生先生当教育局长期间,曾经一次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按理说,老师身兼局长要职,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是毫无疑问的,学生学习成绩糟糕到何种程度,应该是在大家的想象之中。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个原本最差的班级,居然高考成绩排在了全校的最前列。这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让人不得不去分析,魏先生是如何做到“无为而治”的。
原来,魏书生老师的“无为”,是建立在他提前备课的“有为”基础之上。不难想象,他为了实现教学与局长工作的不冲突,他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教法,去研究学生的学法。他不知花费多少时间归纳梳理出来了语文知识结构图。整个结构图,是对整本语文教材的字词句篇等知识点的归纳与提炼,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抓手,再按照老师交给的方法,他们就能够自主地、快捷地、准确地、高效地学习,并能够掌握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以此为“抓手”,进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习,还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题性。
由此就不难理解,老师课前的“有所为”帮助学生找方法;老师课上的“无所为”给了学生自主性。同学们抓住学习的扶手,能够顺其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状态,正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状态。
撇开一切的大道理,我们也不难想到,学习本来就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儿。可是现在很多老师不敢放手“无为”。以至于老师辛辛苦苦地“无不为”,带给学生的是不会作为。
如果老师们都能像魏书生先生那样,舍得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实现师生交叉性的无为,那样才能促进师生各就其位,才能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遇见满意的教育成果。为此,我们应该倡导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无为而治的做法。即,以老师备课的“无不为”,去实现老师上课的“无为”,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无不为”。
分析魏书生老师的育人逻辑“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老子“无为无不为”的理念,我们会说,没有老师对学科“无不为”地深入探究,他哪里有胆量在课堂“无为”呢?由此可见,老师与老师的区别,就在于,他是否愿意沉下心来,钻研出一套能够切实可行的,能够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还在于,他舍得不舍得花费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
现在的很多老师,依赖于别人研究的现成的教学方法,或者按照从书店里买回来的教案,一抄了之。至于契合实际的教法,至于结合自己班上的学情,好像很少有人去关注。看上去,老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忙碌碌,可是由于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他们也就很难学扎实,或者说很难考出好成绩来。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如果把“为己”认识到位,落实到位,相信我们老师自己会在专业领域有所迅速发展,会逐步形成自己丰厚的成果,老师与学生之间会达到“相望于无为”。(杨磊)
(中国孝心网编辑中心编辑杨玲娇、刘龙祥
山东儒学传播公司产品经理程虎跃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