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刻字的叫什么(墙上的雕刻叫什么名字)
“只有真正受过伤的人,
才知道疤痕也是有生命的。”
——罗大佑
01
1954年7月20日,
罗大佑出生于台北一个医生家庭,
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
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
罗大佑的父亲很喜欢音乐,
觉得应该培养孩子一些兴趣,
便让他在6岁时开始学钢琴。
展开全文
可对于童年的罗大佑,
学琴是非常苦闷的“差事”,
不能出去撒野,一坐就是半个小时。
那时罗大佑心里惦念的是漫画书,
是出去荡秋千,是隔壁的女孩儿,
是他日后写在《童年》里的意象,
根本不是老老实实地弹莫扎特。
慢慢浸润进去了,才觉得有点意思,
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时候,
他担任学校乐队的鼓手,打大鼓。
表演完了以后,隔一个多礼拜,
当罗大佑经过学校对面一个巷子,
竟听到后面有两个小朋友在讲:
“哇,他就是游艺会上那个打大鼓的!”
罗大佑听了超级得意,还装作没听见,
头也不回,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风头。
罗大佑第一次摸吉他,
是从大6岁的哥哥手里。
那天哥哥背了把吉他回家,
罗大佑好奇地问:“这是什么?”
哥哥就演示了几个和弦,说:
“别看啦,学你也学不会的。”
偏偏罗大佑两三下就学会了。
从这天起,他喜欢上了吉他,
觉得比钢琴要来得自由太多,
一有时间就抱着吉他躺在床上弹,
常常弹到天黑忘记了吃饭,
饿了去桌上吃两口冷菜充饥。
父亲见他喜欢,也就随他去了。
02
罗大佑的父亲,
小时候念书要走六七个小时,
二战时,曾被抓去南洋当军夫。
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
他又被送到越南当军医,
辗转半生,才在高雄租房行医,
手底下只有一名助理和一个护士。
当父亲的不愿后代和自己一样,
什么都从零开始,辛苦打拼混一口温饱。
所以看到罗大佑对音乐越发痴迷时,
他告诫儿子:“做音乐是吃不饱饭的,
你去当医生,才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高中毕业后,依照父亲的安排,
罗大佑考上中国医药学院的医学系。
拿到通知书后,他对父亲说:
“我不去,我要考一所更好的。”
于是独自在台北居住,补习一年。
结果这一年他根本没怎么念书,
跟一帮音乐爱好者组了“洛克斯”乐队,
在里面当键盘手,听了大量西洋音乐。
为了买乐器、唱片,租训练场地,
罗大佑只能向家人“骗补习班费”。
一年结束,他考入了同样的学校,
这回再没什么借口,只能去读了。
这一读就是整整7年。
幸好罗大佑有一项本领,
每门功课都能考到60到70之间,
这才腾出更多精力去做音乐。
“洛克斯”合唱团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一次解剖课,罗大佑没去。
下午大概三四点钟的时候,
他拿着吉他哼唱,写出了一段旋律,
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写歌生涯。
起初,他对自己没产生多大信心。
直到五年级,洛克斯的王正华,
去电影《闪亮的日子》做副导演,
对他说:“大佑,你那么爱写东西,
不知道有没有兴趣来给电影写配乐?”
罗大佑尝试着写了几首,
导演听罢,连连称赞:“非常好!”
听到这样的评价,罗大佑这才知道,
原来自己的作品是不错的,
自己也许有一些做音乐的天赋。
随后,他包办了主题曲的词曲创作,
写下了自己最早的成名曲,
刘文正的那首《闪亮的日子》。
当初台湾乐坛两大歌手,
一个邓丽君,另一个就是刘文正。
《闪亮的日子》经刘文正一唱,
便为罗大佑踏入音乐圈打开了一扇门,
但他并没能马上进入这个向往的领域。
父亲知道他有做音乐的冲动,便说:
“我还是那句话,音乐养活不了人,
你要是做医生,音乐还可以继续做,
你要一心做音乐,医生可就当不成了。”
罗大佑自己也倍感迷惘,因为他知道,
凭借音乐创作维持生计是多么艰难,
毕业后,他先去集美医院做内科医师。
那恐怕是他青年时代最彷徨的日子,
整个人在手术刀和吉他之间徘徊,
“最难的就是,没人可以告诉你,
You are ok!你的音乐绝对没问题,
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你讲这句话。”
03
在随笔集《昨日遗书》中,
罗大佑这样描述过医师生涯:
“在所有人来医院前开始工作:
抽血送化验、报告入院新病人、点滴打针、
搜集如X 光、实验室、别科会诊的资料。
忙完又马上入开刀房帮忙开刀…
值班? 经常是两、三天就一班。
那就是说四、五十个病人,
从今天下班到明天上午上班前,
有任何事情医生都会要找你。
你绝没有好觉可以睡的。
然后因为你是最小的医生,
每个医生都可以用知识来修理你,
人命关天,你敢不服? ”
罗大佑与张艾嘉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
罗大佑还是没放下音乐,
并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黄金期。
在写《闪亮的日子》时,
他结识了电影女演员张艾嘉,
一来二去,两人互生情愫,
当时罗大佑手上有一首歌,
前前后后磨了差不多5年时间,
张艾嘉要出个人专辑的时候,
他毫不犹豫将这首歌拿出来,
这便是后来广为传唱的《童年》。
那时他的作品,还带有年少的狂想,
民谣的底蕴中有着热烈的青春气息。
就在张艾嘉的专辑发行之后,
他的创作迅速转入了摇滚乐风。
做医院实习生期间,他写了一系列歌曲,
通过日籍同学把写好的作品带到了大阪,
委由当地乐手编曲、演奏,
再把完成的带子寄回来配唱。
整个过程耗费了无数时间与心血,
从头到尾全由他一人独自负担。
随后,罗大佑四处找唱片公司,
结果人家一看他作品的歌名就问:
“《之乎者也》《恋曲1980》,
你写的这都是些什么歌啊?”
罗大佑试图解释,对方连连摆手:
“这种歌发行出去,风险太大了,
台湾主流市场没办法接受这样的音乐。”
时间过去了两三年,就在近乎绝望时,
成立不久的滚石唱片接下来这个案子。
当时滚石的董事长段钟沂对他说:
“我们可不敢预估你这张专辑的命运。”
罗大佑心想,发吧,就算没有辜负青春,
那时,他已准备披上白袍,行医为生。
段钟沂说得对,没人敢预估专辑的命运,
谁也没预料到,《之乎者也》的横空出世,
将给台湾社会引起那样激烈的震荡。
04
高晓松说过这么一件事:
“大家都知道我一首歌,
叫做《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里面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
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
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人能擦去。
那时宿舍墙上刻的什么字呢?
那些字,就是罗大佑的歌词。”
每一次讲到华语乐坛的历史时,
他都会说:“罗大佑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他在那个很多人看不清方向的时代,
就为30年后的今天写好了挽歌。”
《之乎者也》发行之后,
造成台湾史无前例的自省风潮。
那里面蕴积的力量和情绪,
让每个听到的人都为之一震。
罗大佑用非常文学化的词作,
把华语音乐提到了一个崭新高度。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流行歌曲,
可以写的不止是小情小爱你侬我侬,
还可以批判时代,表达讥讽和愤怒,
还可以为现代文明的堕落拉响警报。
《鹿港小镇》里,罗大佑写道: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以此来表达小镇青年和城市的隔阂,
来表达他们在现代都市文明里的幻灭感。
而30年后的今天,“台北”二字,
可以随意换成“北上广”中任何一个。
《之乎者也》里,罗大佑写道:
“现在听听我们的青年他们在讲什么?
(发财)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们怎么做?”
这句话,放到这个物质而拜金的时代,
简直是一句合适到不能再合适的问句。
即便是写情歌,
罗大佑也别具一格。
《恋曲1980》里,
明明写的是爱意缱绻,却如此清醒,
一下笔就写如今的美好终将成回忆。
在《光阴的故事》里面,
罗大佑更是首创了三段式。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每段副歌,简单改那么几个字,
就写出了时光流转、生命变幻。
那种光阴飞逝后带来的物是人非,
带来的人生的冲撞和感伤的情绪,
一下子就非常清晰地直击人心头。
那时候,能把歌词写到这个水准的,
整个华语乐坛只有罗大佑一人。
很多人听完专辑《之乎者也》后,
发出感叹:“真的很难想象,
一个20多岁的人怎么写出来的,
感谢上苍给了罗大佑一把吉他。”
05
《之乎者也》发行后,
因为批判风格和关注现实,
“罗大佑是洪水猛兽还是时代良心”,
一度成为了社会上最热的话题。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无论去哪儿,
罗大佑都听到别人在放自己的歌。
在父母的压力下,他转到放射科,
白天上班,下班创作,日夜颠倒。
很快,《未来的主人翁》来了。
那时,有人给罗大佑扣了顶帽子,
叫做“青年时代的先知兼代言人”。
歌曲《未来的主人翁》里面,
他真的写下了预言般的句子:
“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
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
但今时今日,放眼望去,每个孩子,
几乎一出生就成为了“电脑儿童”。
《现象七十二变》里,他说:
“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
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
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俏,
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
一针见血写出现代人的生活。
而格局最大,最具历史观照的,
便是那首著名的《亚细亚的孤儿》。
在当时,还没有任何一首流行歌曲,
能从那样宏大的层面和历史的高度,
去书写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处境。
这首歌透出的苍凉、悲悯和情怀,
后来也几乎没有作品能够超越。
有人说,罗大佑骨子里是个文人,
那么亦可以说,仅凭这首歌的词,
罗大佑就能进入中国文学史。
06
正是因为这些歌曲,
在那个时代,
罗大佑背负了极大的压力。
他被评价为与恶劣社会斗争的勇士,
人们在他身上投注了太多的目光。
所以,当《家》这张温情专辑出来后,
很多人都说他失去了锐利。
“罗大佑怎么能写这种歌呢?”
1985年,父亲来到罗大佑的身边,
告诉他:“你必须放弃音乐去美国,
以后老老实实做一名医生。”
令罗大佑没有想到的是,
这次美国之行非但没结束音乐生涯,
还让他在宁静和喘息中重新审视自己。
终于,在历经十多年的职业选择痛苦后,
1987年,他写信告诉自己的父母:
“感谢你们对我作为一个医生的栽培。
心里拔河拉扯14年,音乐终于赢了,
我已经决定好这辈子不做医生,
一辈子都做音乐,一辈子的主业都只有音乐。”
人这一生会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
还有一次,就是当你发现自己是谁的时候,
这时的罗大佑,终于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也可以坦然面对自己所处的位置。
同年,罗大佑离开台湾,去往香港,
租了一个非常小的录音室重新开始。
有记者看他过得苦,便故意问:
“你在台湾那么红,现在这么苦,
有没有觉得太不划算了啊?”
罗大佑回答说:“人一辈子就是这样,
有得有失,得失怎么算比较合算呢?
根据心来算,心放下一切不开心的枷锁后,
活得更真实,更喜欢今天的自己,
那得到的,一定大于所谓失去的。”
随后,罗大佑成立“音乐工厂”,
一上来就挖出了还在教书的林夕。
看到林夕的作品后,罗大佑说:
“你那么年轻,应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并在写词技巧和格局上,对林夕诸多影响。
当时,罗大佑为了打开在香港的市场,
首先接了不少为电影配乐的工作。
在为电影《双镯》配乐作曲时,
他让林夕来完成填词,由梅艳芳演唱,
便有了那首哀怨凄婉的《似是故人来》;
张艾嘉出演《阿郎的故事》时,
罗大佑抱着吉他写下那首《你的样子》;
三毛编剧《滚滚红尘》,摘下金马8项大奖,
他的一曲《滚滚红尘》也成为传世回响…
同样耳熟能详的电影、电视剧配乐,
诸如《皇后大道东》《海上花》《追梦人》,
几乎每一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
07
早期的港台音乐,
通常都会写较短的词,
这样谱曲才会变得容易。
但罗大佑不同,他以长词著称,
这就非常考验音乐人作曲的能力。
此外,论写词的巧妙意象与花活儿,
很难找到第二个人玩儿得有他那么溜。
后来,作家三毛自杀而死,
罗大佑闻讯,提笔又加了四句,
便有了那首传世的《追梦人》
歌词里,未有一字泣血,
却写尽了三毛生命的惆怅。
头两句,写三毛远赴撒哈拉,
在那里写下一篇又一篇文字。
第三句“谁在声音里徘徊”,
只因三毛英文名echo有“回声”之意,
而“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一语道破了三毛与荷西的情缘。
多少人讲三毛,说了许许多的话,
恐怕都还不及罗大佑这四句歌词。
关键是,这四句嵌入《青春无悔》中,
你会感觉整首歌于三毛一生是那样贴切,
写词写到这个地步,可谓举世无双了。
罗大佑说,“做医生需要理性,
细致分析每一个病人的病理,
而音乐几乎用的是绝对感性,
不然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
他自己,却能同时拿捏得当二者,
以至于一只手现实,一只手浪漫。
论批判愤怒,他在港台可谓一骑绝尘,
论缠绵与婉转,情歌方面也鲜有敌手。
写民谣,他写出了《光阴的故事》,
写批判,他写出了《鹿港小镇》,
写情歌,他写出了《恋曲1990》…
创作范围之广,作品深度之深,
无论哪个领域他都是宗师级的。
因为如此,凡是唱他写的歌,
必然会留下一两首经典。
潘越云曾经一直不温不火,
唱了《野百合也有春天》,马上红了。
苏芮一度快混到去酒吧驻唱了,
罗大佑发掘她具有爆发力的嗓音,
让她去唱《酒干倘卖无》和《是否》,
一夜间就成了“黑衣摇滚女神”。
多年后,罗大佑开演唱会,
苏芮早已退出歌坛多年不开口。
她特意复出,在台上说起往事:
“我唱英文歌出道,国语咬字不清,
当时罗大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小朋友,唱国语歌咬字一定要清楚’,
我心想,你唱歌不是一直咬字不清吗?”
说到这里,全场大笑,待笑声过去,
苏芮郑重地向罗大佑表示感谢:
“真的要谢谢你,没有你,
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08
《爱人同志》销量53万张,
是罗大佑卖得最好的一张专辑,
但和娱乐工业里的偶像们比起来,
这个销量巅峰还是差得太远了一点。
而后,他的专辑销量越发走低,
歌曲影响力也变得大不如以前。
2004年,为了不让唱片公司担风险,
罗大佑自费发行新专辑《美丽岛》。
结果如他所料,专辑反响平平,
许多人问,“真的还需要罗大佑吗?”
他没说话,把一万元的美金版税,
捐给了当时遭受海啸灾难的人。
2000年罗大佑首次来大陆,
在上海开第一场演唱会时,
当初听他歌的人都像疯了一样。
一万人从北京包火车赶到现场,
在火车上,那些人互不相识,
但是他们一夜没睡,彻夜畅聊,
以至于车厢里充满了歌声。
今年,他在小巨蛋的一场演唱会,
上座只有六成,亏损高达上百万。
对此,网友极其淡定地说了句:
“属于他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的确,17年过去了,八成在这个时代,
一曲《之乎者也》再无法震荡社会,
但不可否认,那些穿凿心灵的旋律,
那些让一代人苏醒的声音和词句,
依然会在时代滚滚向前的混沌中,
发出它应有的不可磨灭的光辉。
来源丨一日一度
编辑丨晓彤
责编丨胡红
监制丨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