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空断层的电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100周年。
眼看着7·1将近,今年的献礼作品,也随着数百位影人的官宣,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它就是首次采用打破物理时间线方式,跨越了6个时空的主旋律电影——《1921》。
这部电影的导演黄建新,相信大家也不陌生。
无论是他2009年指导的《建国大业》。
还是他2011年指导的《建党伟业》。
都摒弃了固有的献礼片模式,开拓了全新的展现手法。
并在当时,引领了全民“红色热潮”,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红色情结”。
而这,也正印证了某知名编剧的一席话:
“不是年轻人不喜欢红色题材,只是我们的呈现手法,没跟上时代。”
在以上两部主旋律作品成功后,黄建新导演还监制了《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等口碑极佳的正能量电影。
并于2019年,总制片《我和我的祖国》,创下了31.69亿的票房神话。
可以说,在探索主旋律电影与市场化相结合这方面,黄建新导演,一直在路上。
01
五年制一片:细节
一位导演的处女作,最是能反应他的才气和风格。
比如国师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黄土地》亦或李安的《推手》。
当然黄建新也不例外。
1986年轰动一时的《黑炮事件》,不仅彰显了他极具个人风格的镜头语言,独特的色彩构建,创新式的电影意向,更让人们看到了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时隔35载,当年的青丝已成白发,但黄建新对细节的追求,始终如一。
据悉这部《1921》,从建景到翻阅史料,再到剧本创作打磨,以及最终拍摄完成,花费了整整五年。
一份报纸叠几层,一件衣服扣几扣,一只杯子摆在哪。
只要能让场景最大限度地还原,黄建新任何一点细节,都不会放过。
为了能让“戏”更加真实,充满烟火气,黄建新面面俱到,连只有几句台词的群演,都设计了符合时代特色的动作语言。
除此之外,黄建新甚至对“活鱼”,都有严格的要求。
晚夜微雨石板路,青衫长裙油纸伞。
奔跑的人群,跃动的江鲫,这些立体又丰富的画面,组成了一个非常生动的长沙街头。
因此,这部电影虽然还没上映,但从那处处细节中传递出来的鲜活灵气,仿佛已经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时代。
带回了那个风云诡谲,时局动荡的1921年。
02
十年磨一剑:品质
拍完《建党伟业》,黄建新就一直在思考:献礼片,是否还存在新的可能?
十年后,黄导用这部《1921》给了我们答案。
在影史上,极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色电影,向来走得都是厚重严肃,而又富有温度的路线。
是以还原历史为主干,勿忘历史为枝叶,贯穿整个故事。
而这次,黄建新将着重点,更多的放在了年轻一代的受众人群身上。
他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以欧亚日中四条线索为枝叶,打破物理时间线,足足跨越了6个时空,才组成一个完整的电影段落。
并融入了谍战片和极多的动作戏份,用半商业化的大片模式,将这段史实,以浪漫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出来。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在党的百年华诞,黄建新十年磨一剑,开创了半商业化历史片的先河,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部高质量的献礼巨作。
03
百年树一人:匠心
在某次采访中,黄建新说到。
他希望通过电影的方式,能够还原他脑子想象中,或者历史中,他所敬仰的那些伟人,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象。
并通过展现每一位角色不同的面,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让观众们深刻体会到,百年前的伟人们从来不是神,他们也曾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为此,黄建新在片场,极为注重保护演员以及跟演员们沟通。
他今年已经67岁了,眼睛有些花。
在看镜头的时候和导戏的时候,他需要带上老花镜才能看清,而走过来跟演员们说话的时候,他又要摘,就这样戴眼镜和摘眼镜的动作,黄导每天几乎要重复几百次。
这种不知疲倦的精气神儿,无时不在鼓舞着片场的每一个人。
也正是有了黄建新这种“大家长式”的导演,从小细节严扣再到大场面把控。
才能让演员们,在将另一个灵魂换在身体里时,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也让演员们发自内心的感叹,遇到这样一位导演,是一种幸福。
最后,让我们用一个长镜头,提前领略一下,这部万众期待的百年华诞巨作——《1921》。
王建新导演以其数十年如一日的赤子之心,再造了主旋律献礼片,这一类独具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
而我们,也将通过这部《1921》,更加深刻地了解那段历史。
感受革命先烈们,那些超越生命的信仰。
并将这种红色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