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什么意思(书香门第什么意思)
端午节
五月初五
追念历史人物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端午节由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佩剑传说
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很多读书人的腰间都配有一把宝剑。例如孔子、屈原。但是和武将不同,他们的宝剑不是御用的兵器,而是一种象征风雅的佩饰。
最早在西周时期,贵族中开始流行以剑为佩。当时贵族佩戴的多为装饰华美的短剑,除了佩剑有防身卫体的实用目的外,他们以佩剑来体现尚武的精神,显示威仪和标示富贵。
东周时期,贵族佩剑之风日盛,且多佩长剑。《楚辞》“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就是描写的高冠长剑的贵族形象。
宝剑有君子之德,文人佩剑,意味着尊贵的身份和地位。古代的读书人无论多穷,也要仗剑而行,这代表着身为士族的尊严,也包涵着札治和修身养德的含义。
剑在中国延绵两千年而不衰。为何人们对其情有独钟?这是因为在中国,剑不仅是一种杀人武器、更是一种标榜风雅的饰物与门第身份的象征。
在人们心目中大侠形象多是用剑而少佩刀,“剑侠”的称谓似乎比刀客更高,甚至在文人书房里也要悬剑以示读书为国、除恶救世之情怀。宝剑是古人体现威武向上精神的寄托,所以古代佩剑之风盛行,使得君子佩剑的习尚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嵌金珠、错银、铜八面汉剑
总长:三尺一寸(104cm)
刃长:二尺三寸(77cm)
刃厚:0.3cm
刃宽:5cm
此剑参照湖北马王堆漆器与文涛坊博物馆馆藏汉剑精心研究、复制,历经一年之久完工。
剑装为铜嵌金、错银、错铜,纹饰为汉代几何形兽面纹。鞘为大漆彩绘汉代纹饰,古朴大气,有大汉遗风。
剑身为八面形制,材质为高碳钢与自炼土钢折叠锻打近万层花纹钢,子夜淬火,硬度极佳,重心适宜。剑身经数十道工序精度研磨而成,刃部做化妆处理,出鞘犹如寒霜,给人威严霸气之感。
汉剑更准确的代表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温良谦恭和外圆内方的风格。艺术、工艺价值极强,属文涛坊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