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飞山堡的电影
布宁曾说:“自由是一种教义,一种公理。”
人类在追寻自由的道路上跋涉了成百上千年,从未止步。它是一份代价,令人付出血泪与辛劳。更是一种至高追求,存在于每个不屈的灵魂之中。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部关于“自由”的德国电影——《气球》(Ballon)。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高峰期的东德边境小镇,讲述了两个东德家庭利用自制热气球跨越柏林墙的惊险遭遇。
从群体教学实验《浪潮》到人性无底深渊《冒牌上尉》,从史塔西救赎《窃听风暴》到自由志向《气球》,德国电影向来言之有物,叙事严谨且思维缜密。《气球》亦是秉承了这种强烈的德意志电影风格,在极度压抑的镜头下为观众带来一场惊心动魄的自由穿越,异常精彩。
豆瓣电影8.4分
在解析这部电影前,首先为大家简述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战结束后,沦为战败国的德国依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被英、美、苏、法四国占领。1949年,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英、美、法占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德国自此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智者搭桥,愚者筑墙——1961年,东德西德之间筑起一道高3.6米、宽1.2米、全长155公里的钢筋水泥高墙,并于周边配备警力,这便是著名的“柏林墙”。
相较于遍布秘密警察与高压政策的东德,西德显得尤为自由包容。期间东德人民曾利用各种方法翻越柏林墙奔赴西德,因此丧命的人也是数不胜数。
和众多想要离开东德的民众一样,故事主角彼得和冈特一家也是其中一员。
为了这次翻墙行动,两家人准备了两年时间,在有限的材料和秘警遍布的环境中偷偷制造热气球,准备在北风来临的夜里实施行动。
正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北风”。当风真正到来时,冈特一家却因顾虑突然改变主意不走了,彼得一家只得单独行动,把握住这次机会。
当天,彼得以去车站接岳母为由,婉拒了秘密警察身份的邻居聚餐邀请,悄悄准备着晚上逃跑所需。一场惊心动魄的逃离,即将拉开帷幕。
趁着夜深人静、北风骤起时,彼得一家将热气球、瓦斯罐等物品放入拖车,挂在蓝白车漆相间的瓦特堡牌汽车后面。在确保周边邻里都已睡着的情况下,悄悄离开家,驱车驶向预先标定的地点。
无巧不成书——在路上,彼得一家遇到抛锚求助的卡车司机,本着不节外生枝的原则,他们无视司机求助,径自离开,司机在路边破口大骂。这一番场景,竟为后来事因埋下伏笔。
路遇抛锚司机
彼得一家抵达预先地点,将热气球从拖车内取出,连结乘坐篮,安装瓦斯罐,为气球充气。
干瘪的球体变得浑圆,充满通向自由的瓦斯。一家人满怀期待乘上气球,在升空的希望与不安的漂浮中等待着结果。
气球升空
事与愿违,初次飞行只能凭空摸索,因瓦斯罐冻结和高空空气湿度增加,热气球开始快速下降,在飞行了32分钟之后坠落地面。
西德边界近在咫尺,距离成功越境只差毫厘,怎能不让人懊恼!
瓦斯罐冻住熄火
因边界之间布满诡雷,步行越界无外乎以卵击石,此地更是不宜久留。
彼得一家只得在寒冷与失望中离开,并要赶在天亮之前,将停放在之前气球升空点的汽车开走,更要装作若无其事,免去邻里、尤其是警察邻居的怀疑。
销毁证据
残留在边界周遭的气球残骸,很快引起警方注意,德国安全机构史塔西(Stas)开始介入调查。
面对这一地狼藉,侦查人员分别进行细致排查,逐一编号,并发现了彼得妻子不慎掉落的甲状腺药盒。上面虽没写姓名,却有处方编号,但凡史塔西锁定位置后,很快会找到彼得一家。
史塔西介入调查
同样意识到此问题的彼得妻子在自责后充满危机感,对于彼得一家来说,史塔西发现他们只是时间问题。在此之前,他们必须想方设法逃离东德,不然将会面临严酷的牢狱之灾,甚至会危及生命。
一场与时间赛跑,并以生命自由为代价的游戏就此拉开帷幕。除了彻底离开东德,彼得一家没有第二个选择。
彼得来到秘密警察邻居家里,利用他与旅游局熟识的人脉关系,安排了一场前往柏林的“旅游”。
东柏林酒店高楼上,西德一墙之隔,近在眼前,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高墙两端,两种生活。妻儿满目憧憬望向前方,既想往又担忧。
近在眼前却难以抵达的乌托邦
彼得一家计划寻求美国大使馆帮助引渡西德,因担心酒店电话被监听,他们只得另辟蹊径。
规划好路线后,一家人以游客身份来到大使馆附近,周边秘警遍布,只得静观其变寻找机会。在家人掩护下,儿子将之前写有求助信息的烟盒,借机偷偷塞入从大使馆进出的美国人包中,以待其发现后与他们取得联系,协助逃离。
将求助烟盒塞入美国人包内
将全部希望寄托在烟盒上的彼得一家,终日在酒店房间内等待电话铃响起,传来好消息。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在得知这条唯一可走的路也沦为迷途时,彼得陷入巨大的悲伤绝望中。经过一番感情宣泄与思想斗争,一家人决定重新回到起点——再次制造热气球逃离东德,这是唯一的路,也是最后的路。
等待救助电话响起
与此同时,史塔西的侦查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着。
在以老辣中校为首的团队中,谜题也在一步步解开,他们根据推测逐步缩小搜索区域,各种线索也愈发清晰。
在这场时间赛跑中,没有冠军亚军,只有生存和死亡、自由与拘禁。
史塔西侦查线索
彼得一家离开东柏林,重回家中。这一次,他们说服了之前一同计划逃跑的冈特一家。时间紧迫,必要在下次北风来临之际做好气球。
两家人划好分工,由缝纫技巧了得的冈特制造气球主体,精通结构的彼得负责乘坐篮,两位女士分批分次在不同商店购买布匹。
他们白天正常上班上学,晚上藏匿于地下室偷偷制作。时间不等人,每耽误一分钟,就多出来一份致命威胁。
为制作气球准备材料
因之前彼得一家欲购买大量制作气球布匹材料的无意举动,史塔西接到了布匹商店的告密电话,这让侦查团队再次缩小了搜捕范围。
得益于遍布各地的秘警网络铺设和穿插密集的眼线耳目,他们意外找到了彼得一家出逃时唯一的目击证人——抛锚卡车司机。在史塔西中校盘问下,司机道出了关键线索——外挂拖车、一男一女两个小孩、蓝色瓦登堡小汽车。
盘问目击证人
史塔西将通缉线索登报,以对群众施压。随后,他们根据线索找到布料商店,女店员对车辆信息和人员组成进一步做了肯定。
最终,区域位置锁定,下一步调查目标便是当地药局。一旦彼得妻子写有处方编号的甲状腺药盒被查到后,史塔西将迅速实施抓捕。
史塔西锁定区域位置
形势严峻,战况升级。逆境之下还好有一线生机——天气预报广播,后天巴伐利亚将在冷锋影响下刮起时速30公里的北风,这对热气球即将完成收尾工作的两家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与此同时,史塔西抵达小镇药局,开始逐一展开甲状腺患者信息筛查。得知消息的彼得坐立不安,他们决定赶工连夜出逃。
通过药局获取彼得妻子信息
在药局医生的协助下,彼得妻子信息暴露,全家被史塔西锁定。他们迅速组织人员赶到彼得家搜索,好在早有准备的彼得和冈特一家早已离开。
在地下室,他们发现了大量证据,气急败坏的中校一声令下:全镇戒严,严加排查,不放过任何过路车辆。
史塔西在地下室发现大量证据
恐怕再晚片刻,他们就会被围困在小镇之内。好在两家已赶到预定地点,在众人的协力合作下,热气球迅速充气膨胀,等待升空。
承载自由意志和希望憧憬的热气球,再一次飘浮于夜空之上。两家人紧紧依偎,满心忐忑等待着奇迹发生。
身后,史塔西团队利用直升机紧密追随,地面更是委派装甲车和部队在边界围追堵截,以待热气球落下第一时间抓捕。
在经历28分钟的空中飞行后,燃料耗尽的热气球降落在树林中。彼得和冈特怀着极大的不确定前去探路,不料遇到巡逻警察,他们胆战心惊地举起双手,甚至做好了被捕的准备。
“这是西方吗”?面对警车射来的灼目光芒,彼得怯生生问道。
“不是,这里是巴伐利亚。”警察回应,随后,彼得和冈特开心地跳起来拥抱,并招呼藏起来的家人。
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越过了东德的边界,来到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地。
再次落空的史塔西在东德边境,看着他们射向天空庆祝的信号弹,听着他们家人团聚的欢呼声,满面无奈。
成功越界!
这是一部节奏紧张且氛围压抑的电影,好在有个Happy Ending可以缓和情绪。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小编始终沉浸在影片所处时代背景的高压之下。在导演充满悬疑叙事氛围的镜头铺设下,一种光天化日之下被人隐秘监视的不适感冷不丁爬上脊背,阴森潮湿。
电影中的路人镜头,无不冷漠而又警觉地对主角和观众行“注目礼”。在那个压抑晦暗的社会之下,人人自危,为求自保,皆为史塔西。
片尾有着电影中彼得和冈特两家的人物原型,就是这8个人,为我们带来一场激动人心的飞越壮举。
另外,史塔西针对此事件的现场勘查照片也清晰呈现,可见影片对真实场景的还原十分逼真。
彼得和冈特家庭人物原型
事发现场照片
一如《肖申克的救赎》那句经典台词所说——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 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之光辉。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知,亦是人类最初与最终的追求。任何为奔赴自由而奋战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聆听、去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