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培训课题有哪些,房地产策划是做什么的
经济观察报 社论
近日,金融监管部门密集发声,表明了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的意图。市场的问题是:会不会放松“最严格的监管”?我们认为,这种期望将毫无悬念地丧失。甚至可以说,房地产站在了一个拐点。只是这一次,与房价无关。与房地产新格局有关。
首先,规模至上,但不会成为历史。这一点在恒大事件中得到了充分印证。恒大债局将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信任危机联系起来。甚至有人认为这将是雷曼兄弟在中国的时刻,所以救市是必然的选择。
但金融监管部门态度明确——一是将恒大事件定性为个别企业问题,而非行业系统风险;二是不回避行业的阶段性问题,认定为压力反应;第三,表达对消费者正常住房需求和企业正常发展的支持。
从政策选择上看,监管部门强调保护买方合法权益,一方面避免风险向其他企业和金融市场扩散;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相应债权。在贷款首付比例、利率等方面支持首套购房者的表态,是对此前金融机构过度反应的修正,也是“留在房子里不炒”的必然。
总的来说,政策节奏可能会改变,但调控方向不会逆转,意味着坚决摒弃短期主义。过去几年,无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基本都是市场过热或过冷造成的,需要通过行政、金融、财政手段来调节热度。这种做法虽然短期有效,但很容易在一管死和一放乱之间反复跳跃,最终形成整个行业的路径依赖,推高了全社会对房价上涨的预期。
然而,近年来,调控已经转向没有一刀切和针对具体城市的政策。特别是最近一年,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管理,以及土地集中供应的政策,使得调控打破以往的窠臼,迫使房地产企业从根本上规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从认知层面来看,这是一个明显可见的拐点。如果说“房住不炒”一开始被很多市场主体视为短期政策考虑,现在恐怕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危险的误判。作为房地产的基本取向,“房住不炒”是决策的逻辑起点,任何政策预期一旦跳出这条线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个转折点自然是基于市场的变化。当房地产行业的大趋势是周期更长、波动更慢时,当城市化率达到64%,当全国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时,房地产已经过了青春期。几年前,巨头们高唱万亿房企不是梦,但更大的规模并不能保证身体健康。更何况,从今年房地产销售增速连续7个月下降来看,市场规模拐点已经逼近。
这并不是说房地产没有机会了,20万亿元左右的房地产年销售总额应该还会继续。但显然,如果房企不拓展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在三条红线、两个上限、楼层和土地供应双集中等全方位政策的呵护下,将很难享受到之前的红利。变化已经发生。三条红线放开时,华润置地、保利地产、龙湖、中海四家初期绿色企业都保持了规模与多元化经营的平衡。
三家央企的资源禀赋和综合考核指标足够下半年用,民营企业龙湖一直很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