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虐待的电影
世上最折磨人的虐待是啥?
你可能想说什么囚禁、殴打、酷刑……一堆刑法用词。
但Sir今天要说一个医学名词。
代理性孟乔森氏症候群。
通常是成人杜撰或制造孩子的病症,使儿童受到不必要的治疗,导致心理、生理上的不必要伤害。
绕口没关系,你只用记住这几个词就行——成人,孩子,伤害。
这种最折磨人的虐待。
恰恰从世上最亲近的关系中诞生。
施暴者和受虐者,往往是母亲和子女。
这是一种最复杂、最难处理也最难定罪的虐待形式。
碰上了,就一个解决方法。
《逃跑》
RUN
最先吸引Sir的,是导演。
阿尼什·查甘蒂。
别说不认识,他的上一部作品你绝对眼熟,《网络谜踪》。
当年的小成本,大爆款。
据说导演本来只是用电脑桌面做了个实验短片,没想到就被拍成了电影。
处女作一炮而红,本人也被公认为是实力派的新兴鬼才导演。
第二吸引Sir的,是演员。
两个月前,同样的一张脸,同样占据海报的绝对C位。
护士帽,大红唇,一双眼睛直勾勾盯着你。
成功晋升为年度魔女代言人,拉契特。
这次,还是她,“香蕉姐”莎拉·保罗森。
鬼才导演搭档恐怖片女王。
果然,一上线就获烂番茄新鲜度91%,爆米花指数也不低,78%。
本是带着爆款的心态点开的电影。
但看着看着,Sir疑惑了。
怎么这么眼熟?
聊故事之前,先“夸夸”港版译名。
一如既往地放飞自我。
不仅做到跟原名《Run》的翻译差了十万八千里,甚至还能用最少的字,制造最大的好奇。
△ 港版译名《疑·妈》
翻译这么生猛,这部片原定于母亲节上映,也算“扣题”了。
那咱就顺着标题,先说说“妈”的故事。
或者说,一个妈差点当不成妈的故事。
电影开头,手术室,医生们正在抢救。
手术台上,一个小小的身体。
刚刚晋升为母亲的戴安(莎拉·保罗森 饰),还没享受几秒当妈的喜悦,就可能要迎来噩耗。
镜头一转。
一个纸巾盒递过来,一双手在桌上揉搓,一个女人正在哭。
哭啥?
什么“我知道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家长经历这些,我行,我可以,我坚强……”
嗯?这是什么母亲互助会?
纸巾盒在妈妈们中一个传一个,终于递到戴安手上。
可戴安不哭。
她耍着手机,表情轻松,与现场悲情的氛围格格不入。
被cue到发言,她很勉为其难地一脸懵逼,我......我该有什么感想呢?
噢,不是什么互助会,只是一个家庭教育协会的每月会面 。
家长们凑一块儿,聊着孩子终于要上大学,离开自己了。
刚才哭天抹泪的妈妈们,只是因为难舍。
至于女主戴安……她似乎没有不舍。
反而欣慰地表示,很开心女儿即将拥有精彩的人生,还用了最近让Sir很上头的蔡依林式表达。
△ I feel goddamn great
看来噩耗没来。
小时候那个保温箱里的孩子没死,活到了现在,眼看要上大学了。
她17岁,叫克洛伊(基拉·艾伦 饰)。
她每天只做三件事,吃药,学习,等信。
先天的病痛没让她死,但也没让她好过。
双腿残疾,背上都是红疮。
吃药,呕吐,打针成为日常。
身体各种不好,幸好脑瓜子聪明。
在家自学,喜欢研究机械,还憧憬着自考大学。
每天等的信,自然就是大学录取通知书。
母亲戴安,每天也忙。
还是非常有爱的那种忙——给女儿备课,督促她吃药打针,做复健。
为了让女儿吃上健康的食物,她亲自在院子里浇水翻土种菜。
不仅要照顾女儿起居,还得赚钱养家。
看起来是“母慈女孝”,十分温情励志。
妈妈温柔能干是真,女儿聪慧志坚是真。
但,海报里女儿的惊骇也是真。
接下来,“疑”该出现了。
一天,女儿偷拿妈妈购物袋里的巧克力吃,却看到了药。
药是每天都在吃的药,奇怪的是药瓶上写的,不是自己的名字。
而是妈妈的名字。
她问妈,妈说……是你看错了。
于是女儿第二次去看,嗯,果然是自己的名字 。
等等!
一撕……
还是她妈的名字!
这么一撕,生活的假象被撕开了,瘆人的真相暴露了出来。
药名“地高辛”,一种绿色的小胶囊。
为了搞清楚药是干啥的,女儿又是悄悄上网,又是悄悄打电话。
注意这个画面,毛。
在女儿偷偷上网时,远处的妈妈,正在黑暗中窥视。
没看见?那你再往画面中间看看(那是妈妈夜里发亮的脑门)。
瘆人不……
你也一定看到了上图中的白屏幕,没错了,断网。
女儿不信邪,又打电话咨询。
她随便拨个陌生人号码,请那人帮自己查——您好,请问地高辛是啥?
人家说,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
哦……
您再等等!请问,地高辛是绿色小药丸不?
人家答,不是哦,地高辛可是红色的。
那这个绿色的药到底是啥玩意???
她借口要和妈妈外出看电影,抽空尿遁,跑去药店询问。
终于,最大的打击来了。
药师说,虽然上面写的是你妈名字,但这药不是开给你妈的。
是开给你家狗狗的。
因为啊,这是兽药!
女儿有点慌了……表情如下。
WTF???
她壮着胆子接着问……那,人吃了会咋样??
其实,假的地高辛,只是她妈喂她的其中一种药。
每天她都要被喂好几种,这几种药的药效加一块,呵呵。
半身瘫痪、哮喘、浑身红疹……
总之。
当女儿遇到这种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逃跑(escape)。
故事不复杂,但惊悚效果足够。
导演阿尼什·查甘蒂的这部惊悚片试水作,称得上简洁干净,也有个人风格在。
一是画面。
能清楚显示出镜头语言的把控度。如果仔细看,还能在片中找到点《网络谜踪》的影子。
比如,依然用桌面电影的形式来展现电脑内容。
《网络谜踪》中,看起来有限的电脑屏幕空间,被导演放置了很多重点和伏笔,让众多列文虎克影迷感到满足。
延续到这一部,画面依然追求细节干净,有重点,有节奏。
这一特点带来了电影最有意思的一处反转。
女儿打电话问药丸细节时,从药名到药效,最后到颜色。
镜头原本是胶囊的特写,可下一秒,就转到了绿枝上饱满的西红柿(她妈妈种的)。
暗示红色。
二是节奏。
前期剧情,一个又一个的小扣环让电影节奏得以巧妙搭建。
几乎所有的同类型片都围绕着“搭建困境——逃脱”这一设计思路。
比如《隐形人》,女主角的困境是随时都可能出现在身边的隐形人;
《寂静之地》,人类的困境是怪物会随着声音顷刻而至。
在《逃跑》中,导演的发挥则借助于两点:
人物,封闭场景。
一个身体不便的人,一个小阁楼。
困境的搭建几乎毫不费力,只需要一个关键的理由。
变态妈妈就是那个理由,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铺垫。
后半部分,剧情落在题眼上,女儿的“Run”。
她身体残疾,脑袋机灵,所以她怎么跑,成为了后面的看点。
Sir不剧透,就说一个细节,你当成操作题来解一下(考验你逃生智力的时候到了)。
女儿醒来后,发现房门从外面被抵住,妈妈把全屋的通讯都切断了。
她想爬出窗,从屋顶上爬到屋子另一面,翻进另一间窗户紧闭的房间。
所用道具就三个:
电线,电焊笔,一口水。
她该怎么做?
(能猜到那口水作用的,评论区等你们)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彩蛋。
影片最后的亚裔护士,正是《网络谜踪》中男主角早逝的妻子。
△ 上《逃跑》,下《网络谜踪》
导演阿尼什·查甘蒂说,在《网络谜踪》中,反映的是现代人面对新科技时,造成的隔阂与分歧。
桌面电影的应用目标,是以不枯燥、不重复的方式呈现信息。
但新片中,导演有意背道而驰。
没有新科技,没有互联网,甚至没有信息。
女儿在上网查信息时,网络断线。
打电话询问电话查询服务时,对面语速缓慢,通话延迟,大概就是遇到《疯狂动物城》里树懒先生的崩溃感。
被关在家里时,镜头特地扫过被剪断的电话线。
如果说,上一部电影体现了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那这一次,导演则有意建立一处反信息的“绝境”。
说起来很酷,导演有意和自己较劲。
那,毛病呢?
前面Sir说“眼熟”,是给面子。
其实后面剧情有点垮,女儿找出药丸真相后,剧情的推动就停止了,后面开始落入俗套的大逃杀。
虽然结尾有个小反转,但在长期放任观众疲劳后,这一点小反转带不来更多的惊艳。
这也是为什么《逃跑》的烂番茄指数这么新鲜,豆瓣却还只是及格分。
别说爆款,离好片都有距离。
而同样的题材。
对,Sir说的就是这个代理性孟乔森氏症候群。
去年一部美剧却取得了佳绩。
《恶行》,同样根据母亲虐待女儿的真实案例改编。
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患有多种重疾(白血病、失智、哮喘、残疾等)的女儿,被社会公认为是任劳任怨、善良温柔的完美母亲。
这对母女,一直接受来自全社会慷慨的补助和捐赠。
后来?
母亲居然被残忍杀害了。
而人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更为残忍的真相。
女儿实际是一个健康人,母亲长期编造了她的身世,人为制造了她的疾病。
和《逃跑》相比,《恶行》显然更阴暗,更挑战伦常。
但它的好评,并不来自什么猎奇心理。
而是它的阴暗,真的有迹可循。
在《恶行》中,母亲对女儿的操控所带来的影响十分现实。
一方面,人为的病症,为母亲制造了源源不断的利益。
别小看她的利。
全社会都给她捐助,各种捐钱、捐房子。
另一方面是名。母亲“强行”和女儿相依为命,也实现了她身为母亲的个人“成就”和“价值”。
周围的人,从不吝啬给她最好的夸赞,以及信任。
得知母亲死后,邻居们的第一反应都是:
“蒂蒂(母亲)是我见过的最善良、最慷慨的人
什么样的禽兽会对她做出那样的事”
同时,女儿并不是完全被动。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女儿慢慢发觉了母亲的罪恶与谎言,比如自己其实能走路,自己对糖其实不过敏……
她没有第一时间选择逃跑、反抗,甚至没有怪罪母亲。
她只会在夜里疯狂吃冰淇淋,偷偷站起来欣赏美丽的裙子。
原因很简单,她不能分辨这是来自母亲的恶意还是善意。
这种虐待行为,最可怕的地方有两点:
一,它将生理伤害与血肉亲情糅杂在一起。
对于长期被操控的(幼年)受害者来说,他们难以辨别其中的危害,从有意识起,就被置入了一个扭曲的认知体系;
二,当亲情被包装、被换取名利,母亲就成了魔鬼本人——这是最惊悚之处,因为她自我亵渎了人类最纯洁的天职。
恶行,就这样披上了一层“母爱”的皮。
依赖于真实事件,又借助剧的形式,《恶行》有空间慢慢编织一张巨大的网,将加害者、受害者,以及环境种种因素都罗列其中。
相比之下,《逃跑》显得浅了,它只有其一,没有其二。导致病态的母爱既是因,也是果,无法挖掘出更深层的原因,而那可能才是让人细思恐极的根源。
剧情上也有天真之处,比如一颗药丸的出现,就足以让女儿颠覆整个亲情系统。
导演可惜了,他本来很擅长拍这种“小片”。
之前《网络迷踪》,是从一件寻人小事挖起,用无限的信息和细节扩充它,终于挖出了大洞;
而《逃跑》却不能以小见大,只是一味营造氛围,却丢失了人物和故事的无限可能——对惊悚片来说,氛围和技巧只能加强恐惧,却不能代替恐惧。
而什么是真正的毛骨悚然?
是在距离你最近的地方,发生了最难以想象的事,或建立了最扭曲的人物关系。
不是《逃跑》中的女儿发现药丸的真相后,马上视母为敌,母女关系自此脱钩;
而是像《恶行》开头。
当母亲被杀,女儿居然不顾嫌疑,忍不住发了一条最开心的动态:
“那婊子终于死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超有钱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