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是什么意思(讳疾忌医中藏着的中医知识)
讳疾忌医,是指隐瞒疾病,不愿意去医治的人;也比喻因为怕被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人。这个成语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此成语来源于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对于故事,不少人都很清楚,那么,这个成语中蕴含的中医奥秘大家是否了解呢?不了解也没有关系,今天的小课堂便带您解密成语里的中医——
成语典故
《韩非子•喻老》载:“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典故释义
神医扁鹊有一次去拜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站了片刻,对桓公说:“你得病了,现在疾病处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立刻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大笑说:“我没有病。”等扁鹊离开之后,桓公对旁人说:“这些大夫就喜欢给没有病的人看病,然后把这个当作自己的功劳。”十天之后,扁鹊又拜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加以干预,会继续发展加重。桓公还是没有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非常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胃肠里去了,再不马上治疗,后果就会更加严重。桓公仍旧没有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还是非常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望了他一眼,转身就离开了。桓公觉得奇怪,便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疾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是可以借助烫熨(类似于热敷的一种治疗方法)的力量可以到达的;疾病在肌肉之间是可以用针灸治疗的;在肠胃用火剂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如果疾病发展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情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现在桓公的病在骨髓,我已经无能为力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而扁鹊早就已经逃到了秦国。没过多久,桓公就去世了。好的医生治病,会在病邪刚刚显露苗头时就及时治疗。同样的道理,事情的祸福也各自会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量早期的施加干预。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疾病,应该积极治疗,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的阶段,若讳疾忌医,到头来只会害了自己。同理,我们对待工作、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也是一样的,应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上医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其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未病先防,其二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积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通过锻炼身体、调节饮食等干预让我们的身体变得强壮,这样我们自然不会被病邪侵袭。既病防变,就是指疾病已经发生,但我们要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变得更严重。一位高明或有远见的医生,往往是在疾病没有发展或尚为轻浅的时候及早干预,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防护,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是等到发现已经患病才开始用药治疗,事情出现差错才觉得需要处理,就相当于口渴了之后才想着去挖井,要打仗了才开始制作武器,这样会不会太晚了呢!名医孙思邈曾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他把疾病的层次分为“病”“欲病”“已病”,是在告诉我们最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未发生的时候便早早发现征兆并对其进行干预;中等层次的医生能够在疾病出现一定证候的时候,进行辨证论治;低层次的医生往往在疾病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症状时才发现疾病的原因,再对其进行治疗。
中医科普好书
发掘成语典故中所蕴含的中医奥秘,使中医知识通俗易懂,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中医——
《藏在成语里的中医》
本书面向中小学生,命名为《藏在成语里的中医》:一方面是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寻找、解释中医知识的成语出处;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成语将相关的中医知识拓展开来,使其既通俗易懂又能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全书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故事寓言、中医基础、脏腑相关、情志相关、治疗方法,其中涉及的中医成语故事有三十余个,每个成语采用“成语典故”“典故释义”“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学一学”等版块进行讲述,对中医知识进行了创新性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