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史大全,求学史和创业史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于中信集团出版
这本书是俞第一次完整、深入地记述了新东方从0到1,从1到N的创业历程,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展现了他带领新东方从一个培训班成长为一个上市集团的创业者,以及他的团队所走过的、甚至走向崩溃边缘的黑暗时刻。努力,1/4世纪的风雨历程被完整记录,生动再现了新东方创始团队和新东方人在时代辉煌中奋力前行的身影。
我的知识结构如何影响了新东方的发展
每个人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和更新。而且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到他职业发展的高度。接下来我想说说我的知识结构是如何影响新东方的发展的。
我们常说理工科背景的人和文科背景的人思维模式不一样,经济学背景的人和政治学背景的人思维模式也不一样。一个人从小对知识的追求直接决定了他的思维模式和方式。对我来说,我的知识结构无疑既成就了新东方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东方的发展。
北大的学习经历给我带来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我有很大的追求想法的欲望。在进北大之前,作为一个普通的少年,我想的很简单。但是进入北大后,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思想宝库,整个世界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包括不同的人生观,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尖锐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我们会接受多元化的观念,以及不同观念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会不断扩展,我们对事物的分辨和判断能力会变得复杂,但也会变得更加可靠,因为我们不再是沿着一个自己坚信正确的思想前进,而是已经开始独立思考了。
但是我的知识结构也是有缺陷的,因为我在北大没有学过理科或者工科,所以很多理工科的知识对我来说都是很陌生的领域,我也不可能再去学习这些领域的知识。况且我从小对这些领域没什么兴趣——上中学的时候,数理化的成绩总是比较差。所以最后我发现我的职业生涯会受到我涉足的领域的影响。
比如我看了很多人文社科的书,所以我的思维模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基本局限在人文社科的范围内。就这样,我发现自己的思想在某些领域得到了拓展,而在另一些领域却变得狭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总是朝着我所学的人文学科的方向前进。所以新东方的人文特色很明显,但科学特色也很不明显。这和我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有关。
同时在北大只读了本科,没有更进一步,所以做了某个领域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术研究。众所周知,本科教育重在吸收各种知识,而实际上并没有对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研究进行系统的训练。所以,这直接导致我的思维是发散的,零碎的,而不是系统的思维。
当然,进入一个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让你的思维更系统,但也会让你的思维更狭隘。但是,经过系统训练的大脑和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大脑真的不一样。所以时至今日,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头脑还是比较零散和浅薄的,只是因为没有在某个领域受过系统的训练。如果我现在读书,最多只能看一些基础的书比如《生物学的进化》,不足以构成我的科学世界观或者我的科学方法论。这是我一直以来的遗憾。以后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进行某个领域的系统训练,但至少到今天为止,新东方在系统领域的深度挖掘、科学标准和理念,以及数理逻辑思维上的缺陷,都与我的知识结构的特点和缺陷息息相关。
在我的知识结构中,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甚至很弱。但是我的形象思维、人文思维、社会思维能力比较强。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社会发散思维都与思维的自由性和随机性有关。由此,新东方形成了以相对自由、随意、发散的思维框架为核心的组织架构。
这种组织结构在公司规模小的时候特别有用,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散性的讨论产生很多新的想法和新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做新的实验。但形成严密的组织结构后,当组织结构需要向一个方向发展才能产生力量和动力时,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你会发现,今天的新东方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任何一个负责人或者子公司负责人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都会自己发散性的去做。等做完了,我们会发现,他做的并不是新东方总部要求的,或者根本不是一个方向的,而是他已经做了。这也说明随机性比较大。
这也是新东方近两年吸收越来越多理工科背景的管理干部充实管理团队的重要原因。如果按照新东方原有的高度自由度和发散式管理
框架一直往前发展的话,那么到一定程度,组织结构就会崩盘,因为它是膨胀型的,不是像一列火车一样各车厢都是朝同一个方向前进的。
新东方的人为什么会有创业基因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新东方的人出去创业的是最多的,而且成功率也是最高的。从罗永浩做锤子手机到李丰去做峰瑞资本,到李笑来的比特币,到沙云龙的朴新教育机构,再到陈向东的“跟谁学”等。据统计,从新东方出去做创业公司的,不管是跟教育相关的还是无关的,公司做得相对比较出色的已经有200家左右。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话题:为什么新东方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创业呢?我觉得这跟新东方的基因相关。
因为新东方最初的基因就是创业基因。关于新东方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我从北大辞职出来创办新东方的故事。毫无疑问,凡是来到新东方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希望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俞敏洪。大家的思路是,既然俞敏洪从北大出来创业做成新东方,那如果我从新东方或者别的地方出去创业,能不能变成俞敏洪呢?他们和我一样,都是不愿意被约束、被限制的人。
最初,我之所以选择留在北大教书,不仅仅是因为北大是一个好地方,更重要的是因为我选任何一个工作都要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我对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有一种天生的抵抗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地安排时间,也许那样会更加劳累,做的事情更加辛苦,但是我心甘情愿!一个人心甘情愿地干事情和被动地干事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其驱动力大小也完全不同。
所以,我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喜欢自由自在的人。在新东方跟我走得近的人,尤其是新东方的中高层管理干部们,一般来说都会被我的这种自由思想影响。这种影响让他们学会一种突破,产生一种不愿意循规蹈矩地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样一种愿望。
同时,我在新东方又非常鼓励冒险精神,这种冒险精神逐渐也会跟创业连在一起。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原来的两个助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的保安,他们都是从部队转业来的,本来没有创业的想法,跟着我工资收入、各方面待遇都不错,但是这两个助理现在都去创业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逐渐被我的冒险精神影响了。
他们看着我到一所一所大学、一家一家创业机构去演讲,不断地鼓动大家突破自己的生命极限,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更加辉煌。到最后,他们都觉得跟着我当助理当一辈子很不辉煌,所以要自己创业。他们其中一个回家乡做了一家大型农业公司,另一个到草原上做了一个度假村,接待四方来客。这毫无疑问就是我的冒险精神带领出的新东方人。另外,新东方经常会搞一些活动,比如徒步翻山越岭,到草原上去骑马喝酒,到沙漠中去徒步,去高原上体会高原的风情风貌,到国外各种文化古迹去体会别人的思想和风情。这些不知不觉地扩大了人的眼界,让人从内心产生一种不愿意平凡度过此生的想法。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大陆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教育机构
如果一直在新东方干的话,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平凡的工作,从具体工作看的确是平凡的,但是新东方所有人联合起来做成的这项培训事业却又是不平凡的。于是,就有人想:我为什么不能去闯一闯?所以,不甘平庸就变成了新东方人的某种标志。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能独立地证明自己,就像刚才我讲的,我两个助理最后都创业去了,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其实也是挺能干的,离开老板我们也能活得很好。这从本质上也是我欣赏的东西,所以新东方从来没有启动过“竞业禁止协议”。尽管不少人出去了,甚至干的事情跟新东方存在竞争关系,也有损我的利益,但我依然允许他们去干,依然抱着一种鼓励的态度。因为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生命的承认,对一个人自由意志的承认,而自由意志和奋斗精神一直是我信奉的核心价值观。个人的自由以及个人的探索是大于一切利益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为什么新东方的人出去创业能成功,这跟新东方的基因是相关的。就像北大的自由精神、独立思考这些最核心的东西依然在影响着我的生命和发展一样。那么,凡是在新东方浸泡过几年的人,新东方的核心要素也都变成了他们生命的核心要素之一,使他们能够继续去探索自己的生命之路。
当然,我们也鼓励新东方人进行内部创业,新东方投资的公司也不在少数。不管怎样,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人才流动和发展的机制。你要去创业就要离开原来的岗位,就要离开新东方的保障,去独立运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