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如何养生?
中医在春季如何养生亲人们?
中医在春季如何养生?
春季是养肝季节“春天属木,肝气旺。”
春季如何养生?
我国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是,春季是草木方萌,万物欣欣向荣的开始之际,也是实行养生之道的重要季节。我们要晚睡早起,勤于散步,披散头发,调摄精神情志,犹如保护万物的生机,不可滥行杀伐,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向大自然施以爱心,顺应春季的气机,如果违反这些规则,就会伤害肝脏,给夏天留下发病的祸端。
此是先辈留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要积极传承,践行。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天规划好养生之道,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祖国医学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心脏,肺脏和肝脏属于阳脏,我们应该在春天重点保护调养这三个脏器。
一般来说,春季可以吃应季水果和蔬菜,使机体吸收营养,提高免疫力。春季出产的蔬菜有青红椒、花椰菜、芹菜、春笋、韭菜等。一定要多吃蔬菜,里面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消化道吸收。春季出产的水果有番石榴、青枣、枇杷、菠萝等。水果里面有独特的营养素和维生素,经常吃可以养颜美容,抵抗辐射,软化血管。
从科学家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后,大大提高了中医药的发展。属于中医范畴的敷贴在人群中很流行,人们都愿意尝试通过在身体各个穴位贴药膏来治疗体内的宿疾,而春天正好是一个适合敷贴的季节。在冬天畏寒怕冷,四肢厥逆,阴血亏虚者,就可以趁着春天天气转暖这个时节,去医院接受春季的敷贴治疗,会取得不错疗效。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由于天气寒冷干燥,加上经过一个冬天的藏匿,我们的身体必然缺乏活动和锻炼。冰雪融化后就是春天,我们可以在春天伊始,气温回升的时候加强锻炼。在公园晨跑,去健身房,练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养生动作,让自己活动起来,和万物一同处于生长的状态。春天养成这样一个运动的好习惯,可以在其他季节一直延续,保证身体得到适当锻炼,防止长期不运动引发的下肢静脉曲张。
膳食调养,敷贴,锻炼。以上三条便是我的春季养生之道,希望大家看后有所收获。热爱生活,善于养生,只要平常注意身体,疾病就会远离我们。养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下去,食疗和锻炼必不可少。不只在春天注重养生,别的季节也要积极行动,爱惜自己的身体。
春天吃什么养生中医
建议食疗,药不是用来养生的,是用来治疗的
中医养生原则是什么 怎么养生正确饮食 四季养生的原则
【四季养生的要点】
人体四季养生?中医观点是天人合一,如《内经》上说,人体要顺天时,即顺五运六气的变化,其秘决关键是顺应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人体才能长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体养生一定要注意从春季开始。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特别要注意起居劳作、精神调摄,关键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春天的气候那样舒展畅达、生机勃发。
春天气温适中,湿度也适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觉晓”。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饭半小时后应适当小憩,一般以半小时或四十分钟为宜;房间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坚持锻炼身体,根据自己年龄、体质,选择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适当的锻炼项目。
春季养生秘决在注意保持体内的阳气。
中医认为,养阳重在养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饮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饮酒。平时调理好情绪,每天保持有个好心情。
春季饮食,要点是以平补为原则。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葱、魔芋、大头菜、香菜、生姜、葱等。晚春暴热袭人,易引起体内郁热而生肝火,致体内津液外泄,可适当配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润肝明目的食物,如荞麦、荠菜、菠菜、芹菜、莴笋、茄子、黄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鲜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热,以吃甘凉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饼之类为好。
【夏季】暑气伤身 适度运动食清淡 重在清心
夏季应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为主,具有清热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西瓜、西红柿等。夏季西瓜、西红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应少吃油腻食物,体弱者应避免食用冷饮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通过饮食调配,既可补充人体因大量出汗而导致的营养损失,又能有效避免肠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还益于调节体温、消除疲劳。
夏季睡眠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规律。
《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指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运动。
【秋季】旧病易发,调和阴阳宜养津,重在润肺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诸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
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天气以湿气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被称为“多事之秋”。
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渐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此季容易耗损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
秋季养生应注重一个“和”字,包括对精神意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的调摄。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因此秋季养生应注重一个“和”字,包括对精神意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的调摄。此外,秋季要注意顺应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中医医书记载,“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建议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肺防燥,菊花粥明目养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
【冬季】寒气袭人 敛阴护阳活气血 重在补肾
从立冬开始,经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
冬季 “寒”, 寒气袭人,是气候变化的特点。人体新陈代谢变缓,虽说可以保存体力,但也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死亡率,都以冬季为最高,此季也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段。
中医认为,“冬者,天地闭藏”,即是说冬季万物闭藏,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种动植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因此,冬季养生应注重敛阴护阳:尽量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坚持适当锻炼,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锻炼后要及时擦干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极易通过人体背部侵入而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其应注意避寒就暖。
冬季是进补的好季节,进补要顺应自然,注意养阳。
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冬季要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提高机体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补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参酒一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将牛肉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可益气止渴、滋养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