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销售怎么和客户交流,销售的技巧与口才视频教程
作者:贾辉
“如果我们的心是一架钢琴,很多人的表达能力只是一个快板。”
作为一个人,我很少说话。/图虫创意
最近,一个“病”成了流量密码。
在短视频平台上,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经达到了20亿.旁观者可能会大笑,瞬间解压;或者尴尬的脚趾翻出三室两厅,嗤之以鼻。
这种“病”号称是“人类社交天花板”――社交牛逼症。
现在上网就像上语文课,每天都在学新单词。
简单来说,社交牛逼症是社交恐惧症的极端对立面,核心本质是: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心中没有任何包袱,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尽管社交牛逼症稍有不慎就容易翻车,成了讨人厌的“自来熟”、没有边界感的冒犯,,
但是很多年轻人还是有点羡慕这种看似能说会道,多才多艺,自由奔放的社会牛逼。
毕竟,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开口说话太难了。
“我从来不说话,因为我害怕,没有人回答。”/《马男波杰克》
一边羡慕“社牛症”
一边说不出话
“即使我现在被老虎咬了,也很难马上叫人来救我。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只是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
《脱口秀大会》最新一季的热门选手鸟鸟,因“社交恐怖”脱口秀而出圈。我们从她的脱口秀中了解到,
原来内向的人每次说话前,要经历如此激烈的思想斗争。
比求助、打招呼更重要的不言而喻,脱口秀中略显夸张的鸟的比喻,真的让人觉得,别人的评价和感受有时会成为极其沉重的枷锁――。
“我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甚至超过我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一天不说话吗”,微博有一个话题,很多网友都分享了自己的“孤独想法”:
“加班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我发现自己今天居然在一句话都没跟同事说过。。”
“当我第一次来美国学习时,我是一个陌生人,没有朋友,快1周没跟任何人说话。."
“如果我不用出去赚钱,我可以在家呆几年,几年不说话都可以。."
与其说“一天不说话”是一种挑战,不如说它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日常。
单身、独居、工作忙是很多在大城市努力工作的年轻人的标签。他们的表情包库存可能超过300个,每天还要发几条微博和朋友圈。
却越来越少跟别人面对面交流,也就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不擅表达。
为了避免聊得满满当当,“话少的年轻人”往往会选择走弯路。/图源网络
如果说社会牛逼病的本质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么“.
话少青年”的原则就是,能憋着不说的话,一定得憋着。
对于在大城市独居的年轻人来说, 如果不是因为最长的假期――国庆、春节只有7天,他们不说话的记录一定可以更长一些。
毕竟,点外卖都不用接配送员的电话,直接在订单备注“请放门口,短信通知”即可。
你以为上班就一定要跟同事面对面交流工作?当然不是!
微信、QQ、钉钉、邮件……这么多便捷的办公软件,不仅可以发文字信息,还可以发图片、文档、PPT、压缩文件……根本不需要面对面说话。更重要的一点,用聊天软件还可以留下“证据”,避免背锅。
自从有了手机,再也不怕“空气突然安静”。
就算是外出吃饭,也能轻松开启“静音”模式。
等位,扫码;点菜,扫码;买单,扫码;开发票,扫码……用餐高峰期,点一下信号顺畅的手机比叫一声满场飞的服务员更靠谱。
更别提和话不投机、一年见不了几次的亲戚聚餐,此时,话少的人设能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玩手机的空间。
正如周国平在《安静的位置》中所写的:
“比起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有时更喜欢和不爱说话的人待在一起。那种 ‘不用听废话,更不用逼自己讲废话’ 的感觉,让人心情舒畅。”
习惯了独居的年轻人,开始习惯“无言以对”。
话少的锅,社交恐惧症来背?
十之有九的年轻人,会将自己话少的“毛病”,归结于社交恐惧症。也难怪,现在的年轻人,人均“社恐”。
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对4000多名18-35岁年轻人进行调研, 发现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
其中,有52.7%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55.6%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38.3%的人将“社恐”归咎于性格内向。
其实, 不少声称“社恐”的年轻人,可能只是“不想、不喜欢社交”或“不太会社交”,还未达到社交恐惧症这种严重程度。
社交困境成了不少年轻人难以迈过的坎,这也正是“社交牛逼症”火爆的土壤。
话少的人,往往只是想得太多、说得太少。
担心自己说的话被误解,不说了;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是否用对了场合,不说了;避免自己说完话后,空气突然变得安静,不说了。
他们不全是只顾自己感受、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只是可能在意别人比自己更多。
幸运的是,在这个年代, 除了开口说话,我们有越来越多方便、快捷的表达自我的手段,甚至比说话要舒适、熟悉、准确得多。
如今在网上聊天,相同的一个字,不同的数量都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图源网络
面对面交流时,我们往往要快速给出反应、回答,而在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的时候,我们可以字斟句酌地思考如何回复,想不出合适的回复时,还有成百上千的表情包可供挑选,甚至还可以不回复。
在短视频平台,我们无须打扮、思考,点点手指,就能拥有精致的妆容、有趣的“道具”、好玩的情节,轻松拍出展现自己“美好生活”的视频,这不比线下见面交流省心多了?
你以为年轻人话少是因为表达欲望减少了?恰好相反, 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对友情、爱情、亲情都有更强烈的需求和表达欲望。
蓝色为90后,黄色为80后。与80后相比,90后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是交友、交流。/《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
腾讯QQ联合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显示,90后充满表达欲望,情感需求强烈。
只是因为成长中的90后缺少话语权,而成长于数字网络时代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渠道、表达方式和影响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话语权较低、认同感较少的年轻人,自然更愿意在网上寻找存在感,毕竟这是他们更熟悉、更自在的地方。
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在互联网上活跃百变, 这可能就是当代年轻人新的交流方式,新旧交替,没有孰好孰坏之分。
正如刺猬乐队在歌里唱的:“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哈佛商业评论》指出,一个优质的社交圈只要12-18人就足够了。所以大可不必担心不擅社交会成为你变得更好的障碍。
语言技能,用进废退?
可以说,话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有性格原因,也受大环境的影响。
话说得少了,也就越来越“不会聊天”。
吊诡的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大众接受的信息也变得千差万别,
群体很难拥有一致的共识,但我们的语言却变得越来越“统一”。
所有的快乐都是“绝绝子”,每一种悲伤都成了“emo”,无论称赞什么都是“yyds”……
明明有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让人应接不暇,我们却越发觉得语言变得贫瘠、单调、无趣,也让人陷入了语言选择的迷茫。
“如果说我们的内心是一架钢琴,许多人的表达能力只是一副快板。”看理想编辑部认为, 互联网“黑话”盛行的表象下,潜藏着大众语言能力退化的真相。
当网络“黑话”、缩写词盛行的时候,我们的语言能力也在退化。
热衷于使用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的人,可能不全是因为觉得好玩、有趣,还有可能是 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描述当下的情绪。
这很可悲,也很可怕。
国学大师辜鸿铭曾在《中国人的精神》中写道: “汉语口语,本质上是孩童的语言。”
在辜鸿铭看来,除了马来语以外,汉语堪称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语言”,因为它极度简化,不区分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和不规则动词之分。
所以,他给打算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的第一项建议就是:“ 保持一颗童心,那样你就不仅能够进入天国,而且能够学会汉语。 ”
或许此刻的我们,也应该学着保持童心,卸下包袱,张开怀抱,勇敢地表达自己。
其实,无论你是话多还是话少、是社交牛逼症还是社交恐惧症, 只要找到一个最舒适的状态,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他人,这就足够了。
参考文章
[1] 当所有快乐只剩“绝绝子”,我们就失去了真正的快乐丨看理想
[2]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想说话了丨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3] 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丨易观国际&腾讯
[4] 13亿“社恐”,在抖音观摩“社交牛逼症”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5] 中国人的精神丨辜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