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古今中国的兴衰写篇感言,1000字以上
国家之大事莫过于盛衰兴亡,而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更富于盛衰兴亡的故事,那么影响盛衰兴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君主个人的道德、人格与才能是否决定国家的治乱兴亡?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鉴戒,却依然是一个又一个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败的重蹈覆辙,中国为何没有“万世一系”?为何逃不出这个历史怪圈? 历史,洞见历代政权兴衰更替之关键,古代中国历史怪圈之谜团,使读者在历史长河中畅游的同时发知今之哲思!
西方哲人尚福尔有一句名言:“恋爱有趣如小说,婚姻无聊如历史。”这幽默的调侃让历史学家们略显尴尬。但冷静一想,用哲学的思维来看待哲人的哲言,它并非就是普遍和绝对的哲理。原因很简单,笔者在多年与学生以及朋友或其他人士的交往中发现并感觉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历史,特别是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是有着浓厚兴趣的。我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但总觉得作为社会普通成员的中西方人,生存的兴奋点不太相同。西方人虽然富于民主传统,但一般人更多关心的是个人的生活和权利,而中国人虽说习惯于领导决定,但却热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暂且不管这是优点还是缺点,按照逻辑推导,国家最大的事莫过于盛衰兴亡,而中国盛衰兴亡的故事比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更丰富,所以中国人怎么能不关注历史,怎么能不喜欢历史呢?讲授“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论”的课程,受到许多学生的热烈欢迎,每年都有数百学生选修这门课程,就是在这门课程讲稿的基础,也能和我的学生们一样,喜欢我的历史课,喜欢这本历史书。 答。其中一些问题不但重要,而且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比如说历史是什么,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如何,学习历史仅仅是增长知识吗,为什么特别关注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影响盛衰兴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等。我把给他们的一部分回答写在下面,。 就像睿智的哲学家们总是在锲而不舍地探索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一样,历史学家们也总是在思考“历史是什么”这个既筒单又复杂的问题,他们分别为“历史”一词下了无数个定义,英国学者E·H·卡尔甚至还专门写了《历史是什么?》一书。笔者是辩证唯物论者,按照辩证唯物论的经典说法,“历史”的含义很朴实很简单,它不过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历史是“各个时代的依次更替,每一代都利用了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这就是说,一个时代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又有不同于前代的特点。 历史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在继承中延续,在否定中向前。汉朝继承了秦朝,也否定了秦朝,而它自身又被后来的朝代所否定和继承。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从这样一种认识论观点出发,笔者认为王朝的盛衰兴亡,如同日出日落一样的正常和自然,但同时又要指明,这种盛衰兴亡又不是随随便便地发生的。历史上所有的王朝都有它们兴盛的理由,也都有它们衰亡的原因,其中有共性,也有个性;有必然,也有偶然。特别关注的问题。 狭义的“历史”应该是纯客观的,客观的存在,客观的发展,不以人的认知和评判为转移。但是对于后人来说,这种纯客观的历史几乎是不存在的,他们所接触的历史都是经过人为的采择记录和臧否评价,也就是说,人们学习和了解的历史,其实不过是历史学而已。中国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同样有悠久而不间断的历史学。《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中国从传说的黄帝始,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记言论,录行为,解释事变,评判人物,这是中国人引为骄傲的遗产。
从夏商周三代到清王朝历朝历代的兴衰历史,从中总结历史兴衰更替的经验与教训。在叙述历代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败的过程中,对历史上诸王朝兴衰的奥秘探原求因,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试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达到“鉴古而知今”的目的。文笔生动,论述简洁而不失深刻,可以做为一部简明的中国通史去,也可以称之为现代版的“资治通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