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轶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潘思轶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潘思轶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潘思轶是谁?潘思轶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潘思轶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潘思轶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潘思轶图片
潘思轶个人资料简介
潘思轶,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柑橘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采后技术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
简介
1998年被筛选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骨干,2002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005年获准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8年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食品科学与工程组)成员。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湖北省科技发展计划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专家组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果蔬加工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出口农产品安全卫生监控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农产品加工·学刊、农业工程技术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及成果
研究领域为植物性农产品高效加工利用的技术理论和化学变化机理。在果蔬深加工技术理论研究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理论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稳定的研究方向。近4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15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科研项目3项。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通过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针对我国柑橘汁96.5%依赖进口的现实,研究开发柑橘非浓缩汁(NFC)和浓缩汁深加工中质量调整控制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柑橘汁加工的单汁加工、风味调制和质量重组三结合的技术体系,重新构建了我国柑橘浓缩和非浓缩汁加工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了柑橘汁加工从统果榨汁调整为单一品种榨汁的新思路,开展了对柑橘风味成分、色素组成、质量特性和加工贮藏的关系的系统深入研究,构建了我国柑橘浓缩和非浓缩汁加工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推动了柑橘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研究了柑橘中的糖类、有机酸、色素、黄酮、维生素等从原料、加工过程到贮藏过程的变化规律,研究开发产品质量调整关键技术体系和柑橘香精油回收和利用的关键技术,并利用柑橘皮渣开发系列高果肉含量柑橘汁、柑橘肉蓉类产品、柑橘酒、柑橘醋、柑橘冷冻皮片、柑橘果胶和柑橘皮渣发酵饲料,达到零废弃。在柑橘花色苷研究、多甲氧基黄酮研究、类胡萝卜素研究、柑橘汁典型性香气成分的鉴定研究、香气形成过程、形成机理和调控方法研究、柑橘落花落果有效成分研究及橙汁鉴伪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已主持开发柑橘加工系列产品7类15个,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在蔬菜深加工技术理论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蔬菜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整个体系中的安全控制方法,对适宜于加工的蔬菜品种进行了筛选,对蔬菜种植的栽培技术模式、加工技术规程、流通控制等环节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构建了蔬菜生产、加工及销售安全体系。
针对特色资源魔芋开发利用程度低、增值率低等问题,开展应用创新技术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对魔芋葡甘聚糖的结构进行物理的或化学的修饰与改性,研究开发了魔芋水处理絮凝剂、食品稳定剂、保鲜剂、建筑涂料、成膜材料、绝缘材料、干燥剂等产品11个,已上市销售产品4个。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提升了魔芋产业化水平,提高了魔芋产业的整体综合效益。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大豆蛋白的分子结构和加工特性的关系,率先研究了大豆7S和11S球蛋白的功能特性,较系统地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大豆7S和11S球蛋白的分子修饰及其产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首次报道了大豆多肽锌鳌合盐的制备,并评价了其生物活性。
近4年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EI收录2篇。有关魔芋、柑橘、原花青素、蔬菜深加工等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以上整理的潘思轶个人资料信息、 潘思轶图片、潘思轶简介、潘思轶简历、潘思轶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潘思轶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