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创业史主要内容梗概,创业史柳青思维导图
农村小说《创业史》
看电影看小说,我一直很喜欢农村的作品,可能是因为我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的事情有比较感性的认识。所以我喜欢看小说,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题材小说,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题材小说。
然而,近年来,除了陈、路遥、贾平凹、莫言等老一辈作家的作品外,我还没有发现什么好的农村作品。
原因可能是没有文学功底深厚的作家。有些作家连语言表达都不过关。借助互联网,他们公开成为了“本土作家”!
像、陈、路遥、贾平凹、莫言这样的大作家,能沉下心来,蹲在农村,真正体验农村生活的,实在太少了。大量自称“乡土作家”的中青年,基本都不愿意扎根农村。最多就是坐个小公交去乡下走一走,跑回去呆在城里舒服的房间里,关起门来开始造车,拼凑一堆不驴不马的作品。虽然作品的标题是“乡村题材”,但内容却是城市人工作、生活、爱情的故事。城里人的思维和做事风格很难被贴上乡村的标签。
——因为他们根本不熟悉农村!
找不到什么好的可读的农村作品,只好再翻翻过去的农村作品。这几天,我在看陕西作家刘清的《创业史》。
《创业史》初中的时候看过,但是和现在看到的大不一样。对比之前的老版本,有两个问题:第一,感觉现在出版的《创业史》比原著语言更加自然流畅,景物描写更加优美,而原著中并没有一些景物描写和人物标题。二是小说中没有带有时代烙印的口号,使作品比以前更贴近生活,可读性更强。
《创业史》第1章
现在再看《创业史》,除了上面的疑惑,感觉《创业史》的方言不够强。感觉作品中的一些农村俗语不是人们口中的俗语,有作者自己创造方言和方言的嫌疑。这些所谓的“方言、方言”读起来别扭、生硬,从而影响了作品的自然性和地方特色,大大降低了作品的乡土气息!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把农村人的家常饭“玉米糁”称为“粘渣粥”。这个“棒子”就是玉米,乡下人常把不带壳的玉米叫做“玉米棒子”。所谓“粘渣粥”,就是把玉米颗粒放在粉碎机上磨成小颗粒,用它煮出来的粥。我们把这种粥叫做“玉米糁”。作者写《创业史》的时候,是扎根在陕西省长安县,以长安县的农村生活为背景。不知道长安周边的人管“玉米渣”叫“棒子渣粥”吗?但新版《创业史》中少了“糊粥”二字。
一些农村常见的名字往往圆润、自然、生动,听起来很顺口。我想农村人不会生硬地把“玉米糁”叫做“茬粥”。不要小看农村人俗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任何农村方言一眼就能看出来。
作品中有一个叫郭振山的人物。这个人能力强,胆子大,会说话,敢做敢当。在斗地主的会议上,他大声喊叫,把地主们吓得尿裤子。所以在作品中说,村里人称他为“投弹手”。
这个“轰炸机”,一听就不是农村人的口语,缺少乡土气息。1950年,农民中还没有“投弹手”这个概念。即使有少数人知道“投弹手”,那也是一个新概念,新概念不会成为村民间流行的口语。这种口语也应该发明出来。
农民说的口语、俗语,生动自然,如“二楞子”、“半路”、“陕西冷娃”、“瓜娃”等。关中人把吃年夜饭叫做“汤”,马上给人一种感性的形象。
口语俚语在当地文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创作乡土文学,必须和真正的农民打成一片,观察和学习他们的语言,掌握他们的语言学。否则创作中的一个关键词就失去了乡土气息,可能会影响整部作品的自然美。
这段时间在家无聊,翻看老小说《创业史》,对这部反映50年代初农村题材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对的。欢迎批评指正。
2021年12月2日
《创业史》中的口语“投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