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研究包括哪些方面 课题研究的五个方面
6月,小军从五角场小学毕业。老师们还清楚地记得,小家伙上小学时,多动、焦虑的症状明显,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坐着不动”的。
现在,小军不仅坐着不动,还在学习。毕业后,他通过了所有科目,成功成为一名初中生。
五年的变化让小军的父母非常高兴,五角场小学的心理老师陈德军也非常高兴。“得益于杨浦区多年来开展的‘医教结合’项目,专业医生来到校园,帮助教师将行为疗法融入教育,帮助学生共同健康成长。”
医教结合打造“绿色通道”。
陈德娟从一个案例说起: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家长在学校门口等孩子放学。这时,我只听到一个愤怒的声音:“你敢打我!”我看见一位母亲和一个男孩在吵架。原来男孩经常欺负妈妈的孩子,妈妈为了孩子打架。这个男孩是一个一年级确诊的多动症孩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坚持治疗。
这场冲突让男孩的母亲突然醒悟,立即带着男孩来到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这所学校的“医教结合”。在金兴明教授的帮助下,她进行了专业规范的治疗,学校老师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校内行为治疗。最后,男孩顺利安全毕业。
“这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得益于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杨浦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与发育行为儿科开展的‘注意缺陷多动儿童’学生健康成长医学教育合作项目。”陈德娟说,这样一个项目可以让各个学校的类似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向儿童医学中心的专家寻求专业治疗。“同时,儿童医学中心的医生团队也为区域学校的心理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指导。
专业指导允许治疗提前介入。
在陈德娟看来,医教结合最重要的变化来自教师的变化。“遇到坐不住的调皮孩子,老师们不再束手无策。如何在课堂上以专业的方式安抚和纠正他们,经过专业的指导,很多老师都知道教师角色的重要性。”陈德娟说:“比如我们校长会带一块巧克力。小军不开心的时候,一块巧克力可以缓解他的焦虑。这些都是积极的干预措施。”
在惠民小学,有一个“和谐团队”,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学校领导、心理教师和专业医生组成。经过杨浦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培训,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的“一流预防人员”。
小学回族党支部书记胡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来找学校心理老师求助:“我每天对着宝宝大吼大叫,我也累坏了,但是从来没有效果。”这似乎是很多“老母亲”的常态,但她的宝宝却很难静坐几分钟,时不时会扔鞋。心理老师就孩子的情况咨询了“和谐团队”里的专业医生,最后决定给予学校积极干预:老师让妈妈停止科目的课外辅导,多参加体育运动。慢慢地,小顾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坐下”。老师会把这一点点进步反馈给家长,家长也会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小顾每天都在进步。妈妈高兴地说:“家里的吼声越来越小,宝宝越来越能控制自己了。”
胡静说,实践证明,这样的孩子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他们更有可能回到正常的道路上。
“阳光成长工作坊”关爱青少年焦虑。
青少年焦虑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在杨浦,有一个“阳光成长工作坊”,专业老师会积极介入。有“心事”、容易焦虑的青少年,可以倾诉心事,想办法给自己减压。
7年前,杨浦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携手复旦大学开展了《杨浦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课题研究,对全区所有中学近万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情绪状况进行了整理、评估、研究和分析。在第一年的调查结果中发现,中学生的情绪控制,尤其是焦虑和抑郁,在一定比例上是两种常见且有害的情绪问题。
据杨浦区未成年人之心。
理健康辅导中心的牛燕华老师介绍,从2014年起,杨浦区作为市“医教结合“项目的试点区,区域心理教师和上海市精卫中心的专业医生紧密合作,开展了“阳光成长坊”系列活动,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对焦虑易感学生开展了团体辅导,以医生为主导,心理教师为协助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干预。在合作中,心理教师与医生始终保持同频,优势互补,将干预工作做前一步。
除此之外,杨浦区还以区域中小学心理骨干教师为主,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情绪辅导课程,除了提高青少年对于情绪的识别和理解之外,还将情绪智力培养的重点放在情绪运用和情绪管理上。“为了确保课程的有效性,我们制定了排课表,由学校心理教师进入班级课堂实施课程内容,由区心理中心领导、区心理教研员和高校心理专家共同进班级听课。”杨浦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副主任、区心理教研员倪京凤说,通过前后测的数据分析,学生们在理解自身情绪能力方面显著变好,在“紧张”情绪方面得到了显著缓解,同时同学们对情绪调整的效能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龚洁芸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来源:杨浦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供图
来源:作者: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