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小酒吧创业计划书 酒厂项目创业计划书
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马勇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2010年6月11日羊城晚报版面
当你来到位于惠州大桥东侧的叶岛文化生活社区(以下简称“叶岛社区”)时,很难不被这里浓厚的工业遗产风格所吸引,——座高耸的烟囱、巨大的酒缸、斑驳的墙壁……在上个世纪工业文明的一瞥中,现代综合体书店、咖啡馆、特色休息室等业态正在绽放,城市文化创意的活力在这里被激活和释放。
叶岛社区的前身是一家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酒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昔日的酒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旧址也荒废了十几年。2019年,“叶岛社区”文化创意项目走进这座有城市记忆的老工业遗址,投资1亿多元对18栋建筑进行盘活改造,并于202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叶岛社区作为惠州新的文化创意园区,逐渐成为市民文艺打卡的新地标。
随着叶岛社区的普及,如何保护和利用工业建筑历史遗存延续城市记忆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更引人关注的是,与全国各地的文化创意项目类似,叶岛社区也面临着可持续经营的痛点。在周边基础设施不完善、商业引流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位年轻艺术家眼中的“文化创意创作净土”会走出怎样的轨迹?日前,记者走进叶岛社区,试图探索徽州工业遗址活化利用之路。
叶岛社区入口
具有强烈工业复古风格的荒岛社区建筑
参观工业遗产旧址,打卡文艺
叶岛社区位于惠州市桥东半岛黄家塘街39号,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蝉在夏天听起来很长。5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叶岛社区,一股浓浓的复古工业气息扑面而来。只见18栋建筑散落一地,大部分已经初步修复,破败落寞之感褪去。经过几十年的野蛮生长,绿色植物与随处可见的旧墙和石阶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工业遗产风格。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笔直高耸的铁锈红色老烟囱。墙上的水痕和青苔诉说着老酒厂的历史。据叶岛社区品牌运营总监徐碧莹介绍,烟囱已经成为叶岛社区的标志之一。
耐人寻味的是,各种现代业态——家餐厅、酒廊、民宿、咖啡店、零售信件、画廊和展厅、摄影策划都在老建筑中酝酿.现代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正在叶岛社区绽放。“目前,野岛社区的空间占用率在40%到60%之间,品牌有30多个。”徐碧莹介绍,在业岛项目引入商家或品牌的过程中,会考虑项目的品牌调性和商业形态。目前计划重点引进60%左右的艺术文化项目,整合一定数量的酒吧、餐厅等复合业态,保留少量办公、住宿功能。
记者走访发现,周日中午,不少入驻商户还未开业,零星有年轻游客倚着旧墙,在石阶上拍照留念。在网上查阅各种旅游分享平台,关于野岛社区的推荐不在少数。
“我在惠州江北住了7年。今天在朋友的介绍下第一次来到叶岛社区。我非常惊讶。真没想到徽州还有这样的文学秘密。”游客徐莉(化名)告诉记者,在参观过程中,他看到公园里到处张贴着各种文化创意活动的宣传,包括展览、集市、观影等。他很感兴趣,将来会经常来。不过,徐莉也很遗憾,早上开门的店铺不多,整个公园还是有点冷清。
十八层楼
追根溯源,前身是一家著名的老酒厂
在众多老惠州人眼中,那个巍巍伫立了半个世纪的酒厂旧烟囱,见证了上世纪50年代桥东轻工业的繁荣过往。
野岛社区工业旧址的前身是一家老酒厂,早在1951年,惠州酒业联合社在此建厂,开启了桥东酒厂的工业生产历史;到了1958年,酒厂正式更名为惠州粤东饮料厂,经过数十年发展,酒厂声名远播。据资料记载,惠州粤东饮料厂生产的东江糯米酒远近驰名,远销港澳、东南亚等地。不少在桥东长大的老惠州人甚至曾在酒厂里打过暑假工,为酒厂生产的荔枝酒剥过荔枝。
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浪潮滚滚而来,老酒厂的生产经营走向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相关资料显示,粤东饮料厂的生产经营历史于2002年画下句号;2018年,随着野岛社区文创项目的到来,这个老酒厂遗址迎来重建。
据介绍,老酒厂停止经营后逐渐失去生机,最终无人问津,被废弃了十余年。据周边居民回忆,老酒厂四处杂草丛生,目之所及尽是落寞破败。“我们刚来到老酒厂旧址时,厂房建筑基本上是一派破败不堪的状态,到处都是肆意生长的杂草。”许碧盈回忆道,如今虽然野岛社区保留着老酒厂的工业遗韵,但整个更新修复过程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划。
据许碧盈介绍,野岛社区与很多商业文创园不同的地方在于,项目十分重视对当地文化脉络的梳理和挖掘。“我们通过详细的调研,明确项目改造的文化根源是酒厂的故事,基于这一渊源,再去做针对性的改造,我们始终希望在尊重、理解、保护这份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去完成更新改造。”
要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工业遗存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以及功能性元素,这并非易事。以酒厂旧址一栋两层独立建筑为例,厂房保留下来的老墙面相对封闭,如何引入足够的采光?如何保护与建筑融为一体的两棵大树?如何在修复加固的同时,保留历经时光浸润的斑驳老墙的复古质感?这些都是项目改造过程中需要逐个击破的难题。
不过,随着对老酒厂文化根源理解的深入,“野岛社区”在对厂房老旧建筑的修复改造中也做出了不少颇具启发的尝试。比如对老酒厂锅炉房的改建,项目最初仅做了最直接的围墙框架,以通透的形式进行开放展示,像是为这个老锅炉房的独特景观进行了“裱框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工业遗存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效果。如今,昔日破败的锅炉房已经成为独树一格的“上野书屋”一角。
据透露,野岛社区在园区内保留了部分区域,规划打造酒厂纪念馆,保留酒厂的部分生产遗址、展出在旧址修复改造过程中收集整理的相关展品、科普酿酒知识等。
野岛社区吸引年轻人聚集
改造前的野岛社区
痛点入口隐蔽、停车难问题待解
目前,野岛社区的改造工程与招商工作正在同步进行中,记者看到,园区内有个别建筑处于围蔽施工状态。随着入驻率趋于饱和,通过持续性的运营吸引客流,逐渐成为野岛社区项目的重点工作之一。
事实上,自开园以来,野岛社区已先后开展了数十场文创活动,包括画作摄影展览、主题市墟、插画交流会等,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游玩打卡,不少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也是通过这些活动被“圈粉”。不过,在没有活动的工作日时段,园区往往相对冷清。
与商业圈重商业消费的运作模式不同,文创园在面临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功能。国内不少文创园在运营过程中,逐渐出现文化功能和消费点断层的局面,最终餐馆比展馆多,好不容易建立的文化符号与品牌特色也随之流失。
许碧盈表示,文创园的运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价值兑现过程,作为运营方,需要有耐心和信心培育品牌符号,见证项目成长。她强调,项目在招商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平衡文化功能和消费点的问题。
为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并进一步刺激消费、复购,据许碧盈介绍,野岛社区投运以来坚持基于工业遗址的先天文化根源优势,持续输出差异化的文化创意活动,保持园区独特的调性和活力;此外,在入驻商家的邀请和选择上,也将继续保持注重文化艺术类和餐饮消费类的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野岛社区的持续运营发展而言,硬币的另一面是周边基础设施配套。记者走访发现,野岛社区整体被老城区的密集建筑包围,目前入口只有通过狭窄的黄家塘街后再拐入,对于不熟悉环境的外来游客而言,可以说是相对“隐蔽”。
此外,随着客流的增加,园区的停车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园区目前规划了部分停车位,供入驻商家和游客共同使用,不过,一旦举行活动,停车位仍是杯水车薪、供不应求,同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道路堵塞。
要解决这些痛点,许碧盈坦言,企业自身的力量还是比较单薄,后续随着政府部门对桥东片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规划完善,或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野岛社区项目也将积极配合、融入。
改造前的野岛社区
笔直的烟囱已成为野岛社区的标志性符号
展望打通桥东片区文旅产业带
近年来,惠州积极“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底色,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复兴桥东桥西等历史街区及环西湖老城区,打造文化多样、功能复合的特色街区。
在今年2月举行的惠州市两会上,如何激发老街区活力也成为了热议话题。惠州市人大代表秘海英建议,将特色商圈示范街区中符合条件的内部市政道路改造为步行街,通过设计优化街区环境,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商、旅三位一体的示范性街区,提升购物体验度、品牌聚集度,将一批特色街区打造成惠州靓丽的城市商业名片。
作为特色文创园,桥东野岛社区无疑为惠州的文旅版图平添了一抹鲜活靓丽的色彩。需要指出的是,桥东是古时的归善县府驻地,如今更是依托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惠州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分布地带。
俯瞰桥东片区,野岛社区北面东江,与东坡祠相邻,南临黄家塘文创改造街,到水东街步行仅十余分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苏东坡景区、水东街文旅商综合体、东湖旅店等相继建成迎客,桥东也逐渐成为全市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和文创魅力街区,野岛社区作为桥东打造文创魅力街区的一环,有望乘势而上,迎来客流、配套等资源要素的互通。
值得期待的是,野岛社区承载的功能有别于东湖旅店、东坡祠等游览性的项目,文创园的定位更为灵活,可以通过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整合相应资源举办特色交流体验活动,填补传统文化传播在动态互动层面的短板。
斑驳的老墙与苍老的榕树相融
笔直的烟囱已成为野岛社区的标志性符号
【文脉观察】
高颜值书屋开业 书香惠州新去处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上野书屋
近来,野岛文化生活社区的入驻项目篽箖·上野书屋宣布正式开业。记者了解到,该书屋自启动试营业阶段,就已凭借惊艳的“颜值”吸引了一批文艺青年和阅读爱好者的探店打卡。
据介绍,上野书屋定位为“复合型书屋”,店内除了经营咖啡、书籍等基础业务之外,还融合了会谈、交流、休闲等多重体验和功能,力求营造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流空间。
上野书屋的创始人兼设计者之一林文科自幼对读书抱有特殊情结,他此前已在惠州河南岸片区打造了一所设计风格独具一格的茶馆——篽箖草堂,在得知野岛社区这一“文艺秘境”后,很快便决定将“开设一家复合型书屋”的心愿寄托于此。
书屋的前身是老酒厂旧址烟囱下的锅炉房,野岛社区最为瞩目的老烟囱,和谐自然地映入了书屋的花园之中。站在书屋二楼的阳台上,一段镌刻在城市发展历程深处的工业文明记忆跃然眼前——泛着铁锈红色的烟囱墙面斑驳,老树藤依势延展,夹带着生机勃勃的绿意。
据书屋的另一位创始人兼设计者孙征远介绍,书屋从构想到成型,历时半年之久,其间几易其稿,选材、用材等多个环节都历经了很大的职业挑战,“譬如这屋顶选用的树脂玻璃材料,无论是工艺难度,还是选材挑战性,在国内都属少见。”
据介绍,书屋的设计充分依据工业旧址的环境关系和时代特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沉淀在旧墙老树之中的城市记忆。可以说,上野书屋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野岛社区在探索城市更新、工业遗存旧址活化利用过程中诚意。
为何取名上野书屋?林文科通过剖析书屋建筑与设计风格的初心展开解释,“篽箖·上野书屋,取自烟囱向上、与自然环境相生之形,化为天天向上、自然生长之意,希望来到书屋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传递出的进取向上、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内在力量。”他表示,“希望这个书屋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不是破坏和重建,要最大可能地做到与环境的融合统一。”
书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精神。近年来,惠州在书香节、书展等各类重大读书活动的带动下,逐渐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街头巷尾涌现出越来越多特色书店、创意书吧。这些自带温度的阅读空间,日益成为人们阅读看书的理由,“书香惠州”的氛围愈发浓厚,城市的文化魅力也日渐提升。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