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z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陈z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陈z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陈z是谁?陈z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陈z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陈z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陈z图片
陈z个人资料简介
陈z(1921年- ),女,福建福安人,1944年毕业于中正大学农学院农学系,获农学士学位。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毕生从事植物病理学教育和科研工作,在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机理研究,以及水稻细菌性病害的流行规律、病原菌鉴定及防治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z – 个人概述
陈z,1921年10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父亲陈文翰系前清秀才,民国政府时曾在福建省长公署任职。母亲林喜英,勤俭持家。兄妹6人自幼受家庭崇学之风影响,均学习刻苦,成绩优异。陈家有一果园,果树大小年对产量品质不一样,引起陈z求知的兴趣。她中学毕业时,冲破世俗观念,毅然学农。1940年,远离家人,赴江西就读中正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植物病理组。大学期间,家庭经济拮据,靠兄资助,本人兼任学生肋教,才得以完成学业。由于成绩优异,受到导师周宗璜器重。1944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此时,正值日本侵略军窜犯赣粤线,学校仓促迁移,陈z到袁山中学任生物和英文教员。
1951年,湖南农学院成立(1993年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陈z受聘任植保系助教,开始了从事植物病理工作的生涯。陈z于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民盟湖南省委员、常委、副主委,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第二、三届政协委员,省妇联委员、常委、执委。长期担任湖南省植病学会理事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病学会中南区分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植病学会理事和中国植保学会理事,湖南省科委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现任湖南省植物病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陈z – 职业简历
1944年 毕业于中正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植病组,获农学士学位。
1944-1949年 江西省袁山中学、青年中学等中学任生物、英文教员。
1949-1951年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女中任英文教员。
1951-1953年 湖南农学院(1993年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助教。
1953-1954年 北京农业大学进修植物病理学。
1954-1977年 湖南农学院讲师,植病教研室主任。
1978-1993年 湖南农学院副教授、教授,植病研究室主任。
1993年 退休,湖南农大植保系聘为顾问。
陈z – 学术贡献
一、对水稻白叶枯病基础理论的贡献
1977年,在杂交水稻推广过程中,一种凋萎型病害迅速蔓延,造成严重损失。当时对此症的病因看法不一致,有的认为是栽培管理不当,有的认为是一种新的细菌性病害。陈组织一个专门研究小组对此症的病原进行了详细研究,证实系凋萎型白叶枯病所致,并探明凋萎症的发生与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侵入部位、品种抗感性有关;强致病力菌株自根、茎伤口侵入感病品种导致凋萎型;并提出了防治意见。1978年湖南省科学大会授予陈z先进个人奖。
从80年代开始,陈z主持湖南省白叶枯菌基础理论研究。当时,国内外对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有不同看法,认为菌系与品种间无特异性互作。她领导的科研小组经反复研究,首次在国内证实白叶枯病菌与水稻之间存在着特异性互作,即国内白叶枯病菌群体中存在着生理小种分化。国内生理小种与日本和菲律宾的致病型有一定差异,为中国选育抗白叶枯病品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共鉴定几千份水稻材料,筛选出近百份抗病材料,用于水稻育种。还发现抗病品种中葡萄糖、葡萄糖苷酯、半乳糖苷酯、脱氢脯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特别是后者有抑制病菌的作用。
同时,陈z还指导研究生开展了病理生化研究,查明了白叶枯病菌胞外多糖的组分,发现胞外多糖生成量与菌株致病力有关,胞外多糖浓度与离体苗萎蔫率有关,致萎作用无寄主特异性,除去或加入胞外多糖可降低或增强接种菌的致病作用,胞外多糖可导致植物叶片电解质渗漏、质壁分离等。在诱导抗性研究方面,用非亲和的菌株接种于水稻品种,可诱导出局部或系统抗性,接种叶的提取液对供试菌的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她还测定了水稻凝集素半抗原糖的组分,发现凝集素对白叶枯病菌有凝集作用。这些研究获1987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首次鉴定一种黄单胞杆菌为水稻褐鞘病病原
褐鞘病为中国南方稻区的常见病害,但国内(包括台湾)对此病的病原看法不一致,认为是狭跗线螨、真菌Sarododium oryzae或病毒所致。
陈z领导的研究小组经大量调查、分析、柯赫氏法则检验,发现一种黄单胞杆菌是该病的病原。进而采用经典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DNA的G+C含量及DNA-DNA杂交)相结合的方法,用多个有关细菌致病变种作参考,鉴定出褐鞘病病原细菌为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命名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brunneivaginae nov.pv.Luo Liao et Chen。这个致病变种已获国际承认(见Review of Plant Pathology,1991,Vol 70,No.4,P.216),澄清了水稻病害上的新问题,在学术上和应用上作出了贡献。她领导的课题组还研究了该病的发生流行规律,提出以种植现有抗病品种为主的防治措施。此项技术在衡阳及常德推广,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筛选出抗源材料,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该研究成果199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研究湖南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规律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为国内检疫对象,自70年代后期以来,在南方7省发生为害严重。陈z领导的研究小组经4年系统调查,探明了湖南双季稻区该病的季节流行与年流行相及发生流行规律。在病种传病过程中发现部分秧苗有隐症现象。经测定7省80个病原菌株的致病力分化为量的差异,鉴定了9886份水稻品种(系)及资源的抗病性,证明目前大面积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差,表明选育抗病品种的迫切性。经筛选抗源和组配,已育出抗病及农艺性状较好的晚籼单株株系及中间材料9份。发现叶片气孔大小、稻株体内酚类化合物、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差异与抗病性有关。采用噬菌体分离及多种血清学方法进行稻种带菌快速检测,并建立综防模式,在衡南、长沙、茶陵、平江4个县大面积推广,效果明显。该研究成果1994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鉴定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病原
水稻出现早穗、小穗、畸形穗等症状,经陈z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证实与水稻苗期褐条病系同一病原细菌所引起。当时国内外对病原细菌的鉴定有不同的结论,经用已定名的假单胞菌的模式菌株以经典常规方法及DNA 的G+C含量的测定,确定病原细菌为Pseudomonas avenae Manns,并对禾谷类细菌性褐条病菌进行比较试验,发现国内黍、粟和稗的病原细菌与之相同,而小麦上的病原则为P.syringae的一个致病变种。同时,对此病发生流行规律进行研究,为防治此病提供了指导。
五、联系生产实际开展科研
早在50年代,陈z便对全省主要产区进行柑桔、油菜、茶树病害种类的调查研究,查出当时有关病害的种类、分布及为害性;开展柑桔锈壁虱的防治,收效显著。60年代,又开展油菜菌核病发生、测报及防治研究,发表的论文引起重视。70年代初,她进行了水稻黄矮病的发生发展及传毒媒介黑尾叶蝉消长规律和防治研究,在益阳基点研究4年,取得显著成效。
陈z – 个人影响
陈z自担任植物病理学教学以来,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植病事业。她先后主讲“植物病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茶树病害”、“园艺作物病害”、“植病研究法”、“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原细菌学”等课程。在教学中,她坚持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形象化教学,创制了一套真菌学教学用模型,为一些兄弟院校所仿制。她教学效果显著,也很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陈z自1979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时起,总是认真拟订教学计划、审定开题报告、指导和审阅论文。她所培养的11名研究生遍及湘、鄂、滇、闽诸省,均已成为高校或科研机构的骨干力量。
陈z是湖南农大植病教研室的奠基人之一。为了教师梯队的建设,她想方设法积极引进人才,如现任植保系主任罗宽就由她多方设法调来学校;现植病研究室的一名副主任受她的诚意所感动而回校工作,对植病学科建设起了重大作用。她帮助中青年教师搞科研,提高水平,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拟定培养计划,定向培训。现在植病教研室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分支齐备。她培育出的研究生有3人留校任职,担负教学管理重任。
早在50年代,陈z为适应教学需要,译有前苏联Т.П多布洛兹拉柯娃著的《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195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前苏联A.A耶符拉霍娃著的《研究昆虫疾病及应用微生物学方法保护植物指南》、(1954年,财经出版社),还与盛承师、余铁桥、刁操全等合译日本农学会联合汇篇的《亚洲水稻》(英文版,1983年,农业出版社)。她主编了《湖南主要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1980年,湖南科技出版社),自编了《植物病理学基础》、《农业植物病理学》、《茶树病害》、《果蔬病害》等教材,参加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北京农业大学主编,1982年,农业出版社)和《植物病理学》(华南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主编,1980年农业出版社),并与高必达、罗宽合编《水稻细菌性病害研究进展》(1995年,气象出版社)。
陈z还多次为湖南省植病学会及省地(市)举办的植保干部培训班讲课、做学术报告,常年开展技术咨询,为湖南植病队伍的建设作出贡献。她还为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师和考察团作过水稻白叶枯病的专题报告,与前苏联、日本和国际稻作所专家交流柑桔病害研究和水稻白叶枯病研究经验。
陈z – 个人荣誉
在40多年的农业教育与科研工作中,陈z多次被评为校先进教师,1978 年和1983年两次获湖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1978年湖南省科学大会授予陈z先进个人奖。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7年和1990年两次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荣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陈z – 主要论著
1、陈z:《衡山县南岳特区柑桔病害初步调查报告》,《湖南农学院学报》,1951,(2):38~54
2、陈z,陈常铭:《锈壁虱・湖南柑桔生产的害敌》,《农业学报》,1955,6(17):73~76
3、陈z,罗宽,刘若云:《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规律与防治研究》,《湖南农学院学报》,1962,(6):88~107
4、陈z,罗宽:《油菜菌核病的测报研究》,《湖南农业科技》,1973,(1):13~14
5、陈z,雷斌:《水稻黄矮病的初步调查研究》,《湖南农业科技》,1976,(1):23~39
6、陈z,雷斌:《水稻品种对黄矮病抗病性的鉴定》,《湖南农业科技》,1976,(1):19~23
7、陈z,李学文等:《湖南杂交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的调查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79,9(2):101~112
8、陈z,向建国等:《水稻白叶枯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湖南农学院学报》,1982,(2):53~63
陈z – 人物评价
陈z一向以严谨而出名。她备课认真,发表论文时总是反复修改,逐字推敲,不成熟的结果从不轻易发表。由她帮助设计,但未参加实际工作的项目,发表文章和报成果奖时从不署名。例如“柑桔无病毒苗繁殖体系及技术研究”课题由她申报、制定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又经常督促检查,帮助探讨解决技术难题。该项目1994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因该研究是由多家协作完成,人员较多,她为了让中青年能排上名,在申报成果奖时谢绝排名。
她经常检查和修改中青年教师的讲稿,听青年教师讲课并提出中肯意见。1976年,有一位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翻译出欧世璜著《水稻病害》(Rice Diseases)中的白叶枯病部分,请陈z审校。陈z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仔细审校。当这位教师看到她校过的译稿上那密集的蝇头小字时,感动万分。还有一位青年教师首次为研究生讲授《植物病原细菌学》时,她手把手的教,把自己的讲稿及全部参考资料给他参考,并逐章逐节地审阅了他的讲稿。不管哪位老师第一次开课,她每次都要听课,直到满意为止。她十分关心青年教师两地分居生活问题,经她多次争取,均得到解决。
以上整理的陈z个人资料信息、 陈z图片、陈z简介、陈z简历、陈z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陈z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